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樂迪
前幾天晚上12點收到一個學妹的微信,大致意思是說她非常想上進,但是總有閨蜜找她聊天,朋友找她出去玩兒,還有無窮無盡的社團和學生會活動,讓她想學習都不能。
收到微信時,要知道,我已經撂下了三天前就該寫完的作業,正在趕舞會主持稿,內心毫無波瀾。
但我在高中不是這樣的。大學的活動多到令人發指,因為活動本身就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雖然也強調多樣發展,但著眼現實,最主要的還是學習。所以在這里跟你分享一個故事,思考思考社交與學習之間的天平該怎么平衡。
羅神,高中時校級活躍人士前十名。關心班集體猶如親媽愛自己家,上至班會班費班評比,下至買拖布換燈管修電腦,隨叫隨到無處不在;在學生會各個部門穿梭自如,上得了演講臺下得了足球場。最可氣的是,這位兄臺這么能折騰,還每次模擬都雷打不動出現在一考場。
鄙人有幸,跟羅神同桌半年,暢聊人生理想。我發現羅神有一個特點:他的圈子,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忙活的事情,都有他想要的意義。他可以出現在足球場,但不會出現在燒烤大排檔;可以熬夜做表格,但不會深夜約《王者》。羅神稱之為:在精力管理上“開源節流”。最關鍵的是,羅神的時間表一向掐得很準,上次班級畢業轟趴租車接送,他跟司機師傅約的時間精確到分鐘,把師傅嚇得提前半個小時就到了——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他連跟我談人生都是限時的:“5點20我去指導處開會,我只有10分鐘時間了。”
“你每天這么多事忙得過來嗎?”
“有條理有計劃地做事情,就會完成得很快啊?!?/p>
我捫心自問,覺得這里面大有門道。
社交,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從百度的解釋來看,社交并不是一個跟學習對立的概念。真正耽誤了學習的,其實是那些無效的人際交往,是每隔5分鐘就要看一眼微信的焦慮,是跟閨蜜從明星八卦到昨天吃了什么的漫談,是那些在無窮無盡的等待和被迫社交中被殺死的時間。
什么是被迫社交?根據我的經驗,室友約你逛街你礙于情面不好拒絕,老師交代任務你不敢推脫,有人找你搭話你不能不理……諸如此類不情愿的人際交往,都是被迫而痛苦的。對于這樣的人際關系,我們不如采取“曲線救國”的方式。
比如,下次室友約你出去浪的時候,是否可以向Ta訴說你想學習的心愿,向她約一波學習局?沒有人會反駁一個正當的理由。再比如,有人來找你搭話或求你幫忙,你是不是可以先告訴Ta自己的處境,用示弱的方式拒絕別人拋來的額外負擔?或許Ta會表現出失望甚至不滿,但你應該清楚而堅定地相信,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跟以上的“節流”搭配的是學習時的“開源”,亦即專注而高效。要知道,重要的不是你用多少時間學習,而是你真正學到多少東西。努力學習并不意味著要將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束之高閣,對用于其他活動的時間你千萬不必感到罪惡或可惜——既然該完成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了仍然有余力,那么適當的社交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
在公眾號上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叫《可以忙,別瞎忙》。與其一時熱血逮到一個社團就加入,不如找一個真正喜歡的社團,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其為了取悅所有人而答應每一個請求,不如趁早向別人明確自己的界限;與其跟閨蜜/兄弟一同直線下降,不如相約共同進步。帶著目標忙起來,你會發現,良好的人際交往從來不是學習的攔路石,而是人生中得之有幸的財富。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