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思路點撥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為三則名人名言。分析這些材料,不難發現,它們都指向同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奉獻”。因此,寫作時應緊扣“奉獻”這一主題進行。
何為奉獻?有一首歌唱得好:“長路奉獻給遠方……江河奉獻給海洋……白鴿奉獻給藍天……”奉獻是一種無怨無悔的付出,更是一支動人心弦的愛的歌謠。生活中,奉獻無處不在:父母用奉獻營造溫馨的家庭,老師用奉獻托起明天的太陽,軍人用奉獻保衛祖國的安寧,科技工作者用奉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舉世矚目……同學們可從中精選事例,寫一篇記敘文,講述感人的奉獻故事,抒發敬佩之情。
當然,除了寫人類社會的奉獻故事之外,也可以寫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中的奉獻故事。這類故事,往往能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如果你對“奉獻”這一話題有獨特的看法,也可以提煉觀點,以此為中心論點寫一篇議論文。比如,“奉獻精神需要從小培養”“奉獻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都是不錯的論點。
美文引路
校長爸爸的快樂午餐
董瑪瑛
章站亮是江西鷹潭余江縣春濤鎮黃泥小學的校長,可學生都叫他“校長爸爸”。
這是一所農村留守兒童小學,全校只有25名學生。2018年9月,章站亮被分配到新學校擔任校長,他一來就愛上了這里,特別是孩子們那純潔無邪的笑臉。可是,開學不到兩天,他被一件事情困擾到了。孩子們的家到學校都有一定的距離,每天的午餐都要家里的老人送過來,這些爺爺奶奶們大都老態龍鐘、步履蹣跚,往往送到學校,飯菜都涼了。老人們通常比較節省,章站亮看到,孩子們的菜大多數時候不是咸菜就是青菜。他想,孩子們正在長身體,如果營養跟不上,對孩子們的成長就會帶來影響。他又想,過了9月就入秋了,山里涼得快,讓孩子們吃冷飯冷菜就更不好了。
一番思慮后,章站亮決定自己給孩子們做午餐。學校沒有做飯吃飯的場地,他想到了以前帶領學生搞野餐的情景,那就自己買口大鍋在操場上支起來吧,做好后,就和孩子們一起吃午飯。第二天上午上完課后,章站亮就去鎮上買齊了做飯所需用品,一到學校,就在操場上張羅起來。不多時,炊煙裊裊,飯菜的香味彌漫在操場上空。
“丁零零”,下課鈴一響,早已聞到香味的孩子們一窩蜂地向操場奔來,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好奇,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起來:“章老師,您怎么在操場上做飯啊?”“章老師,怎么燒這么一大鍋啊?”“章老師,好香啊!我們可以嘗一嘗嗎?”章站亮看著興奮地問個不停的孩子們,滿臉微笑,和藹可親地說:“以后啊,我每天中午給你們做飯吃,和你們一起吃飯,好不好?”孩子們一個個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異口同聲地歡呼起來:“好啊好啊,太好了,章老師您太好了,我們每天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了!”看到孩子們如此開心,章站亮心里也樂開了花。
此后的每一天,章站亮天不亮就騎車去鎮上市場買菜,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鄉間小路泥濘不堪,他就起得更早了,推著車往來。為了讓孩子們營養全面,他讓每一周的菜都不重復。除了給學生準備午餐,看到有孩子感冒咳嗽了,他就給他們燉冰糖雪梨。寒冷的天氣,他一早就給孩子們煮好湯羹,讓孩子們一到學校就能喝上,暖暖身體。知道山里的孩子最喜歡吃肉包子,他就時常給他們蒸上滿滿一鍋。一到中午放學,孩子們就紛紛圍過來問:“校長,今天中午吃什么呀?”然后一個個都變成了能干的小幫手,有的生火,有的洗菜,有的擺放碗筷。
孩子們的懂事讓章站亮內心非常感動,看著他們每次都吃得心滿意足的樣子,他的內心由衷地感到快樂。每天和孩子們一起共進午餐,使得師生間的感情越發親切。不知道從何時起,孩子們的稱呼起了變化,都叫他“校長爸爸”。
為了讓孩子們在外務工的父母也能知道孩子們在學校的情況,章站亮用視頻記錄孩子們每天的成長,取名“快樂小學堂”,放到短視頻平臺。孩子們的父母看到后,都為自己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好校長而感到幸福。
(選自《做人與處世》)
【寫作借鑒】
作者記敘了章站亮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吃上一口熱飯,克服困難,親自給學生做飯的故事。章站亮樂于奉獻的感人形象躍然紙上,令人難忘。行文過程中,作者按時間順序,把這位“校長爸爸”義務為孩子們做午餐的經過娓娓道來,同時對章站亮買菜、做飯等情景,以及孩子們圍觀他做飯的場面展開描寫,使人如臨其境,油然而生一股敬意。通過學生對其稱呼的改變,則從側面烘托出了章站亮的高尚品質。
模擬金題
閱讀下列材料,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奉獻乃生活的真正意義。
——阿德勒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
佳作展示
老鄭
吳佳佳
老鄭是我們的宿管,今年62歲,退休后返聘回來的。我們叫他鄭老師。
聽說,老鄭20多歲就來我們學校了,一開始是當炊事員,給老師和學生做飯。聽說當年他為了能夠把菜做得可口,專門利用暑假自費外出學習廚藝,紅案、白案都有一手。他做出的菜,不僅師生贊不絕口,還吸引了周圍不少單位的工作人員來學校搭伙。為了降低食堂成本,讓大家吃得好一點,他總是和同事一起去農家采購雞蛋、蔬菜,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奉獻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后來,隨著學校規模擴大,就餐學生人數增多,學校便將食堂對外承包,老鄭不再負責做菜了,他的工作變成每天和幾名值班教師一起進城采購食材。這采購可是個苦活兒,每天3點鐘就得起床,一路顛簸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菜市場,然后是挑選食材,討價還價,再一路顛簸回來,風雨無阻。春、夏、秋三季還好,冬天可就難熬了,天天凍得手腳失去知覺。聽老鄭自己講,他的關節炎就是那幾年得的,但他從沒有叫一聲苦,而是默默地承受著。
幾年后,學校門衛室缺人手,領導又讓老鄭到門衛室當門衛,負責看門、收發報刊。這個工作看似輕松,其實更辛苦。且不說每天要把那么多報刊分發出去,累得夠嗆,就談值班,人進人出的,光登記,就讓他手忙腳亂了。另外,還要負責門前三包,每隔一天就要值夜班,巡邏校園。老鄭明知這份工作更累人,但他服從安排,愉快地“走馬上任”。
這一干又是數年,老鄭到了退休的年齡。辦完退休手續后,他人還未到家,就有一鄉村幫廚隊高價來請他當廚師,發揮“余熱”。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老鄭愉快地答應了。
然而兩個月后,學校的宿管生病做了大手術,一年半載上不了班。學校領導又想到了做事認真負責的老鄭,想返聘他回來擔任宿管,但大家又不好意思開口。校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老鄭的手機。老鄭得知情況后,二話沒說,立刻辭掉“高薪”工作,回來給我們當宿管。他這個人基本閑不住,做了許多分外事。過去我們都是自己下課后去熱水間打熱水,老鄭來了后,把每個人的熱水瓶收過來,打完水后再送回去。他每天還幫各個宿舍定時開窗通風,從不間斷。現在,如果誰的被子、衣服忘了收,不要擔心,有老鄭給盯著呢。
老鄭的工作贏得了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破例把他這個退休人員表彰為優秀職工,并組織人把他的事跡撰寫出來,通過校園電臺進行宣講。
校長在一次大會上說,老鄭這個人,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學校,奉獻給了師生,雖然沒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值得我們每個人尊敬!
老鄭,好樣的!
【評點】
作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敘了宿管老鄭踏實肯干、無私奉獻的故事,精心選取了老鄭當廚師、負責采購、擔任門衛、返聘當宿管等典型事例,通過學生、家長及校長的評價,從側面烘托出老鄭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塑造了一個服從安排、默默為師生奉獻的老校工形象,字里行間滿懷著對這位老人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