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結合工作實踐,指出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要做到“接地氣”“有人氣”,走基層群眾路線,堅持群眾立場,改作風,去官氣,報紙新聞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關鍵詞】采訪;接地氣;有人氣
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正在轉型時機,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新聞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如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更要堅持以人為本,開展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的路線。同時,要求新聞工作者以實際出發,提高新聞工作質量,滿足群眾對新聞的需求。在采訪的過程中,要接地氣,得到采訪者的信任,在報道的過程中,要有人氣,最終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一、新聞要“接地氣”、“有人氣”是時代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會議中指出,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銘記新聞職責,將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更好地發展起來。所謂的“接地氣”就是講民生,說實話,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所以,報紙新聞要一改傳統新聞報道模式,堅持以人為本,走到群眾中去,改變生活作風,改變文學風格,讓新聞報道更加生活化,平民化,口語化。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好的理解新聞報道內容。報道有新聞價值的,有深度,有溫度的“接地氣”型新聞事件。新聞節目的采訪,歸根到底就是記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采訪,是了解民生問題,傳播民生問題的有用手段。報紙新聞作為公眾信息傳播媒介,一定要讓人民群眾信任你,與你分享真實的新聞信息,使新聞行業完成轉型發展,提高新聞行業的整體水平。
二、采訪如何實現“接地氣”、“有人氣”
(一)抓題材:尋找群眾最關心的話題
1.結合黨的工作,宣傳黨的精神
如何做到新聞采訪“接地氣”、報道“有人氣”,首先要選取適當的題材,選取群眾關心的話題。報紙新聞是國家黨務工作和人民之間連接的紐帶,通過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宣傳黨的基本政策,傳播黨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工作。將我們國家的大事小情呈現給人民群眾,讓群眾通過新聞能夠關心國家的大事,關注國家的大事。例如:在新聞報道中,在央視新聞“感動中國”在節目中,通過新聞挖掘中國十大感動人物,讓一些真正優秀的中國人,以及他們所發生的真實事例進行報道。作品通過對人物的報道,以真誠善良的角度出發,傳播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無私大愛的文化思想,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實例都是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真實事件,主題重大,意義深遠。充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的基本工作,尋找相應的事例,明確報道主題,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傳播正能量。
2.挖掘群眾關心的話題
在新聞采訪中,應該挖掘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進行深度采訪,制作有價值,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新聞主要是報道普通老百姓身邊所發生的大事小情,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在新聞的報道中,不僅要報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事,還要報人民群眾所不知道的難以理解的事情,甚至有時也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等。因此,要想將新聞節目做大做好,必須了解并掌握采訪人物的內心,提高對人民群眾的心理認識。
3.“大局著眼,小處入手”
新聞題材的選擇中,我們應該從“大局著眼,小處入手”。報紙新聞的采訪,主要是對老百姓身邊所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新聞報道的內容主要分為群眾身邊所發生的內容,廣大人民群眾的視角,以及人民取向等這幾大方向。新聞報道的選題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報道有關時代話題的熱點新聞。新聞報道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文化特點的傳播。縱觀我國這些年報紙新聞類報道獲獎作品,我們發現,新聞的選題都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選取時代的熱點話題,運用生動的描寫,選取恰當的故事,撥動觀眾的心弦。這樣的新聞報道不僅僅是單純的新聞故事,更是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問卷。隨著時代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和政治方針,這些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的每一項政策和方針,都會影響百姓的生活。因此,報紙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放高眼界,從大局的角度出發,以黨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方針為基礎確立良好的選題。同時放低自己的身段,“走基層”從人民的角度出發講述老百姓身邊發生的故事,將國家大事與百姓之間的大事小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
(二)抓采寫,挖掘生動故事
要想使新聞工作做得好,七分靠采訪,三分靠書寫。如何做到新聞采訪“接地氣”、報道“有人氣”,就必須從新聞的主題出發,新聞的采訪是關鍵。采訪的人物對象是誰,采訪的現場在什么地方?都是新聞報道能否“接地氣”、“有人氣”的根本元素。作為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應該放下自己的身段,走基層群眾路線。貼近民生,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所謂的“接地氣”也就是人民群眾身邊的真實事例,在田間小道,在老百姓家的炕頭上,再又臟又臭的下水道中,在布滿積水的路面上。這些都是老百姓身邊所真實發生的事件,也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時刻沖在基層的最前線,結合生活實際,時刻關注著群眾身邊發生的變化,體驗百姓生活,了解群眾的思想,以群眾的角度出發,尋找真正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
“接地氣”這一名詞從表意上說,就是離土壤最近的地方,因此可以說,越是接近于土壤的新聞,就越有地氣。越是深入基層一線,接近人民群眾的新聞,越有傳播的生命力。要想使新聞的采寫“接地氣”就必須走基層群眾路線,挖掘生動故事,基層群眾是產生新聞的沃土,新聞工作者就是要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種出盛開的花朵,贏得大家的喜愛。言辭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不應該出現在平坦的大道上,而是應該出現在鄉間的小道里,田間的農地里,百姓的炕頭上,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里。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走入人民群眾的內心,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這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責任。
(三)抓文風,對接群眾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要堅決克服報道脫離生活、不接地氣、不貼合群眾問題新聞的報道。不能一味迎合市場,過度追求娛樂,造成新聞報道低俗化的現象。新聞的主要作用是傳播,傳播主體是群眾,群眾生活的地方,必定有藍天,有土地。因此“接地氣”歸根結底就是接人氣,是對接群眾的感情,讓群眾喜歡你,接納你,認可你,才能發揮電視新聞的傳播作用。要想使新聞報道“接地氣”,不僅要采訪的主題明確,采訪的內容接地氣,采訪的文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接地氣的文風是貼近生活的,用樸實自然文字表達出人民群眾的情深意切。記者只有對群眾充滿深情,才可能寫出真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新聞的表達方式,是以第三人稱的形式公正客觀地敘述真實事件,因此為了使新聞報道更加貼于生活實際,更加“接地氣”、“有人氣”,我們經常會采取以第三人稱視角對新聞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事。這樣報道出的主人公顯得格外親切,使報道的新聞事件更加有感情味兒,更容易引起觀眾們的喜愛,打動觀眾的內心。在如今大環境下,春晚有一個小品,名字叫扶不扶?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老人倒了,該不該扶起來。曾經有一位大學生,因為扶起一位受傷的老人,被老人的家人告上法庭,賠償了高額的費用,使大學生輟學。針對這一情況,不少的年輕人,對于受傷的老人扶不扶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我國是一個追求真善美的國家,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但仍有一些素質低下的人,擾亂社會治安。因此這就需要記者通過新聞的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正能量。例如在新聞報道中“尋找最美的女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西安的小姑娘,名叫吳一帆,在途中遇到因為昏迷的老人,這個小姑娘沒有被世俗嚇倒,用四分鐘的時間為老人做了30多次人工呼吸,有節奏的按壓老人的胸口,贏得了老人的最佳治療時間。在視頻畫面中,女孩很投入,另一個女孩上前幫忙,不少熱心市民為老人擦拭排出的污穢,這一報道曝出后,配上一段樸實無華的文字,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傳遞出滿滿的社會正能量。
總之,一個好的新聞,順應時代的新聞,被人們喜歡的新聞一定是“接地氣”的新聞。因此“接地氣”的新聞,就是“有人氣”的新聞,就是觀眾喜愛的新聞。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走好基層群眾路線,將新聞工作落到實處,發揮新聞的重要傳播意義,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楊華云.兩會報道如何更“接地氣”[J].記者搖籃,2014.(05):34.
[2]司國光,莊偉接地氣,提文氣,增人氣[J].青年記者,2012(10):135.
[3]吳興.新聞工作者更需多接地氣[J].中國地市報,2012(01):02.
【作者簡介】王洪軍,大慶日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