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手機作為移動傳媒工具的廣泛使用,信息的傳播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實時甚至是全時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之間對于新聞的拼搶高度集中在速度上,而忽略了對質量的追求,造成了稿件質量粗糙、低下,影響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本文從這種現狀入手,分析了新聞傳播重速度輕質量造成的危害,并對二者應該如何平衡,提出了解決之道。
【關鍵詞】讀秒時代;速度;質量;公信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速讀時代。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聞已經從及時傳播向實時傳播、全時傳播發展。拼搶新聞的速度已經以秒為單位來計算。各家媒體為了“先發制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搶發新聞。為了拼搶時間,復制粘貼、消息不經核實、抄襲剿竊、文字粗糙、語法不通、錯字連篇等情況已經成為行業通病。過度追求速度導致了新聞質量的嚴重下降,長此以往,將極大地損害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并影響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一、讀秒時代新聞傳播的現狀
在傳統的紙媒和電視時代,新聞制作通常以天為周期,次日播發前日的新聞占據主流。少數的晚報可以做到當天上午的新聞下午見報,已屬非常難得。電視新聞除了少數重大新聞進行現場直播外,絕大多數新聞至少也要有幾個小時的制作時間。但是,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消息的傳播擺脫了傳統媒介的束縛,具備了移動性的特點,只需要一部手機,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瀏覽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甚至可以直接觀看畫面直播。新聞傳播進入了“讀秒時代”。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實時接收信息,并做出反饋已經成為現實。
對于媒體而言,出于同行業競爭的原因,拼搶新聞的傳統由來已久,新媒體時代,流量為王,誰先發布了消息,誰就會得到大范圍的閱讀和轉載,媒體的競爭更加集中在對速度的拼搶上。
對于一些容易抓住受眾眼球的消息,例如政府發布重要政策,疫情、火情、警情等社會突發事件,法院宣布大案要案判決結果、重大體育賽事決出比分,甚至明星通過微博發布一則戀愛或離婚的八卦消息,都會引來各路媒體蜂擁而上,第一時間搶發新聞。
用戶會發現,如果自己的手機同時安裝了若干新聞資訊類的客戶端,這些客戶端常常會在相同的時間對同一新聞進行彈窗推送,而且這些消息的抵達時間幾乎是同步的,前后的差距最多只有幾秒鐘。但用戶打開這些網頁會發現,各平臺推送的消息毫無二致,甚至連標題都沒經過編輯加工,新聞同質化異常嚴重。
二、拼搶速度輕視質量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新聞媒體淪為轉載工具
由于拼搶時間,很多媒體對稿件內容根本無暇編輯,完全是直接粘貼相關機構發布的文件、聲明、說明或個人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公開的信息,如果發布方是用文字截圖方式公開信息,媒體甚至來不及將其轉化成文字,就直接將截圖當做新聞發布出來。
以政府發布重要政策的稿件為例,筆者作為記者,以往在采寫這類稿件時,需要對政府文件進行細致的閱讀和深入思考,與此前政策進行對比,抓取百姓關心的新聞點,很多時候還要采訪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或者行業專家,對文件進行深入解讀。但在拼搶時間的新媒體時代,媒體已經沒有時間把這些政府文件吃透,甚至在記者還在閱讀文件的時候,一些新媒體平臺已經迫不及待地將文件原文粘貼并發布出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媒體完全成了轉載的工具,失去了自主采寫新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讀者在閱讀時也無形中增加了困難,需要在浩瀚龐雜的信息中尋找和判斷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
(二)新聞喪失真實性的基本原則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過度拼搶時間會使得新聞媒體沒有時間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鑒別、核實,造成假消息頻出,先造謠再辟謠已經成為當前一種常見的新聞傳播規律。
新媒體時代,很多機構或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發聲平臺,例如微博、微信、頭條號、抖音號等等,很多信息通過這類自媒體平臺披露出來。對于這些從網絡上搜集來的素材,新聞媒體有責任進行求證,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才能將其作為新聞發布。但當前的情況是,很多媒體為了拼搶時間,根本無暇核實情況,拿到素材的第一時間就將其作為新聞發布。公眾通常出于對媒體的信任,便信以為真,結果造成謠言紛傳,誤導受眾。謠言傳播一段時間后,人們開始發現消息的漏洞,于是又開始進行一輪辟謠式報道,甚至頻頻出現“劇情反轉”的情況。
例如,2018年11月24日,環球網發布《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擊敗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一稿,消息稱,在11月24日進行的臺灣“九合一”選舉中,歷經長達數小時的計票過程,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最終擊敗了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烧嫦嗍?,直到11月25日凌晨2時58分,臺北市1563個投票所才全數完成計票作業,結果顯示,柯文哲得票數為58.082萬張,與丁守中的57.7566萬張拉開3254張票的差距。臺北市長柯文哲在“九合一”選舉中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連任臺北市長職務。
環球網的新聞出現重大錯誤,追根究底,還是為了在新聞時效上拔得頭籌。他們在臺北市長選舉還沒出全部結果時根據當時的投票情況對臺北市長兩位候選人的勝負情況進行了報道,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終投票結果反轉,柯文哲逆轉丁守中獲得連任。倘若媒體在追求發稿速度的同時,也能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等待投票結果正式公布之后再行報道,也就不會發生這種烏龍事件。
(三)稿件質量低下錯誤百出
為了求快,記者撰寫稿件匆忙,新聞報道中新聞要素不全、事實敘述不清、語句不通、前后矛盾、錯別字多、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情況也屢有發生。這些看似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卻在新媒體中大量存在,嚴重影響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會讓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速度與質量之間的平衡之道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速度與質量同樣重要,穩中求快才是媒體發展的正確路徑,但當前的新媒體競爭環境,造成了新聞媒體貪圖“快”,而放棄了“穩”,嚴重地影響了媒體的聲譽,無形中喪失了自己的讀者,必須堅決杜絕。
(一)按傳統媒體標準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
傳統紙媒在發稿時都實行三審制,但在現階段,新媒體的審稿流程比較簡單,記者提交稿件后,通常只需經過編輯、總編兩道流程,未設校對崗位,甚至有一些新媒體平臺,從稿件的采寫到編輯,再到發布,完全由“小編”一人全權負責,稿件出錯的幾率極大。因此,建議新媒體在采編流程上也要建立與紙媒類似的制度,記者的稿件提交后,由編輯、總編、校對等進行層層把關。
(二)速度落后的情況下尋求第二落點
對于非獨家的新聞消息,各媒體推送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這就造成了大量低質量的同質化新聞的誕生。誰都不能保證永遠在第一時間得到新聞線索。那么當事件已然變為“過去時”,記者不妨改變思路,沉下心來,追蹤新聞的第二、第三落點,進行深度報道,做出別人沒有的東西,運用縱深思維把新聞做透,也許還能起到“后發制人”的效果。
比如,2018年,很多媒體都同時發布了社保入稅的消息——《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要求,從2019年1月I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北京晚報》在搶發這樣的發布類消息時并不占據強有力的優勢。于是記者在消息發布之后,對社保專家進行了深度采訪,分析社保入稅對企業和員工都會產生哪些影響,發現了多辦企業社?;鶖挡缓弦?、社保低繳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合規繳納社保,員工待遇將大為提高等重要信息,形成了一篇深度稿件《五險改由稅務收將會影響你的錢袋子,》,這篇稿件詳細解讀了政策變革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因此比簡單搶發一條消息更有價值。
結語
不論媒體表現形式如何變化,“內容為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新媒體時代來臨,搶速度不是放棄新聞質量的理由。敬畏文字、嚴把差錯,才是一名新聞記者的職業底線。
參考文獻:
[1]劉麗群.把好新媒體報道的質量關[J].軍事記者,2017年07期.
[2]蔣雨桐.對新聞時效性的再思考——“速度為王”并不是制勝之法[J].科技新聞傳播,2019年07期.
[3]刁竹.論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從搶新聞的“烏龍事件”到慢新聞的慢、準、狠、深[J].視聽,2019年06期.
[4]陳嶼.新聞“再發現”和觀點“反轉”——淺論如何發揮“第二落點”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J].新聞前哨,2018年11期.
【作者簡介】代麗麗,北京日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