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迪
【摘要】隨著新聞采訪的越發深入與細致,輿論監督成為了一種常態。肯德基的激素雞,金華火腿的骯臟制作環境,酸奶添加工業原料等等,這些涉及到企業和公眾利益的事件,基本都不是通過相關職能部門,而是從媒體報道中揭露出來的。而這些采訪,無一例外的,全都使用了“隱性采訪”,也就是俗稱的偷拍這一形式。它區別于其他形式,往往能深入到事件核心,掌握到關鍵證據,由于真實的沖擊,這一獨特效果受到了受眾的歡迎,但如何把握尺度,偷拍的倫理道德界線又在哪里?游走在法律邊緣的隱性采訪道德嗎?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關鍵詞】偷拍;法律;倫理;道德;約束
一、案例介紹
監督報道,可以說是民生新聞的一大亮點,一方面是提升節目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絕佳手段,同時也是收視率的保證。所以,重磅的監督報道基本上都與暗訪必不可分。
2012年3月15日H電視臺重磅推出深度板塊之《如此燒烤》系列,其中曝光了當地某知名燒烤店的內幕——衛生環境不合格,食材過期沒有保證等等一系列情況,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
其中,一方面對于不良商家的行為,記者深惡痛絕,覺得應該披露出來,給大家真相,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如果想知道這些黑幕,就必須以假扮的身份,深入企業內部,調查暗訪,層層揭秘,這就涉及到很多道德倫理問題。
當時,節目組收到了知情人的舉報,說在某家知名燒烤存在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為了詳細調查事件真相,其中一名年輕的男記者以假身份應聘該店的服務員,歷時兩個月,用偷拍機,記錄下了很多駭人聽聞的情況,最后在3月巧日新聞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當時,飯店一度面臨著倒閉的危機。
假身份的暗訪真的恰當嗎?利用個人交情,套取飯店內幕道德嗎?如何把握那條隱形的界線呢?
二、利益相關者及其影響分析
1.記者。通過隱形采訪獲得了新聞素材,完成了報道任務;同時,也背負著法律和道德責任。
2.被曝光的企業或個人。被暗訪的對象,都是被揭露和批評的一方,在采訪中,非自愿的成為了被采訪對象,新聞播出后,可能對企業對個人帶來致命打擊。
3.相關的被采訪對象,比如企業員工。通常作為知情人,在新聞中出現。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或者職業生涯,面臨著被解雇,被辭退,被報復等風險。
4.公眾。公眾通過新聞報道了解到事件真相,保護了知情權和公眾利益,同時也可能出現譴責企業,拒絕購買商品等行為。
5.職能部門。當新聞報道出現時,相關部門必然存在監管不力不及時的情況,需要被清查,同時后續如何監管和處理被曝光企業,也將影響公眾態度。
6.企業合作方。由于合作企業受到影響,合作方容易受到牽連,如何公關處理,減小損害,考驗著企業。
7.相關媒體。一條好新聞,可能挽救一個即將倒閉的報社;重磅的監督報道,也將帶來該媒體的關注度和資金來源。
三、倫理困境判斷
暗訪可以說是,新聞采訪中的一個倫理困境。
在電視新聞中,以往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記者假扮縹客進入色情洗浴中心,與按摩人員談價碼進行色情交易,以此來坐實事實真相;記者假扮網友和女生見面,在設定好的酒吧,和女生交往,揭露酒托如何產生;又或者,記者假扮癮君子,與毒販接頭,一舉揭露一個犯罪組織。
作為觀眾來看,這樣的新聞既勁爆又精彩,為了調查事實真相,似乎未嘗不可?但作為新聞從業人員,這涉及到記者的職業道德問題,也涉及到是否誘導犯罪。很明顯,暗訪也是有尺度的。如何走出這個倫理困境,是每個新聞從業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隱性采訪,即偷拍,作為一個新聞概念,用新聞學的闡釋來說,可以界定為“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隱瞞記者身份以體驗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己發生或正在發生而未披露的新聞素材的采訪形式。”
詳細闡釋來說,隱性采訪有三個要素,首先記者隱瞞了自己的職業身份,其次被采訪的對象對于拍攝并不了解,最后整個過程并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但對于被采訪的對象來說,三種的任何一種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是非自愿的行為,這就涉及到采訪中的道德問題。另外,為了得到事實真相,記者有時會成為不法行為的旁觀者甚至參與者。隱性采訪的目的,是追求新聞的真實,但采訪本身的不真實,不道德如何保證新聞的真實呢?而這也是否違背了傳統的道德觀念。
四、借鑒意義與建議
要知道,隱性采訪不同于一般性的采訪,被采訪對象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了鏡頭,成為了畫面主角。這對于記者也是一個考驗,可以說,一個偷拍的報道處理,可以完全體現一名從業記者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標準。
舉例來說,在爆料中,很多內情是由飯店的服務員無意透露的,比如,菜掉到地下臟了,記者問怎么處理?服務員甲說直接放上面就行。記者表示,不需要清洗嗎?服務員說,不用了,哪兒顧得上呢?這段視頻也被剪輯到了最后播出的新聞當中,這就涉及到服務員的身份如何處理,不可否認,她的行為是有問題的。但是她仍然有隱私權需要被保護。因此在最后的播出中,對她的聲音和面部都做了處理,也沒有公開真實的姓名,這樣能保證觀眾包括認識她的人,都不會認出她來。否則,將給她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我國新聞界的自律性文件——《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有這樣的規定: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另外還有一項是:要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
總的來說,我認為把握隱性采訪的幾個關鍵點應該包括,第一,區分職業行為和個人行為,公開的內容應該是采訪對象在公眾場合的職業行為。比如說,作為一名廚師,他在廚房的食物處理的不當行為,這屬于職業行為,而他私下的個人行為和言語內容,即便勁爆,具備話題性,也應該謹慎使用,嚴格區分。
第二,明確對象,不要涉及無辜者。在隱性采訪中,由于拍攝條件的限制,往往在畫面上無法充分構圖,而是廣泛拍攝,因此有很多無辜的群眾會誤入鏡頭,這在某種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在國外的節目中,可以發現,對無關人員的面部都是做了大范圍的處理的,這一點,國內的電視媒體應該多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