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云
外宣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和其他應用翻譯,根據外宣翻譯的定義、特點和檢驗標準,外宣譯者在外宣翻譯實踐過程中,應當在尊重源語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為實現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雙重目的,以譯入語為歸宿,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外宣譯者的主體性除了熟練的跨語言轉換能力之外,還主要體現在如下三點:發揮政治導向,維護國家利益;辨別文化差異,引導文化交流;采用靈活策略,實現自然溝通。外宣譯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體性是成功地進行外宣翻譯的必要條件。
1 外宣譯者的政治素質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根本保證
外宣譯者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己任,這是外宣譯者發揮主體性的最高目標和政治前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國家的對外宣傳和翻譯工作實際上都是堅持本國所持政治立場與方向,服務本國利益與形象建構的政治表現行為與意識形態傳播活動,其對外性就決定了維護國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務(朱義華,2012:96)。外宣譯者不可盲目照搬國外或國際通行的用語,而應該仔細斟酌。如常常談到的“和平統一”一詞,應該翻譯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外宣譯者應發揮主體性,在主權和國家利益上,堅持以我為主來維護國家的合法主權。
外宣譯者應以塑造國家形象為己任,這是外宣譯者發揮主體性的最終層次。塑造國家形象是發展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媒體在進行對華報道時,由于政治上的偏見或由于文化上的無知,嚴重歪曲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外宣譯者不能為了迎合西方讀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表達方式,而應該以當前黨的對外宣傳指導方針為指導,即塑造一個發展中的、愛好和平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落實到具體外宣翻譯實踐中,應該把不利于中國國際形象的內容進行省略或弱化處理,如大部分媒體把“中國的和平崛起”翻譯成了peaceful rise,這對中國的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應改譯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報》應該翻譯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再如,在我們宣傳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諸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白衣戰士”、“扶貧攻堅戰”等有中國特色的比喻,如果直譯為 a smokeless battle,white-coated soldiers,poverty-relief battle 將會帶有濃厚的“戰爭”色彩,國外受眾理解會有偏差。因此,在外宣翻譯中必須遵循內外有別的靈活性原則,將其譯為 invisible efforts,medical workers,poverty-relief campaign 更合適。
2 外宣譯者的文化視野是實現文化交流的必備前提
外宣譯者是原文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中國和英美兩種文化差異非常突出,表現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偏好形象綜合思維,注重統一,英美人偏好邏輯分析思維,注重對立;在價值觀上,中國人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尊重權威和集體主義,英美人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強調個性解放和個人主義。要成功實現文化交流,外宣譯者需要對中國和英美兩種文化差異諳熟于心,并在外宣翻譯實踐中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成功跨越文化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尊重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提高外宣譯文可讀性、實現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保證。中國和英美在思維上的差異也反映在語篇層面,中文語篇以意合為特點,多用四字格及短句,注重句子結構的平衡,英文以形合為特點,常用銜接詞組成長句,層級間有清晰的邏輯結構。如果在翻譯時保留中文結構的句子,則會造成英文邏輯混亂、思維不清晰、不可卒讀的印象,因此,外宣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厘清原文內部的結構關系,并在譯文中按照英語的行文習慣重組,成功再現原文的信息。
3 外宣譯者的策略意識是進行自然溝通的必要手段
文化習俗、社會環境和思維習慣的差異,給信息的交流傳遞造成了巨大的阻礙,譯者需要發揮主體性。正如黃友義所說,外宣譯者應該“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對中文原文進行適當的加工,有時要刪減,有時要增加背景內容,有時要將原話直譯,有時必須使用間接引語。”(黃友義 2004:28)變譯手段是跨越外宣翻譯障礙,提高外宣翻譯質量的有效手段。
所謂“變譯”( variety in translation),常指筆譯中因內容的調整或濃縮與否而有不同的形式 (方夢之 2004:124),具體而言,“變譯”是對原文信息采用擴充、取舍、濃縮、合并、補充等方法以傳達信息的中心內容或部分內容的翻譯方法,包括編譯、改譯、摘譯、譯述、縮譯、譯評和譯寫等 ( 衡孝軍等 2011:69)。“變譯”更多地運用于新聞、科技、廣告、外宣翻譯等應用翻譯中,變譯的最大特點是“變通”。外宣譯者必須有意識地根據譯文讀者的特殊要求,采用編譯、改寫等“變通”手法,改變源語文本的內容和結構,乃至風格,以方便目的語讀者接受,使目地語文本更通順、更清楚、更直接,更好地實現交際目的。(張健,3012:20)
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是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的自然表現,外宣譯者更是如此。本文嘗試為外宣譯者主體性研究尋找一個框架,有待用后殖民主義理論、跨文化理論、符號學、關聯理論等為外宣譯者主體性研究充實內涵,開拓外延。作為一種具有明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外宣翻譯更多涉及譯者的選擇與操縱的行為,因此,譯者主體性研究對外宣翻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高外宣翻譯質量、發揮外宣效果起著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衡孝軍等.對外宣傳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2]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