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麗
似乎,每場青春都有一個“假想敵”,這個人可能是與你朝夕相處的朋友、同學、父母,也可能是腦海里莫須有的幻影。
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指出,青春期(12~18歲)突出的心理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危機,也就是“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三者的統一。在這一階段個體競爭意識較強,注重個人的能力和權威,但由于對自身的認識不全,常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己在任何場合都能成為最閃耀的星星。一旦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優秀或者可以超越別人時,個體便將這人設為了自己的“假想敵”。
對于喜歡找“假想敵”的孩子來說,又該怎么做呢?
認識“假想敵”的正反作用。恰當的“假想敵”,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自我,提醒我們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品行上反思改過,此時的“假想敵”便是我們前進路上的鞭策和助力。而倘若某個假想敵,讓自己有了被束縛和控制感,產生了焦躁、郁悶、無助等消極情緒,那么,這個“假想敵”便是一種自我囚禁。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無可避免地會存在學業上的競爭,性格比較孤僻、不善合作的孩子很容易把一些相對優秀、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視為競爭對手。而性格開朗、人際關系良好的孩子,更能以積極的進取心面對競爭,迎接挑戰。
完善自我。“假想敵”是我們自己放大的假象,是內心世界的投射,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真正的敵人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通過對知識、才學、人格等方面的自我提高才能真正走出內心的交戰。
多彩的青春里,我們不與“假想敵”較勁,而與Ta美美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