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楠 任曉麗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血管內科醫患雙方對于醫患關系認知差異及成因。方法 采用目的性抽樣的方法,選取心血管內科醫生、護士、實習生共計34名,住院治療的患者及其家屬64名作為調查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對醫患關系認知差異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通過交叉表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結果 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的和諧程度、醫鬧的態度認知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認知既存在共識又存在不同點。結論 心血管內科患方滿意度明顯高于醫方,相關法律的完善和普及存在滯后現象。對醫患關系影響因素的認知中,缺乏溝通是醫患的共識,其次患方更注重醫療花費較高,而醫方更側重于媒體的負面報道。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醫患關系;認知差異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4(b)-016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nd their causes. Methods A total of 34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nurses, and interns were selected using a purposeful sampling method. 64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selected as survey object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cross-tab analysis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s abou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the attitudes of doctors and nurses (P<0.05). There were both consensu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Conclusion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ctors. There is a lag in the improv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relevant laws.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consensus of the doctor and the patient. Secondly, the patien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higher medical expenses, and the docto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reports from the media.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Medical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gnitive difference
近幾年,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不容樂觀,“醫鬧”現象、醫患沖突等事件時有發生。相關研究表明,正確認識醫患雙方的個體感知差異,明確差異產生的原因,將有助于緩解醫患沖突[1]。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中國心血管病負擔日漸加重,患病率、死亡率、住院總費用均處于上升趨勢,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2]。心血管病起病急、病情變化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使得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時刻精神緊張,且工作強度大。有研究表明,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存在顯著焦慮、抑郁情況[3],而心血管病患者通常性格焦躁易怒,爭強好勝[4],這就使醫患之間更易產生誤解和矛盾。該研究試從心血管內科的特點出發,探究醫患雙方對于醫患關系相關問題的認知差異及原因。
1? 對象與方法
采用目的性抽樣的方法,選取心血管內科醫生、護士、2018年7—9月在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08份,回收合格問卷為98份,有效回收率為90.7%,其中患方問卷64份,醫方問卷34份。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對醫患關系的關注度、醫患關系現狀認知、醫患關系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通過Excel2016軟件錄入,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醫務人員總數為34名,其中醫生9名,護士25名;調查患者及其家屬總數為64名,其中患者11名,家屬53名,見表1。
2.2? 醫患雙方的認知比較
2.2.1 醫患關系和諧程度認知比較? 醫患關系和諧程度比較顯示,52.9%的醫務人員認為中國現今的醫患關系很不好,僅有2.9%的醫務人員認為很好。而71.9%的患者及家屬認為現今的醫患關系還可以,僅有12.5%認為醫患關系很不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了進一步檢驗差異方向,結果發現在選項1(很不好)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5,P<0.05),且醫方大于患方。在選項2(還可以)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8,P<0.05),且患方大于醫方。在選項3(很好)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3,P<0.05),且患方大于醫方。見表2。
2.2.2 對醫鬧的態度認知比較? 對醫鬧的態度的認知比較中,沒有醫務人員認為是患者迫不得已,35.3%的醫務人員認為是錯誤不正當的行為。而患者及家屬中有35.9%的人認為醫患都有錯誤,認為是患者迫不得已和不關心的人分別占15.6%。交叉分析的結果表明醫方和患方在統計結果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了進一步檢驗差異方向,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形式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發現在選項1(是患者迫不得已)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P<0.05),且患方大于醫方。在選項2(是錯誤不正當的行為)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9,P<0.05),且醫方大于患方。選項3、4、5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3 醫患關系影響因素相關認知比較
醫患關系緊張主要原因認知比較:統計結果中醫患雙方認為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比較分散,患方中占首位的是醫患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醫方中選項3(媒體過多醫患負面的報道)、4(部分患者不理解醫生)、6(醫患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被勾選次數最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醫療糾紛主要原因認知比較:醫務人員認為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媒體對醫患關系的負面報道和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患者及其家屬對于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分析比較分散,占前3位的分別是醫生的不負責任、投訴渠道不暢導致惡性事件發生和醫院的亂收費現象。交叉分析結果表明醫方和患方在統計結果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了進一步檢驗差異方向,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形式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發現在選項1(亂收費現象)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4,P<0.05),且患方大于醫方。在選項4(媒體導向)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4,P<0.05),且醫方大于患方。在選項5(患者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7,P<0.05),且醫方大于患方。在選項7(醫療水平不高)上醫方和患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5,P<0.05),且患方大于醫方。選項2、3、6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3.1? 患方對醫患關系的滿意度更高
患者及家屬對目前的醫患關系基本滿意,而大部分醫務人員對目前的醫患關系持悲觀態度。有學者認為這種評價的差異與醫療活動在醫方生活中所占比例較重、工作強度較高、輿論壓力大有關,一旦發生醫患糾紛,醫務人員對事件的群體感受度較高[5]。
心血管內科的調查結果出現這種明顯的差異還有3種其他原因:①醫務人員群體年齡較低,文化水平、素質相對較高,而患方群體普遍年齡較高,文化水平、素質相對較低。醫務人員的聽力、理解能力都要比患者及家屬好一些,這就導致了患方對醫方的單向溝通要比醫方對患方的單向溝通更加順暢,患者及家屬的文化水平、素質偏低,這就使醫務人員在與患方相處的過程中心理體驗較差。②心血管內科是手術科室,在過去的幾年里,政府倡導廉潔行醫,相關部門嚴整醫德醫風,嚴厲打擊收受“紅包”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方對醫方的滿意度,但沒有使醫務人員對醫患關系的滿意度提高。③患者及家屬不敢、不習慣反映醫患問題。由于擔心在就醫過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或受不到醫務人員的更多關注和照護,和反映醫患問題的渠道不暢或長期不存在,患方不敢、不習慣反映醫患問題,調查結果未必能反映患方的真實意愿。醫院和科室的管理應該重視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提高醫務人員工作熱情和職業認同感,并建立順暢的溝通反饋渠道,以提高醫患雙方的滿意度。
3.2? 法律的完善和普及存在滯后現象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開始實施,參與醫鬧的人員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因此醫鬧的性質是違法犯罪行為,醫患雙方對這一點均存在認識不清,說明相關法律的普及存在嚴重滯后。
在心血管內科,醫鬧屢禁不止的原因有3點:①A型人格是心血管病的誘因之一[4],所以心血管病患者普遍容易焦慮和暴躁,加上病痛的長期折磨,使他們更容易被激怒。②心血管疾病的次均住院費用連年上升[2],患方為治療疾病花費了很多金錢,“花了錢,病卻沒好”的心理,會使他們產生想報復醫院的想法。③患者因為長期反復住院,熟悉醫療制度,知道怎樣鬧,鬧到什么程度既能得到賠償,還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許多情況下,院方出于擔心影響醫院名譽、影響醫院評級,選擇息事寧人。而且醫院的制度規定,只要有醫療糾紛事件上報,無論責任方在誰,都扣除科室全部醫務人員當月安全獎,所以有醫鬧發生的科室為了集體利益,往往也選擇賠錢了事。熟悉這種制度的患者一旦遭遇醫療事故往往會利用這種制度索要更高賠款,或者無事生非,賴掉醫藥費。做好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和普及,才能保障雙方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安全的就醫環境。
3.3? 缺乏溝通是醫患的共識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醫患雙方對于溝通都十分重視,缺乏溝通成為現在醫患關系中的重要問題。
醫患溝通障礙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斷裂”在醫療領域的體現[6]。前人對醫患溝通障礙因素總結的非常全面,心血管內科醫患溝通問題的原因也包含在內,其主要原因是醫務人員缺乏溝通的意識和技巧。首先,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心血管內科醫務人員常常不重視不會危及生命的癥狀,當患者來咨詢一些病癥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沒事”“病也不能一天就好啊”等回答,這種回答沒有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看待疾病,忽視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體驗,十分容易給患者造成醫務人員敷衍、不負責任、沒有耐心的印象,從而引發矛盾。其次,醫護協作不佳。一些醫生認為健康宣教等日常和患者的溝通屬于護士的職責范圍,很少主動和患者溝通,但是患者往往更信任醫生,護士對其進行的宣教并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最后,醫務人員之間對疾病的理解不同,給患者接受病情時不能達到一致,使患者產生認為醫務人員不專業的心理,從而導致醫患之間不信任,影響溝通效果。
醫患之間缺乏溝通是醫患的共識,也是醫患關系眾多問題中最亟待解決的一個,增進醫患之間的良性溝通對醫患雙方來說不僅僅是醫學信息溝通的需要,也是情感溝通的需要。醫務人員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設備和技術完成科普宣教工作,更優解是培養了解醫學專業知識、科普思路和專業技術的人員,把醫學知識以群眾更容易接受的動畫、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進行統一宣教,既能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擔,又能得到更好的普及效果,減輕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的問題。
3.4? 醫療費用高仍然是患方就醫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政府更加重視民生建設,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上的投入也不斷加強,截至2016年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0%以上[7]。2018年4月財政部對外公布的《2018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表》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預算數為209.05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74.58億元,增長55.5%。大力度的經濟投入和體制改革使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針對政府衛生支出的研究可以總結出較一致的結論[7]:一是占GDP的比例仍有待提高,二是公共衛生資源配置仍待優化,三是我國政府衛生支出績效亟待提高,四是現有財政體制下的財政分權以及官員激勵機制不合理。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醫保的人群“看病貴”的問題最嚴重,其次是新農合的參保人群,患者認為藥品貴多是因為心血管內科有些藥物十分昂貴,且不在醫保的報銷范圍內。另外,由于病情變化快,需要定期檢查、檢驗以確定危急值,也是導致“看病貴”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從根本上改善醫患關系應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改變如今醫患利益對立的局面。完善醫保制度,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醫療費用,以減輕群眾就醫的時間和經濟負擔。
3.5? 醫方認為媒體導向影響醫患關系
醫務人員認為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中占首位的是“媒體導向”(67.6%),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中選擇媒體負面報道選項的比例更高,達到73.5%。而對于媒體對醫患關系的報道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認為客觀真實,多數醫務人員卻認為報道時常片面。
醫患雙方對于媒體報道態度的極大不同其主要原因可分為兩點,第一是醫患知識結構的差異。與醫務人員相比患者掌握的醫學常識較少,科學素養較低,往往不能正視醫療技術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接受并承擔醫療活動的風險,這就使患方不能分辨媒體報道中真實可靠的部分和虛假、夸大的部分。第二是醫患心理的差異。醫務人員因為自身職業原因,對媒體對醫患關系的負面報道有抵觸情緒,認為這種負面報道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而患方出于對醫療糾紛中患方的同情和近年來受媒體報道的影響會傾向于相信媒體對于醫患關系負面報道的真實性。醫患雙方心理的差異導致雙方均不能客觀的看待媒體對于醫患關系的報道,對媒體報道的感受也產生巨大差異。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媒體的贏利模式也發生了變化。衡量新媒體的指標是用戶規模、活躍度、黏度等,是不是能直接從用戶身上賺錢無所謂,只要用戶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用戶黏性高,自然有賺錢的門道“涌現”出來[8]。這種理念使媒體不在以內容為王,轉而追求傳播范圍更廣,內容更加吸引眼球,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果。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現實社會環境下,媒體為了追求新聞價值和迎合大眾心理,往往會采取有偏好的立場選擇和敘事框架,媒體中的醫方形象多呈現出負面形象[9]。約束媒體,避免“流量當先”現象,杜絕斷章取義、偏離事實的報道,使醫患雙方了解客觀真實的醫療環境,才能使醫患關系回到正軌。
[參考文獻]
[1]? 趙卓嘉,徐明臻.醫患雙方的沖突感知差異性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8,16(5):39-43.
[2]? 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09-220.
[3]? 黃麗,袁莉華,俞旺娣,等.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職業壓力產生原因分析和應對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7):136-137.
[4]?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5]? 張兆金,黃欣,黃敏芳,等.廣州市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認知差異的比較分析[J].醫學與哲學(A),2015,36(9):67-70.
[6]? 郭春麗,嚴金海,趙一俏.我國醫患溝通障礙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7):845-850.
[7]? 王相啟.我國政府衛生支出的經濟社會三大效應研究[D].北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
[8]? 羅永雄.新媒體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之辨[J].當代傳播,2016(2):59-62.
[9]? 汪新建,王驥.媒體中的醫方形象及其對醫患信任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9-104.
(收稿日期: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