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淮北雙修調研通過“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的方式,對淮北的情況進行了詳實可靠的分析研判,并順利實現成果輸出,為淮北市構建城市未來發展版圖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城市雙修;淮北;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論述,“各級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1]淮北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專項規劃(以下簡稱“淮北雙修”)的前期調研工作同樣落實以上要求,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解決實際問題。
1、求深
城市雙修視角下的調研工作中,“深”就是要深入群眾,聽實話、摸實情,了解實際困惑和需求,抓準根本矛盾。
淮北雙修的深入調研主要是利用調查問卷,通過實地問卷發放和互聯網電子問卷的發放,了解城市人民對城市的需求,明確雙修重點。
1.1問卷設計
問卷是大數據時代獲取特定信息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考慮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公眾對填寫問卷耗時、泄露隱私等方面的擔憂等,問卷的設計應遵循有效性原則、簡明性原則、人性化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2]
淮北雙修的問卷具體內容包括:填卷人基本信息;淮北文化的認識;淮北雙修的了解;淮北雙修的內容;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和迫切修復的內容;山體、水環境存在問題和迫切修復的內容;城市修補存在問題和迫切修復的內容;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出行條件、街區風貌等存在問題和迫切修復的內容;對雙修前景的信心等9個方面19道題。
1.2問卷發放
為了擴大公眾的參與度,盡量獲取更多的數據,淮北雙修調研小組充分動員社會、鼓勵公眾參與,共發放并收回近千張問卷。實地問卷發放時,調研小組共計6人,在調研現場分為2組,利用5天時間,發放并收回問卷500張;互聯網電子問卷發放時,通過持續30天的網上公示、轉發,發放并收回問卷494張;問卷填寫中,既有淮北本地人參與,也有關心淮北的外地人參與,共計收回可用于分析的問卷994張。
圖1 淮北雙修問卷調研電子問卷與部分紙質問卷
1.3問卷效果
實地問卷發放和互聯網電子問卷發放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和調動全社會參與城市“雙修”、建設山水生態城市的熱情和積極性,努力營造“人人皆愿為”的良好環境,倡導“人人皆可為”的公眾參與理念,建立“人人皆能為”的參與機制,形成全民參與的強大合力。[3]
問卷收集匯總分析后,形成了以下結論:公眾對淮北的整體認知依然是“煤炭之城”,大部分公眾對淮北雙修工作了解程度不高,但近年來關于生態修復開展的塌陷區治理、棚改安居、水體治理已深入民心,公眾對雙修前景充滿信心,尤其對黑臭水體治理、采煤沉陷區治理、街區環境提升充滿期待。在城市修補方面,公眾認為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市政基礎設施、城市交通和停車、養老設施方面;尤其是城市交通存在的停車位不足、城市道路不足、步行環境差等問題;街道空間需要完善的設施主要有街頭游憩設施、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等。
2、求實
城市雙修視角下的調研工作中,“實”就是要實地調研、深入現場,掌握一手未加工的真實資料,做出獨立詳盡的分析。
2.1實地調研方式
淮北雙修的實地調研主要是采用小飛機調研和步行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山體水系環境和空間格局,從而切實了解雙修的重點區域和主要方面。
小飛機調研主要集中在項目開始前,利用4天時間依靠GIS與小飛機設備的配合,對山水城以及老城內部的核心片區進行詳細的實地探查,從而掌握一手的淮北雙修基礎情況。
步行調研更為常規,在項目開始前,調研小組集中一周時間,足跡遍布淮北全市區以及重要山體水系,主要是通過直觀感受與分析了解雙修重點。
兩種調研方式后續均結合交流匯報,分多次、陸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調查。
圖2 淮北雙修小飛機調研部分軌跡
2.2實地調研效果
通過實地調研,獲得了一手數據資料、感受體會,糾正了問卷調查可能出現的偏差,使后續的分析和策略更有說服力。
實地調研形成了以下結論:淮北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皖北江南,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經歷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彷徨與探索,如今正處于奮力打造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樣板區的關鍵時期,正在從依山而建城走向擁湖發展,由工礦型向山水生態型轉變。
3、求細
城市雙修視角下的調研工作中,“細”就是要認真聽取各單位、各部門專家的意見,充分收集各相關行業的資料,掌握全面的項目情況,融合專業訴求和指導,做出更細致更有針對性的分析。
3.1征求部門和專家意見方式
淮北雙修的細致調研體現在通過多次會議、座談、拜訪等方式,向多個政府部門收集資料、征求意見,傾聽不同的訴求;并多次召開專家咨詢會,邀請國家和省兩級學會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從宏觀和專業層面聽取高規格、高層次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對各部門資料的收集匯總,重點分析了《淮北市發展戰略研究規劃》、《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現行)》、《淮北市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淮北市空間規劃(2017-2035年)》等9項與雙修關系緊密的規劃內容,并參考了40余項已編和在編各類專項規劃、城市設計等,對關于生態、水系、公服、市政、交通、城市設計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梳理和銜接。
3.2征求部門和專家意見效果
站在全國視角,淮北已發展成為徐州都市圈與皖北城鎮群空間重要的耦合區域,并認為,徐州的發展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似度極高,集中體現當前我國發展現狀;徐州屬于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從以煤為生轉型為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等作法和經驗在全國也具有很強的引領示范作用。
站在政策文件視角,淮北雙修需要落實以下工作要求:(1)修復城市生態,改善生態功能,包括:加快山體修復、開展水體治理和修復、修復利用廢棄地、完善綠地系統等。(2)修補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品質,包括:填補基礎設施欠賬、增加公共空間、改善出行條件、改造老舊小區、保護歷史文化、塑造城市時代風貌等。[4]
通過各政府部門代表通過會議和訪談、對各部門資料的分析和總結,認為相關規劃對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已經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進行了涉及和引導,但因規劃的目的性不同,沒有進行系統性、完整性地體系構建。淮北雙修應本著“上下延續+左右協調+前后整合”原則,結合實際,在糅合不同規劃的相關內容的同時,構建全面綜合的系統工程,強調系統性。
4、求準
城市雙修視角下的調研工作中,“準”就是要善于分析素材、發現問題、總結情況,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劃的原則和方向。
淮北雙修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會議、征求部門和專家意見等多種形式,將相關結論互相糾偏,為規劃原則和策略的確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1確定原則
通過調研分析,規劃原則概況為堅持3個充分、理順6大關系、秉持6重價值。
堅持3個充分:充分立足生態經濟特點(缺水、塌陷、不成網絡)以塌陷區治理;充分立足社會經濟發展特點以民生設施短板修補為重點;充分遵循上位及專項規劃,完善城市生態體系,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理順6大關系:統籌謀劃比單一項目更重要、自然生態比人工景觀更重要、關注民生比關注形象更重要、長效持續比急功近利更重要、城市的多樣性和活力比單調秩序更重要、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比領導認可更重要。
秉持6重價值:重育自然生境、重塑城市品質、重獲文化認同、重樹城市精神、重建社會良治、重振城市活力。
4.2確定目標
通過調研分析,確定規劃目標為:立足于弱中等水平大城市的城市雙修,以民生為根本,體現資源枯竭型城市雙地修復,水資源匱乏城市水綠修復,重現淮北山水宜居城之風貌,突出淮北文化特點。以雙修建設,做足山水文章、做優城礦文章,打造內外兼修山水宜居之城、培育烏金轉綠金發展新動能,探索一條以雙修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
5、求效
城市雙修視角下的調研工作中,“效”就是要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方案,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調研成果能夠輸出轉化,是評判調研實效的標準。淮北雙修調研組通過分析研判,目標原則的確定,結合遙感等新技術利用和大數據核心問題模擬,形成調研報告移交項目組,報告中為了解決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雙修策略: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轉變城市發展和建設模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山水宜居城市。通過烏金變綠金,促進城市發展動力轉型,實現治水修山綠入城;通過煤城變美城,促進城市建設方式轉型,實現補短便民提品質。作為安徽省城市設計(雙修)試點城市,力爭通過從缺水缺綠到山水城市,實現生態重構的示范;從城礦二元到城礦均等,實現品質宜居的示范。
6、調研成果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2月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5]
淮北雙修規劃,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的調研下,規劃以塌陷區和水體的修復促進中央湖帶在公共服設施完善、城市品質化發展;以山水融城促進淮北高品質科創走廊的形成,成為城市未來轉型發展的動力片區;以生態修復和設施提升促進淮北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構建了城市未來發展的版圖。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評論員.調研務求“深實細準效”——二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重要指示精神[N].光明日報,2018-03-02(13).
[2]賀珍.問卷設計五原則[J].秘書之友,2018(9):16-18.
[3]劉紅色.創新完善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扶貧參與機制[EB/OL].中國政府網,20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建規〔2017〕59號)[Z].2017-03-06.
[5]周鐵根.治理之道:做好經濟轉型發展這篇大文章[N].人民日報,2018-12-28(07).
作者簡介:
李曉姝,(1983-),女,籍貫安徽壽縣,畢業于三峽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學位,目前職稱;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