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都護歌
李? 白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以飄逸著稱,其實,李詩也不乏風格沉郁的現實主義詩篇,《丁都護歌》就是這樣一篇令人悲痛欲絕的佳作。這首詩作于李白游丹陽橫山時,描繪了纖夫拖船的勞苦情景,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不顧人民死活的罪行,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詩言近旨遠,意蘊深厚。
《丁都護歌》是南朝樂府舊題。《宋書·樂志》記載:南朝宋高祖劉裕的女婿徐逵之被魯軌殺害,劉裕派直督護丁旿前去料理喪事。事后,徐逵之的妻子(劉裕長女)向丁旿詢問殯殮時的情況,每問一聲,就哀嘆一聲“丁都護”,聲調凄切,催人淚下。后人依聲制曲,故定名如此。李白借舊題寫時事,在標題上就已營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調。
開頭兩句交代拖船的地點、環境:從云陽逆水北上,兩岸商賈云集。好像無關題意,其實匠心獨運:商業網點的稠密、商賈市肆的豪華與下文纖夫拖船的勞苦構成鮮明的對照;“云陽上征去”,也為下文“萬人系磐石”做了鋪墊。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兩句寫纖夫拖船的勞苦。《世說新語》記載:“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李白借用典故,構建畫面,巧妙點出炎夏酷暑的時令特征,使纖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躍然紙上:烈日之下,挽著纖繩,喘著粗氣,衣衫襤褸,彎腰曲背,一步一顛,掙扎行進……“拖船一何苦”,一個“苦”字貫串全篇,成為詩眼。詩人的嘆息沉痛而深長。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兩句寫生活條件的艱苦。天熱水淺,拖船艱難,汗流如雨,唇焦口干,可一滴清水也沒有,纖夫的苦痛,不言而喻。詩人抓住這一細節,窺一斑見全豹,可謂含蓄精妙,纖夫生活條件的惡劣,不言自明。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兩句刻畫纖夫心里的悲苦。因為統治階級大興土木,纖夫們被迫掙扎在生死邊緣。這不約而同唱起的拉船號子,一聲歌,一行淚,凄切哀怨,令人不忍聽聞,在繁重勞動下茍延殘喘的纖夫們悲苦的內心世界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的兩句把纖夫之苦難推向極端。石大而多,耗盡“萬人”之力也難到達江邊,工程的艱巨可想而知;但“無由達”卻必須達,這是怎樣的悲哀啊!統治者窮奢極欲,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多么深重啊!
結尾兩句直抒胸臆,詩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達到高潮。“石芒碭”三字形象地表明:這是采之不盡、輸之不竭的,而纖夫之苦亦足以感傷千古。詩篇就在這沉痛感嘆和深切同情中結束。“掩淚悲千古”,確實,直到今天,我們吟誦這首《丁都護歌》,也仍然會禁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水。
全詩層層深入,處處以形象畫面代替敘寫。篇首“云陽”二字預作伏筆,最后四句以“磐石”“芒碭”點明勞役性質,把詩情推向極致,有點睛的奇效。通篇無刻琢痕跡,由于所選形象集中典型,寫來自覺“落筆沉痛,含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