【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有7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我國的經濟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漸成長為世界強國。其中值得注意的足,作為政治符號的國慶紀念日扮演了重要角色。強化了民眾的政治意識,并使之深刻感受到國家的“在場”。儀式展現符號、符號借儀式的權威性和莊嚴性強化形象。
【關鍵詞】國慶節;政治符號;國家形象
符號是一種形象,也是語言學概念。產生之初指代的是一種具有實體性質的事物,例如語言、文字、時間等等。隨著社會文化建設的提升,符號逐漸成為了涵蓋大量內容的表現工具,成為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表達形式。
一、我國政治思想的內涵與外延
(一)一切“現實的人”都屬于“自然的人”——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
即便是我國在進行閱兵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進行典禮的位置均是相同的,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這是一種承載,更是一種延伸。能夠在相同的位置上展現中華民族的變化和成長,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的。與此同時,由于大量的群眾能夠親身參與其中,直觀性的感受能夠在日后的每一次回憶中作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量,指引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之路。歷史唯物主義能夠證明,社會歷史的發展并不是毫無章法可循的,而是能夠通過社會發展的大方向進行預測的。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引導。在當下社會和歷史中的社會矛盾出現基本上都是由以上二者之間的關系與矛盾產生的。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人們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研究形式,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發展變化的貢獻是舉足輕重的。歷史唯物主義中展現了人類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哲學理念和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成分。學習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是一種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觀念,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能夠明確重要的歷史階段和實踐的產生都能夠有效地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程,能夠最大限度的推進經濟建設的進程,生產方式和生產水平也會隨之發展。社會階級和社會性質也會由此轉變,是資產階級和生產力之間的斗陣和轉變。
(二)一切“現實的人”都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國的成長和發展與群眾之間難分難舍
主題花壇和人物畫像是慶典期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我國的國慶期間都會使用花壇作為場景裝飾,花車作為游行展示等等。在花壇和花車的裝飾上都能夠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中我國的建設成就,以及對于未來一段時間的美好希望。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人的依賴關系最初是在自然狀態下生成并得到發展的,能夠以最初的社會形勢展現出來,并且在最初社會形式下,人的生產力發展受到限制,只能在狹窄的范圍內獨立的發展。而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轉變為以物作為主要的依賴關系,人的獨立性開始得到相應的顯現,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發展形態日漸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以及多元化的需求和能力體系,人發展的獨立性開始受到重視。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后,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個體共同構成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社會個體的財富,人在發展過程中追求個性的自由,人的精神實質在發展過程中得到相應的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的本質與自然關系存在緊密的聯系,而受到社會關系的決定性影響,因此在對“現實的人”進行論述過程中,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
馬克思在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通過對相關著作的研究,轉變了傳統黑格爾唯心主義中的弊端和局限,辨明了歷史唯物主義背景下對政治經濟建設的穩定推進作用,以及物質社會與精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平衡特點,社會結構運行和變化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等等,并不是簡單的社會歷史發展形式,更加深化的是社會歷史認識和研究的具體規律,基于此,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發展框架。
在歷史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承擔者和發起者,指引著社會歷史中的重大變革,也是對客觀世界進行判斷和認識的思維主體,在歷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中曾經反復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能夠有效推進歷史的進程和發展,人們對生活和社會建設的追求構成了歷史的主要框架和進程。縱觀我國領導人在各個階段中提出的關乎民主的論斷,全部都源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江澤民主席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障人民民主的主體性。胡錦濤主席提出的“以人為本”則是重視人民群眾在當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三、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下構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體系的思考
(一)挖掘人的自然性功能,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體系建設需求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中,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這四個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社會因素。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完善和解決以上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能夠推進社會的整體進程,引導社會歷史朝著更加穩定和諧的方向前行。在上文的論述中能夠看出,文本作為符號語言的一種形式,在建國慶典上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70年建國慶典上的閱兵口號和群眾口號,無一不展現出我國的強國、強軍愿望。這其中,領導人講話也能夠表現出我國的發展希望、建設愿景等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四種因素之間的關系與社會發展程度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基本上是生產力落后為基本背景,生產力的強調和提升是我國進行建設的基本需求。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生產力方向的轉變,將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化成為進行生產力建設為中心。
(二)系統研究從人的個體性功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體系的構建
作為社會個體進行的生產生活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社會作用,通過不同的主觀活動能夠展現出現階段我國國民的精神面貌與文化,展現出我國建設進程中的良好趨勢。在社會不斷發展前進的基礎上,社會生活內容必然會更加豐富,并且不同社會生活內容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這就要求社會成員在發展過程中加強個性追求,增強社會成員的主體性,為社會歷史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使馬克思“人始終是主體”的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諸多可展示的符號中,國旗的特征尤為明顯。對中國人來說,五星紅旗、天安門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國家獨一無二的典型標志。在一個由不同國籍人們參與的公共場合中,只有國旗能鮮明體現每個個體的國家屬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就是結合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背景進行研究和實行的,在不斷探索和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現階段人類文明和科技的進步十分明顯,并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變化,人類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的矛盾逐漸擴大。在我國當下的社會建設中,正在不斷加強對于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是馬克思對一定階段內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論斷,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角度下能夠展現當下發展和建設進程中的主要需求。我國應當遵循這一理論指導,促進生態文明的和諧良性發展。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逐漸深化和成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更加重視我國的國家形象、自身的歷史使命、前進的整體方向等問題的研究。對于本國的國家認同感和自信心也在逐漸升騰成為當代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重大慶典中使用具有民族性和國家性的符號和標志能夠提升社會群眾的感官記憶,產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分析,發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發展,確保人能夠在新時期實現全新的發展,這與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目標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因此要從人的本質理論入手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進行探索,爭取能夠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完善人文關懷體系的目標,在推動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也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實現和諧共處,加快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陳平.基于符號學的體育文化研究——評《體育符號:體育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J].林產工業,2019,56(11):126.
[2]楊玉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的特定形象符號設計[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4):5-7+11.
[3]范晨虹,譚宇菲.網絡輿情事件對城市形象建構的影響研究[J].情報雜志,2019,38(12):114-119.
[4]荊偉婕.符號聚合視域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話語策略[J].青年記者,2019(35):41-42.
[5]劉國貞.文化符號學視域下城市形象的傳播[J].青年記者,2019(11):77-79.
[6]譚利.宜昌城市視覺形象符號的構建[J].科技視界,2019(34):95-96.
[7]馬越斐,李榮日.全民網球賽事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情感、信任的多重中介[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5):432-438.
【作者簡介】榮嶸,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中心攝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