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時代,人工智能、A1,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出現,將改變社會,重塑百業,對媒體的沖擊也不會小。媒體融合的方式,媒體傳播的介質,都在悄然發生變化,這將對媒體宣傳的范圍、廣度、深度和意義產生重大的影響。正處于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中的媒體,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黑科技的屋檐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關鍵詞】紙媒;媒體融合;智能化
一、技術重構,帶來無限可能
當前,媒體融合進入重要發展階段,技術是融合的重要介質;信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發展趨勢,技術是發展的重要手段。
從2G,4G到5G,信息化發展高速進行中,移動通信的迭代發展,對整個信息傳播生態和傳媒產業,甚至是社會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每一個移動通信的代際,由于其技術特征、關鍵能力與關鍵技術的不同,也會相應地發展出不同的信息傳播模式、信息傳播平臺和信息傳播生態,出現不同的融合發展。其實,也可以說是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融合過程。
比如,計算機跟通信的融合產生了互聯網,互聯網跟手機的融合帶來了移動互聯網。從電腦看,變成手機看,然后,變成電腦、手機、電視影像等設備也能串聯。從媒體行業來說,這樣的互聯與融合也在不斷進行,媒體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從單一的報紙,到網頁版,到手機上的微信、微博、客戶端版,媒體越來越“全”和“融”,全面的融為一體。
然而,5G到底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會給我們的媒體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5G的發展來自于對移動數據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備接入到移動網絡中,新的服務和應用層出不窮,全球移動寬帶用戶在2018年有望達到90億,到2020年,預計移動通信網絡的容量需要在當前的網絡容量上增長1000倍。新一代5G系統急需到來。作為一個新興信息技術群,5G將帶來不同新興信息技術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首次提出;在未來,我們希望對萬物互聯可控可管理。5G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不斷把不同的行業和應用卷入到其中,讓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真正實現無所不在并且高效運轉。使各種信息技術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突破環境和條件的制約,這是5G的網絡優勢和關鍵能力,也將成為傳媒行業發展“媒體融合”事業的信息化“基石”。
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這意味著今后將形成一張新的信息傳播網絡,深刻地影響傳媒行業的變革,推進媒體融合實現全面、深入的發展。媒體融合,不再是單純的形式上的融合,而是在范圍、廣度和意義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和發展。“數據”層面,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海量數據將會鏈接;5G不斷成熟,攝像頭、無人機及其他多元信息采集的方式和渠道劇增;人工智能東風起,機器人記者編輯新聞稿件、語音播報天氣預報等,“AI+媒體”成為耳目一新的新形式。
可以說,多種“黑科技”傍身,傳媒行業已不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轉向“相融”的大格局。如何打造新媒體之都,將“智媒”賦能城市發展將會成為媒體發展的新高地。
二、從單一的“紙”走向多元的“智”
紙媒時代不再拘泥于紙,而是變成了“智”媒時代。借助新技術,媒體通過豐富社交化、智能化、移動化的產品矩陣,增強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實現全維度的升級。什么樣的技術,帶來什么樣的智能升級。
首先是數據,未來媒體之間的競爭將是一場數據之爭。
互聯網時代,大多數企業轉向數字化,媒體亦不例外。自從上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數據”這一術語一直是互聯網行業的主要內容。隨著企業將越來越多的關注點轉向數字領域,管理數據已經變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場景,誰可以創新更有趣的產品形態,為用戶體驗帶來更多可能,誰就可能占上風。
據《2019年中國互聯網新聞資訊價值研究案例報告》顯示,未來5G環境下,創新技術持續升級,驅動新聞媒體在內容層與分發層的精細化、場景化運營。騰訊5G生態計劃已覆蓋12個5G場景:多媒體內容、音視頻技術、虛擬/增強現實、交通出行、工業互聯網、生活民生、能源管理、城市管理、智能交互、智能物聯、未來網絡、通信感知等。
可見,在高帶寬、低延時的5G網絡支撐下虛擬現實將真正繁榮起來,將帶來更加豐富的場景應用,它們可以讓新聞更有真實感,將真的新聞和虛擬的場景完美搭配在一起,讓大家更有沉浸感。就拿去年十月份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報道中,一部5G手機就顛覆了記者以往的采訪報道體驗,記者與小伙伴們用華為5G手機做了三場直播,其中的一場還與專業攝像機采集畫面實現切換,直播畫質和實時性效果達到預期。而這只是場景的一次簡單應用。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融媒體報道中,新媒體產品《60萬米高空“瞰”閱兵》向受眾全景再現了閱兵現場的宏大場景,總瀏覽量超5億、總互動量220萬。融合創新重點欄目“聲在中國”,通過挖掘音樂作品及多種聲音背后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國情民生的巨大變遷,令人印象深刻。像這樣的大制作只會越來越多,躍然紙上,生動活潑的“劇場”或將成為智媒時代可見的未來。
三、人工智能,媒體開啟無限可能
前一段“機器人”上崗讓媒體界一陣轟動,是否取代媒體人引發熱烈議論。根據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馬可尼的觀點,沒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新聞工作者或消除工作。馬可尼認為,機器將僅接管記者當前任務的8%至12%,這實際上將使編輯和記者重新定位于增值內容:長篇新聞,專題采訪,分析,數據驅動型新聞和調查新聞。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會給傳媒界帶來什么,在已有的媒介形態中,無論是用戶的被動接受還是主動獲取,用戶是內容消費的主體,所有的內容生產都指向于用戶的理解、記憶、遺忘等自然能力。在人工智能產生之后,人工智能將成為內容生產者與用戶之間新的媒介形態,將以“個人智能生活助理”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服務。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在媒體上的應用,主要包括智能處理、智能識別、智能分析、智能生成、智能傳輸等在內的廣播電視人工智能應用關鍵技術體系,從選題策劃、媒資管理、生產制作、分發傳輸、運營服務、智能終端、監測監管、服務評價、運行維護、網絡安全等近10個應用場景。更具體一點來說,AI可以通過轉錄音頻和視頻采訪等等來為記者節省更多的時間,可以為他們立即分析更復雜數據,記者編輯們可在此基礎上來進行情境化的分析和總結概括。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媒體面臨的挑戰是,你從它獲得的價值是否可以成倍增長,如果某些業務還沒有增加人工智能,就很可能是以光年的速度落后了,十分鐘發送可能要變成幾天才能發送。新聞內容的可讀與新聞傳播的速度,諸如此類的新聞衡量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考驗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厲害程度??梢哉f,AI將成為在整個新聞過程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可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好助理。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人群屬性、消費形態、生活方式等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實現點對點精準極速分發;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幫助媒體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人機交互使得用戶體驗更加立體化和場景化。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思想文化信息的傳播和共享,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應用不斷涌現,為深化媒體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歷史機遇。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浪潮云董事長兼CEO肖雪指出,未來,萬物為媒,人機共生——機器即內容;云邊端+5G,打造新一代ICT基礎設施;4K+5G+AI全景覆蓋,短視頻趨于長視頻和直播;云十AI賦能各行各業;5G+IPFS+IPV6內容即地址,打造信任和價值網絡;以及5G時代大數據可信傳輸和存儲區塊鏈解決方案:區塊鏈硬件加速提升寫鏈性能,區塊鏈保障數據真實可信。未來,5G+AI+區塊鏈+傳媒……將形成新格局、新業態。
然而,一切的技術都是手段。作為一個媒體人,需要著重提出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正確的輿論導向與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在主動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新挑戰的同時,媒體行業始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內容創新為根本,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參考文獻:
[1]沈浩,袁璐.智能媒體:智能技術助力媒體融合縱深發展[J].人工智能,2020(02):5-12.
[2]方曉茸.人工智能浪潮下媒體融合路徑探索[J].傳播力研究,2019,3(35):95-96.
[3]田麗.我國媒體人工智能發展現狀與問題[J].新聞戰線,2019(23):41-44.
【作者簡介】姚嘉莉,深圳商報廣州記者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