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迭代,媒介完成了從文字到圖片再到視頻的嬗變。近年來,視頻特別是短視頻市場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平臺走進大眾的視野,不少紙媒也開始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尋求機遇,以“梨視頻”為代表的資訊類短視頻異軍突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本文將以拉斯韋爾的“5W”模式為理論基礎,試圖對以梨視頻為代表的資訊類短視頻進行全方位的媒介研究,探討其優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梨視頻;媒介;傳播學
梨視頻是由原澎湃新聞主編團隊創建的資訊類短視頻平臺,它的大部分視頻時長控制在30秒到3分鐘之間,力圖為用戶提供“最好看的資訊短視頻”。作為全網唯一一家全視頻化的資訊報道傳播平臺,梨視頻具有較高的典型性和研究價值。
一、梨視頻的“5W”要素分析
(一)傳播主體
本文論述的傳播主體是梨視頻以及梨視頻的運營團隊。梨視頻脫胎于傳統新聞業,主要創始團隊出自澎湃新聞,所以梨視頻一開始就帶有傳統媒體烙印,有其特定的新聞情懷。同時,梨視頻的運營團隊又緊跟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采用了獨特的PUGC內容生產模式。拍客用移動設備隨時拍攝素材并上傳,再由梨視頻專業團隊進行二次剪輯,保留精華內容發布。雖然梨視頻也有許多自創欄目,但拍客創作的內容在平臺所有內容中占比高達80%左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實現了“人人都是傳播主體”或者說“人人都是梨視頻”。梨視頻的運營團隊通過這種方式,將傳統媒體的思維和新媒體的信息收集傳播效率的高度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內容質量和傳播效率。
新聞事件的發生具有瞬時性,記者很難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發生現場。傳統的新聞攝制成本較高,而在4G時代,用戶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創作出一條短視頻并將其發布至網上。通過PUGC這種低門檻的視頻生產制作,可以及時并廣泛地搜集新聞信息,使一些突發事件能夠被目擊民眾用手機快速地拍攝記錄。例如,曾經引發眾多人關注的寧波老虎傷人事件,其原始素材就是來自于梨視頻。
這種方式優勢突出,在碰到突發重大事件時,在場“拍客”可以第一時間捕捉到最直觀的現場畫面,即使拍攝、編輯不夠優質,但其真實、迅速的特點,依然可以吸引絕大部分受眾的注意力。但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點,招募“拍客”的成本以及二次加工“拍客”上傳視頻需要專業的技術團隊和設備,隨之也造成了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
(二)傳播內容
在選材方面,梨視頻的題材豐富,內容皆是時效性強的社會民生熱點和突發事件。2019年的視頻“新娘結婚拍到奶奶偷看化妝”在朋友圈微博廣泛傳播,引發網友對親情的討論。在緊張的考研沖刺階段,梨視頻發布了46條和考研相關的視頻,其中“高校食堂派發考研蛋糕”報道了考研前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食堂免費為考研學子派發寫滿考點的考研蛋糕。這些內容都很好地貼近受眾生活,迎合了受眾喜好,激發了受眾的興趣,提高了受眾的話題參與度。同時,梨視頻也會發布體育、科技、美食等類別的視頻,針對性地擴大了受眾范圍。
在質量方面,梨視頻是國內率先使用“三審制”的短視頻平臺,由責任編輯一審、編輯部主任二審、總編輯三審,這種編輯流程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為工作人員知識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誤,是機關事業單位和傳統媒體常用的審核制度,梨視頻將其運用在短視頻審核上,體現了梨視頻對于新聞內容質量的高要求。橫向對比國內其他短視頻平臺,梨視頻的內容質量和真實性都具備較為突出的優勢。
在展現形式方面,梨視頻篇幅短小精煉、時效性強,以用短、平、快的方式,將具有實景、實聲、實情的現場全面呈現出來,能讓受眾在第一時間感受到突發重大事故的現場,從而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極大的點擊量和傳播鑒理。
但梨視頻在內容方面的缺點也非常明顯。由于視頻的時長大多控制在30秒到3分鐘之內,可能會導致一些情節復雜的新聞事件的報道不全面,無法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甚至容易發生斷章取義或者以偏概全的現象,對受眾造成誤導。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當新聞報道發布后網友紛紛指責公交車司機開車不認真,直到后來事件真相揭露,人們又紛紛向已逝司機道歉,轉而指責干擾司機開車的乘客。
(三)傳播渠道
傳統的傳播渠道是指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質載體。它可以是諸如信件、電話等人際之間的媒介,也可以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這里特指梨視頻的視頻分發方式。梨視頻的傳播具有跨平臺性,它非常重視在各大社交平臺和流量平臺分發視頻,主要的分發渠道有微博、微信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客戶端。受眾在各客戶端觀看短視頻新聞時還可以再次進行朋友圈、微博分享,梨視頻的新聞以輻射型的傳播方式,獲得了極高的流量和關注度。
但這種多渠道傳播分發模式的劣勢也同樣明顯,過度依賴于其他的社交媒體,最終導致自身平臺用戶較少,并且缺乏粘性。其他平臺上的觀眾流量未能有效轉化到自建平臺之上,對比其視頻播放量來看,梨視頻APP下載量非常低。
(四)傳播受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占比99.3%。數量龐大的手機網民為梨視頻奠定了雄厚的受眾基礎,截止到2020年5月8日,微博上“梨視頻”賬號的粉絲量已達到2122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賬號轉載梨視頻平臺的新聞咨訊內容播放量在十幾萬至幾百萬不等。此外,不同于嗶哩嘩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梨視頻主要立足資訊內容,以社會熱點為主題,再加上對突發重大事件的高質量跟蹤報道,極大地擴展了梨視頻的受眾范圍。
(五)傳播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紛繁復雜的信息包羅萬象,也使得人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稀缺,如何有效地吸引入們的注意力并同時實現傳播主體的主要目的,已經成了最為關鍵的問題。梨視頻拿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通過幾分鐘的資訊視頻,簡述新聞,突出重點,給受眾以直觀的感受。采用新聞寫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結構,摘取新聞最精彩的部分加以編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同時配合畫面使用醒目的字幕,讓受眾能馬上抓取信息,形成持久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梨視頻在收獲視頻點擊量的同時,也起到了宣傳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傳播效果。廣大網民通過瀏覽梨視頻的視頻,直觀、全面地了解了國際、國內的各種時政熱點、突發事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梨視頻拍客探訪全國13家醫院,發布《除夕夜的中國急診室》,記錄了除夕夜一線醫護人員的事跡,為疫情防控阻擊戰保留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此外,它還發布了中國第一部鄉村抗疫紀錄片《保衛靳莊》,記錄了河南農村靳莊抗疫的16天,完全、真實、接地氣地展現了河南人民抗疫過程,引起網友共情。《保衛靳莊》播出后,全網播放量超過1000萬次。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引述網友評論稱該片“沒有炫技,沒有華麗辭藻,平實記錄了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非常打動人心”。
在疫情暴發之時,梨視頻體現出資訊平臺的社會公益性、有效性和公共屬性,其所有抗擊疫情的內容都徹底摒棄了流量思維,確定嚴肅、科學、專業的內容基調。這種傳統的新聞情懷,讓梨視頻擺脫了短視頻“碎片化”的束縛,讓短視頻新聞變得有內涵、有思想、有深度、有共情,起到了非常出眾的傳播效果。
二、梨視頻的發展路徑建議
(一)加強監管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尼爾·波茨曼認為“媒介即隱喻”,由此對資訊類短視頻的傳播過程和內容質量進行監督和把控,是宣傳部門和諸多短視頻平臺的重要任務。梨視頻可以加強“拍客”和剪輯團隊的專業建設,進一步提高對資訊審核的監管力度,層層把關,環環跟進,用短視頻最大程度還原事件真相,確保杜絕不全面新聞、虛假新聞的傳播。
(二)開辟媒體融合新路徑
資訊類短視頻可與傳統媒體進行聯動,開辟媒體融合的新渠道。一方面,短視頻的攝制成本比傳統媒體低、傳播速度比傳統媒體快、傳播范圍比傳統媒體廣,擺脫了專業壁壘,在收集素材方面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同時還可以加強與受眾的交互反饋;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在受眾認可度上有著長時間的積累,擁有專業優勢、人才優勢,話語權優勢突出。因為公信力強,它所具有的采訪權、發布權等政治體制優勢是目前新媒體平臺無法企及的。因此,二者可以實現聯動。短視頻新聞可作為傳統媒體的有益補充,增強新聞的現場感,捕捉沖突瞬間,更利于呈現事實真相。傳統媒體可對短視頻進行梳理,制作出有邏輯的全方位分析,以保證報道的完整性。二者結合各自優勢,找準切入點,實現共贏。
同時在短視頻的頁面可設置深度報道的鏈接,短視頻將最具吸引力的事實通過碎片化敘事呈現給觀眾,如果觀眾對某條新聞特別感興趣,便能自主選擇通過鏈接來深入閱讀、全面了解。
(三)優化平臺,加強品牌營銷
“梨視頻”在自身APP平臺上設置了眾多訂閱標簽,每一個標簽都對應著一類視頻板塊。然而,站在用戶的立場上來看,如此繁雜的訂閱標簽和視頻板塊,看似專業卻缺乏直觀性,欄目定位不夠準確,最終導致用戶選擇困難,缺乏長期關注度,用戶粘合度不高。“梨視頻”未來應在欄目布局方面提高精準度,可以集中資源,找準切入點,著重打造優質欄目、優質平臺。同時可加強品牌營銷,如形成品牌文化、拍攝制作系列文化產品、專題視頻作品以及開展企業品牌活動等,通過樹立自身的形象,來加強自身的傳播力,培養忠實用戶。
結語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為媒介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移動通信經歷了IG(語音通話)、2G(文字短信)、3G(圖片)、4G(視頻)的變化迭代,無論是“梨視頻”,還是其他短視頻平臺,都應該放眼未來、把握時代。當傳統媒體都在深思媒介融合轉型的新手段時,作為融媒體環境下成功試水的“梨視頻”更承擔著時代給予的擔當和責任,多維度和5G通信結合,利用技術的進步帶給受眾更優質、更多元的資訊視頻,甚至可以結合VR技術讓受眾通過網絡進入“一線現場”。相信在未來不斷探索與創新中,資訊類短視頻會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田紅月.梨視頻內容生產的現狀、問題與改進策略[J].傳謀,2018(10):65-66.
[2]田晨旭.“梨視頻”:短視頻媒體的新聞傳播研究[J].聲屏世界,2017(10):67-68.
[3]孔子俊.用戶生產專業化(PUGC):梨視頻的內容生產模式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8(13):17-18.
[4]杜婭婭.以“梨視頻”為例分析資訊短視頻的發展[J].新媒體研究,2018(13):108-109.
[5]新華網基金為何入股梨視頻?雙方這樣回應[E].新浪財經,https://finance.sina.cn/stock/relnews/cn/2020-04-17/detail-iircuyvh8348631.d.html.
【作者簡介】傅含穎,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