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以來,為了加強創新黨的理論宣傳,更好地回應墓層干部群眾關切,讓更多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走進百姓心里,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電視理論節目的制作。也有越來越多的電視理論節目走進大眾視野。例如由多家省級衛視聯合制作播出的《思想的田野》,浙江衛視策劃制作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鄉村振興大家談》等,這類節目獲得大眾認可,取得一定的成功。
【關鍵詞】電視;理論節目;主持人作為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如何在節目中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把重大理論宣傳節目做得既立意高遠又生動活潑,應該盡可能做到主持人的“三高”
一、站位高
應該說,電視理論節目的目的和要義,就是要把黨的理論政策說透,不論方式方法如何,不論手段形式如何,節目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是否能夠成功地把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傳遞給所有觀眾并讓大家喜聞樂見。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這是國家之大問,同時也應該是電視理論節目制作所秉承及追尋的節目之大問,更是電視理論節目主持人的職業之大問。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應該深刻了解世界,深刻了解中國,站在祖國的角度,站在黨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對黨和國家的政策進行關注并通過充分的理論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這樣的“大問”拆解成一個個“小問”,在節目中與嘉賓和觀眾探討交流,才有可能讓節目效果達到最大化,也才有可能在節目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這也需要主持人在節目整個制作過程中摒棄生活中的“小我”,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格局看待世界,看待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并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串聯起來。
當然,如果僅僅只有這第一高,而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做支撐,那么當面對深沉的內容及龐大的題材時,主持人在節目中很容易因“底氣”不足而表現得“無力且空洞”,因此,作為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還需要第二“高”。
二、高度且高效的理論學習能力
作為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理論學習及理論知識掌握極為重要。
電視理論節目區別于一般的新聞報道,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主持狀態也區別于新聞主播的播報形態,除了需要專業的主持技巧和基本功之外更需要具備極高的政治理論素養。以浙江衛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例,該檔節目策劃之初,定位于電視理論節目,就十分強調既要有理論高度,又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力求有意義也有意思。而要做到宏大主題表達得深入淺出,春風化雨,前提是主持人及整個欄目組能夠以國家視角,浙江視角深入學習理解新中國的偉大奮斗歷程,高度關注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部署,通過認真學習獲得扎實的理論功底,了解黨建,了解鄉村振興,明白什么是平衡發展,懂得鄉村振興戰略和個人和家庭有什么干系,同時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
為什么說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需要有極高的理論知識儲備及學習理解能力呢。舉例來說,在浙江衛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第六季治理中,提到: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短短一句話,很多朋友單是看到文字就已經不明所以,但是要在節目中展現中國特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面對如此宏大的主題,涉及博大的理論體系,要做到精準解讀,生動傳達,不學習,完全不可能完成任務。
在那一季中,主持人與欄目組學懂弄通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綱領性文件,積極聯系省內外相關專家上門求教,不方便的通過微信進行文字請教,最終弄明白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治理現代化的方向,而與此同時,治理現代化又是發揮制度優勢的最佳路徑,省域治理則是推進治理現代化在省級層面的探索和實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情況以“三治融合”為例,梳理出二從“你們的事”到“我們的事”的轉變,從“不關我事”到“我來管事”的生動語言,讓枯燥的文件字體轉為生動的百姓話語體系,在節目錄制中來進行表達,讓老百姓樂于傾聽,愿意接受。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樣基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后的轉換,不僅老百姓喜聞樂見,更是受到省委宣傳部,節目嘉賓的一致認可,可以說是獲得了一致好評,而這樣的例子在電視理論節目的制作中更是不勝枚舉。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這樣學習過程及總結能力,如何對龐大的主題進行概括梳理,更遑論進行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并串聯全場。
因此,作為電視理論節目的主持人,想要在電視理論節目中更好的發揮作用,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及領會,必不可少且多多益善。
三、融合度高
有了前面的“兩高”后,如何避免“高處不勝寒”,讓黨的理論順利“飛入尋常百姓家,”成了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這時,電視理論節目主持人與媒體語境的高度融合,與節目現場環境的高度融合,主持人與嘉賓觀眾之間的高效交流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傳媒生態的改變,大眾審美和觀賞習慣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在全新的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電視理論節目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自然不能固步自封,沉迷于原有的傳播形態語態,而應該與時俱進,開闊視野,創新思維,對高深理論進行通俗化,大眾化、電視化轉化,才能“飛入平常百姓家”。
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浙江衛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多季節目中進行了多種嘗試。比如在第四季《浙江精神》中采用虛擬技術呈現“天幕”效果,在夜空中投射大屏,播放相關畫面。還采用互聯網十虛擬技術,讓部分不在現場的觀眾通過虛擬“替身”的形式來到現場參加錄制,并向在場嘉賓提問。節目播出時,電視機前的觀眾還可以點擊“浙江精神”專欄進入小程序,發表評論、參與有獎問答。在第六季《治理》中在項目啟動初期就將新媒體內容進行一并策劃,首次嘗試在新媒體平臺推送主播的第一支Volg,節目錄制幕后花絮進行預熱和互動。
同時,讓理論和百姓之間只有一條板凳的距離,很多電視理論節目選擇走出演播室。以浙江衛視制作,并在央視播出的(鄉村振興大家談》為例,把每期節目搬進田間地頭,選擇最靠近村民的地方,利用村民空余時間進行宣講,每個最終選定的錄制點都是契合主題的“網紅村”。有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的基層聯系點,有文化禮堂,有奉化滕頭村等。同時在節目中各地各方面的嘉賓也會交流碰撞,使節目有了更強的可看性的同時也鮮活展現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浙江經驗和浙江實踐。
也因此對于主持人的傳播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需要主持人用全新的語態適應全新的媒體環境,運用與觀眾高度契合的語態進行節目串聯并配合節目制作,更需要主持人最大程度的適應錄制現場融入錄制現場。
應該說,主持人在一檔節目中所處的語境及使用的語態及發生的變化都取決或依賴于具體的節目形態。而電視理論節目是全新的節目類型,基于此,電視理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語態也應是既有別于單純的新聞播報節目中字正腔圓,儀表莊重,又不能過于市井隨意;既要觀眾喜聞樂見,又不能失去權威解讀的政治高度。這就要求主持人在新媒體語境中用自己的判斷力,感受力轉化為語言表達的創新能力,用觀眾更為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真誠的表達解讀,硬話軟說,官話民說,力求鮮活,幽默,風趣,自然。同時,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明確的角色定位,運用感性的凝聚,知性的判斷,進行理性思辨,并在節目中加以展現,完成與嘉賓及現場觀眾的互動,從而契合當下觀眾對主流媒體的期待,拉近與各年齡層觀眾的距離,增強節目的引領性,達到有效傳播。
總而言之,傳播手段的不斷迭新,人民思想水平的不斷提升,都需要我們對原有的宣傳方式進行創新,也需要電視理論節目主持人不斷提升業務水平,不斷適應時代發展,擁抱時代變化,盡最大可能優化“三高”,助力電視理論節目在互聯網時代仍然能從容發聲并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黃嫻.在守正創新中展現理論節目“新表情”[J].中國記者.2019(04):120-122
[2]卜宇.理論電視化傳播的創新策略[J].傳媒觀察.2016(08).
[3]朱天,李曉,王楠楠.對西部電視理論研究現象的觀察與辨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02).
【作者簡介】付琳,浙江衛視一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