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從消費端到供給端,從生活場景到辦公場景,數字化正在助力人們的工作生活邁向“云時代”。這個春天,數字化為農業生產插上“智慧”翅膀。蜜柚幼樹如何修剪、芒果花帶葉怎么處理、何時給小麥施肥、如何讓花生豐收……千千萬萬個“田野直播間”活躍起來,農技人員在田頭通過視頻講技術,農民通過手機選農資、學技術。在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中國農技推廣”,38萬多名農技推廣人員、6000多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提供“遠程問診”。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同時,將有效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淘寶首頁開設的“土貨鮮食”頻道就成為了全國貧困縣農產品網上銷售的主要窗口。以數字化賦能農業供給側、拓展農業需求側、打通農業供需流通堵點,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將更足。
解讀
1.挑戰倒逼機遇。“數字農業”既順應了發展的新趨勢,也契合了億萬農民群眾的新期待。通過對傳統農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也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數字”改變農業。在數字化方面下功夫,能夠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監控,破解農產品同質競爭和“增產不增收”難題。
3.“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激發潛在消費需求,既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也可以拉動經濟發展步伐。借助大數據平臺,通過交通、信息條件的改善,就能夠縮短農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利用互聯網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也可以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4.疏通堵點。“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的有序流動,能夠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先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物流和人流就曾遭遇堵點,從而給春耕生產帶來不小挑戰。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能夠打通農產品的產業鏈上下游和供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