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Kobielus
新冠疫情已成為幾乎每篇新聞報道的一部分內容,之前從未有過這么密集的報道。新冠疫情已深入到人們意識的每一個毛孔中,如戰爭一樣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幾乎不可能建立預測模型以預測一切最后會怎樣。沒人能確切地表明新冠疫情緊急狀態何時回歸正常。沒人知道,一旦感染率和死亡率開始放緩,經濟活動是否會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也沒人能確切地表明我們的工作、雇主和行業是否會在危機后幸存下來。
即使我們試著將范圍縮小到科技行業,也很難預測哪些供應商會在這段非常時期后完好無損地存活下來。哪些科技企業將在新冠疫情及余波后最迅猛地反彈,哪些不會。
一種實用的預測框架是研究導致某些企業“失業”的因素。我會借用常常適用于勞動力大軍中求職者的概念,但同樣會描述使企業在不斷尋找客戶、銷售和收入過程中備感沮喪的因素。
許多人因技能無法滿足雇主的要求而失業時,會出現結構性失業。關鍵行業或大雇主使用的技術因不斷變化而使許多員工的技能過時時,常出現這種情況。解決辦法是結合員工再培訓和招募擁有新技能的新人。
技術變化使得通過積極采用新技術而顛覆競爭格局的對手擁有持久的優勢,如果一家公司的運營流程因這種形勢而變得過時,就會變成結構性失業。這就是“數字化轉型”的意義所在。如果客戶偏愛新的技術性方法來開展業務——比如在線、移動、自助服務、數字化、流媒體和基于人工智能等,堅持采用舊技術的公司很可能發現自己會變成結構性失業。換句話說,它們將失去客戶、收入和市場份額,直到它們接受新技術(如果還不算太晚的話)。
鑒于實體店及其他面對面商業模式承受著巨大壓力,一些仍依靠這些方法的公司很可能活不到2021年。
Tim O'Reilly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未來可能的場景:一些商業贏家將為基于傳感器的隔離、在家工作效率、遠程在線學習、疾病實時監測和間接參與體育賽事的虛擬現實提供解決方案。
考慮到疫情后群體辦公室可能出現新常態,我預測提供下列產品的供應商會表現不俗:
消毒密集型的維護用品,用于每天擦拭和消毒所有表面。
非接觸式設施,比如無需接觸的門、垃圾桶和洗手間裝置。
辦公室室內設計服務,重新考慮會議室、餐廳、咖啡吧、健身設施以及傳統上促進親密社交關系的其他場所。
預防性家具,比如有機玻璃隔板和塑料護罩。
就IT行業而言,商業生活的結構將有利于提供以下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鄰近感測:鄰近傳感器嵌入在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中,可為個人數字助理提供人群狀況方面的實時環境AI。
計算機視覺:智能攝像頭將使用AI來自動監視人群和電力應用,比如住戶數量和等待時間計量,人們在室內或公共場所彼此距離太近時發出警報。
位置關聯:移動應用程序將依靠AI來關聯地圖數據,顯示人們總體上遵循社交距離準則的情況。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序將確定他們與感染病毒的人或可能存在任何其他情況的人保持多遠的距離。
全面的生物感測:疫情后的辦公室布局將布滿生物傳感器,以檢測空氣、地板、墻壁、天花板、設備和每個表面上的病毒性病原體。一些企業會要求員工佩戴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并使用基于移動設備的接觸追蹤應用程序,以確定他們在工作場所接觸疾病攜帶者的機會。紅外熱成像及其他配備AI的傳感器將能夠對每個設施中的感染者和攜帶者進行主動監測和排查。基于AI的計算機視覺將監測并執行社交距離準則。
機器人消毒:我們還有望看到基于AI的自動化對群體工作環境進行消毒。機器人技術是這種新做法的關鍵。智能生物傳感器和機器人清潔平臺組成的套件將在員工和客戶重新到來之前,自動對商業場所進行消毒。這些應用程序將成為設施管理員的工具包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用于管理撤消在家工作命令的敏感過程。它們將檢測未隔離人員何時將感染源帶入原本干凈的場所,并使辦公室管理人員能夠自動觸發準入限制、辦公室警告、自動清潔策略,以及其他基于基礎設施的預防或控制感染的應對機制。

自動駕駛遞送:無人機及其他自動駕駛遞送系統將服務于幾乎所有實際場景中的第一線,充分利用AI來導航、管理和操縱物件,并與人進行交互。
遠程呈現:基于AI的遠程呈現系統將成為需要全保真會議功能的家庭乃至遠程辦公室的一項標配。
場地風險勘查:制訂在家工作計劃時,企業的人力資源和設施管理員將使用自動化場地勘查,內置于設施的生物傳感器、增強現實可視化以及AI輔助的位置智能為之提供數據。
更廣泛地說,我們要詢問以下科技行業的細分市場在新常態下是否有機會:
由于技術客戶學會通過完全數字化的方法進入市場,事件營銷公司能不能長期存活下去?
商業模式依賴通過現場活動吸引客戶的技術分析公司能不能繼續經營下去?
如果科技企業原本讓員工在鄰近的地方“共事”,而不是在家遠程工作,會不會因突然改回(可能永久性改回)虛擬協作而導致員工的工作效率急劇下降?
由于鼓勵員工在家完成更多的工作,一些技術供應商龐大的辦公園區會不會空無一人,成為資產負債表上的大筆開銷?
如果在線銷售和服務成為大多數客戶青睞的互動渠道,一些通過實體零售網絡得到廣泛采用的消費類科技公司能不能使那些商店保持盈利狀態?
目前不清楚的是,任何科技供應商面對面的商業模式是否已因疫情封鎖而受到了致命破壞,或可能受到致命破壞。一旦目前的緊急狀態結束,會議活動可能會在采取生物危害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重新安排,員工會回到全面消毒的辦公室,零售店將采取新的“無病菌”運作方法重新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