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繼李子柒之后,又一個拍攝古風音樂短視頻的賬號“自得琴社”火到了海外。“音色優美而深沉”“我愛中國音樂和文化”……短短幾分鐘的視頻里,他們梳起發髻、化上古妝、搭配復原唐宋等朝代的裝束,用傳統民族樂器奏起優美旋律,令觀者贊嘆不已。
“古風音樂”近年來熱度持續上升,自得琴社從B站一路走紅,去年更火到了YouTube,各類平臺上訂閱用戶近百萬人次。以海外觀眾為主的YouTube平臺上,其主頁播放量最高的改編古風歌曲《左手指月》觀看次數已經超過1300萬,《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哆啦A夢之歌》等多首古風改編歌曲的播放量也突破百萬。“希望古琴在我們手中變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有朝氣。”自得琴社的藝術總監唐彬說。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認為,這些古風音樂短視頻另辟蹊徑,與中國傳統藝術多維度融合,很有新意。
“年輕人喜歡創新,并不是要拋棄那些舊的東西。把東西做好,就是對傳統民樂和文化最好的傳播和傳承。”唐彬表示,改編和創新的目的,是讓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那些美好的漢唐樂舞在這個時代“再活一次”。他尤其希望以短視頻的熱度,引導觀眾熟悉古琴這一相對“高冷”的樂器:由于樂器音色、經典曲目、表達主題和現代人的生活稍有距離,不少人覺得古琴晦澀難懂。而當古琴奏起熟悉的旋律,觀眾再聽經典曲目,或許就能多一些耐心。
許多年輕觀眾由此打開了通往精致審美的大門,從傳統音樂文化中找尋心靈的歸屬感,探索更多文化內涵。粉絲們在彈幕中,對古琴的泛音、散音和按音等不同音色侃侃而談,不少觀眾對古琴制作工藝、漢唐舞蹈等相關拓展內容也興趣盎然。
自得琴社的出現在民樂文化推廣中并非孤例。今年年初,西安外事學院一群高校老師穿著古裝,演繹的鼓樂版《王者榮耀》主題曲也成為爆紅短視頻,評論轉發數以百萬。戴曉蓮指出,視頻中的音樂編排,運用了一些專業圈不常使用的方式,古琴在其中實際充當伴奏低音,發揮了在合奏中的作用。“年輕觀眾渴求新穎和不斷變化,翻演改編比較流行和好聽的旋律,用古畫的畫面色彩,就像古畫活動起來了,這些特色都很新。”
模仿古畫中的儀態,用不同于平時的演奏姿勢彈奏樂器并不輕松。自得琴社每次化妝拍攝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制作一個短視頻,從靈感產生到選取素材,將其發展成完整的樂曲,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編配,調整最佳聲音效果,再找演奏家完成錄音……創作周期短則20天,長則月余,達到最終輕松活潑又不失傳統韻味的視頻水準,功夫多在“畫外”。
除了音效之外,團隊還要考慮大量視覺細節,以求更好的傳播效果。在配器和編排中,小到樂器在鏡頭前如何擺放、選擇哪個角度最合適等細節,背后都有團隊反復的頭腦風暴。比如《哆啦A夢之歌》里用到的巫毒鼓,其實是來自非洲的樂器。但觀眾看到畫面中所呈現的外形和質感類似陶罐,在一眾傳統中國民族樂器中也不突兀。
從經濟效益來說,耗費大量精力制作這些古風短視頻實則“入不敷出”,這群80后、90后的年輕人是出于熱愛和感動才堅持的。從5年前在1933老場坊的微劇場進行第一次正式演出后,自得琴社成員每年都會在線下舉行兩三場演出。除了“固定觀眾”,他們原以為B站的受眾群體以青少年為主,不太可能專程從外地趕來看音樂會,沒想到前兩場音樂會都有粉絲慕名而來。
一位日本網友留言:“老師,您回來了。”讓團隊成員們感動不已。中國古代在國力強盛時期,曾是日本文化上的老師。如今傳統民樂的跨文化傳播力也正在見證“盛唐氣象”逐漸復興。音樂和藝術讓人們跨越地域心靈相通,不少粉絲還熱心地將自得琴社制作的文化普及知識翻譯成英文字幕,方便外國觀眾觀看。“其實外國粉絲的留言也和國內平臺上的差不多,都夸好聽,或許還分不清唐宋,但他們都很想知道這些音樂講了什么故事。”
(選自《文匯報》)
?小編有話說
把精湛的演奏技術提煉出來,和觀眾向往喜愛的內容相結合,創造新的民樂作品是一種發展趨勢。要讓更多人關注民族樂器,給中國民樂留下觀眾,作品需要現代發展和現代傳承,而不是用以前的音樂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網絡平臺上流行的民樂跨界之作很多,提升作品質量也很重要。流行未必就是“俗”,能夠經得起長期演出的作品,還是要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
適用話題
創新;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