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澳大利亞1974年國際仲裁法施行至今發生多次修改,其中執行外國裁決的內容是修改最為頻繁的部分。本文就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的立法沿革予以考察,期冀管窺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脈絡。
關鍵詞:澳大利亞仲裁;外國裁決;執行
一、澳大利亞1974年國際仲裁法概述
澳大利亞《1974年國際仲裁法》起初為執行《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制定,是1974年第136號法律。當時該法只有14個條文和1個附件,14個條文為:1、簡稱,2、生效,3、解釋,4、加入公約,5、適用區域,6、政府受約束,7、外國仲裁協議的執行,8、外國裁決的承認,9、裁決和仲裁協議的證據,10、有關《公約》的證據,11、不影響《海上貨物運輸法》施行,12、對其他法律的影響,13、司法法,14、適用對象。1個附件是《公約》。
《1974年國際仲裁法》施行至今分別在1979、1987、1989、1990、1991、2004、2008、2009、2010、2011、2015(3次)、2016以及2018年發生15次修改,目前施行的是經2018年修改之后的第13號匯編文本①。13號匯編文本有5個部分(55個條文)、3個附件和4個尾注。第1部分“序言”有6條:1、簡稱,2、生效,2A、適用區域,2B、約束政府,2C、海上貨物運輸,2D、本法目的。第2部分“外國仲裁協議和裁決的執行”有9條:3、解釋,7、外國仲裁協議的執行,8、外國裁決的承認,9、裁決和仲裁協議的證據,10、有關《公約》的證據,10A、外交部長授權,12、對其他法律的影響,13、司法法,14、適用對象。第3部分“國際商事仲裁”包括30個條文:15-18、18A-18C、19-22、22A、23、23A-23H、23J、23K、24-29、30A。第4部分“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的適用”有8個條文。第5部分“一般事項”有2個條文。3個附件是《公約》《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1985年通過、2006年修訂)、《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4個尾注有關修訂法律的歷史信息。
二、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立法概述
有關“執行外國裁決”的制度規定在《1974年國際仲裁法》中施行至今已經發生12次修改,分別是在1979、1987、1989、1991、2004、2008、2009、2010、2011、2015(2次)以及2018年。本文先比較13號匯編文本與起初文本在體例上的區別,然后分析“執行外國裁決”的12次修改。
起初文本簡稱“《1974年仲裁(外國裁決和協議)法》”,13號匯編文本簡稱“《1974年國際仲裁法》”。名稱的修改發生在1989年6月12日,1989年第25號法律《1989年國際仲裁修正法》因應其長名修改而將“《1974年仲裁(外國裁決和協議)法》”修改為“《1974年國際仲裁法》”。自1989年之后《1974年國際仲裁法》的內容不斷豐富,執行《公約》的內容在起初文本占用全篇,而在13號匯編文本中是一個組成部分。
三、2000年前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立法沿革
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立法的第一次修改發生在1979年5月15日,1979年第19號法律《1979年法院管轄權(雜項修正)法》第123條生效之時。該次修改刪除《1974年仲裁(外國裁決和協議)法》第8條第3款管轄法院的規定,相應的將第8條第4款中的“sub-sections(1),(2)and (3)” 修改為“subsections (1)and (2)”。
第二次修改發生在1987年12月18日,1987年第141號法律《1987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法》第3條生效之時。該次修改在《1974年仲裁(外國裁決和協議)法》第10條之后增加“第10A條”關于“外交部長授權”的規定,輔助完成第10條規定的有關《公約》締約國的證據。
第三次修改發生在1989年6月12日,1989年第25號法律《1989年國際仲裁修正法》生效之時。該第三次修改是涉及條文最多的一次修改。除了前述簡稱“《1974年國際仲裁法》”得以確立,與“執行外國裁決”有關的條文修改涉及多處。
1、為了執行《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1985年通過),增加該示范法的內容,該第25號法律將“《1974年國際仲裁法》”分為3個部分和2個附件。第1部分為“序言”,第2部分為“外國裁決的執行”,相應的將第3條、第7-10條、第12-14條中的“Act”修改為“Part”、將“Schedule”修改為“Schedule 1”。
2、廢除第5條關于推廣適用于除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外的外部領土的規定,增加第2A條規定推廣適用到所有的外部領土。澳大利亞1975年3月26日存放的《公約》加入文件包含一個依照《公約》第十條第一款所作的關于推廣適用于除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外的外部領土的聲明②。巴布亞新幾內亞于1975年9月16日脫離澳大利亞宣布獨立。1989年第25號法律廢除第5條、增加第2A條響應澳大利亞外部領土的變化情況,但是澳大利亞至今并沒有修改其加入《公約》的聲明③。
3、廢除第6條關于約束澳大利亞和州的規定、增加第2B條規定約束聯邦、每個州、北領地以及諾福克島。從政府必須遵守法律上說,該等修改趨向更加完善。
4、廢除第11條、增加第2C條規定該法不影響《1924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9條的執行。
第四次修改發生在1991年10月31日,1991年第160號法律《1991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21條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是因應澳大利亞頒行《1991年海上貨物運輸法》,廢除《1924年海上貨物運輸法》而發生的。該次修改是修改1989年第25號法律增加的第2C條規定的內容,將“該法不影響《1924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9條的執行”修改為“該法不影響‘(a)根據《1991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20條第2款繼續執行《1924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9條;(b)《1991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11條或第16條的執行。”
四、2000-2010年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立法沿革
關于“執行外國裁決”立法的第五次修改發生在2004年5月27日,2004年第62號法律《2004年法律與司法立法修正法》附件1第40-42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的內容是廢除第4條關于“加入公約”的規定(有關巴布亞新幾內亞“推廣適用”除外),相應的將第2條第1款中的“2,3 and 4”修改為“2 and 3”、將第10條第2款中的“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4”刪除。1989年第25號法律已經修改對該《公約》的“推廣適用”,該次修改應該說是有關《公約》“推廣適用”的后續修改。
第六次修改發生在2008年7月4日,2008年第73號法律《2008年成文法修改法》附件4第348-350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有三處:(1)在第8條第5款a項的“him”之后增加“or her”;(2)在第8條第5款c項的“his”之后增加“or her”;(3)在第9條第1款的“he”之后增加“or she”。該次修改一方面凸顯澳大利亞關于男女平等的觀念,另一方面也凸顯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關于自然人身份的關注,比《公約》的相關規定更為細致。
第七次修改發生在2009年12月7日,2009年第122號法律《2009年聯邦司法系統修正(效率措施)法(第1號)》附件2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涉及兩處:(1)修改第3條第1款中“法院”的定義,將“including”之后的州或者地區的法院修改為不限于聯邦法院和州或者地區的法院,擴大法院的范圍;(2)在第8條第2款之后增加第3款規定外國裁決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視同聯邦法院判決或者命令而在聯邦法院執行。
第八次修改發生在2010年7月6日,2010年第97號法律《2010年國際仲裁修正法》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是自1974年以來第二次以“國際仲裁修正法”的名義進行的修改,是涉及“執行外國裁決”立法修改內容最多的一次,可以歸結為下面七個方面:
1、在第1部分“序言”當中增加一個“第2D條”規定“通過鼓勵使用仲裁作為解決爭議的方法來促進國際貿易和商業”等6個法律目的。
2、在第3條第1款中增加關于“data message”“electronic communication”的定義,并在第3條項下增加兩款—第4款和第5款規定“仲裁協議”。該等規定響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三十九屆會議2006年7月7日通過的關于《公約》第二條第二款“書面協定”的解釋的建議。
3、對第8條第2款及第3款(2009年第122號法律增加的)的內容作出修改,外國裁決可以視同州、地區法院或者聯邦法院的判決或者命令而得以在州、地區法院或者在聯邦法院執行。該第3款的修改從2009年12月7日生效。
4、在第8條第4款之前增加一個“第3A款”規定“法院只可以在第5款、第7款提及的情況下拒絕執行外國裁決”。該等第3A款的增加有利于明確《公約》第五條規定的拒絕承認和執行事由的有限性。
5、將第8條第4款中的“subsections (1)and (2)do”(1979年第19號法律修改的)修改為“this section does”。該第4款的修改從2009年12月7日生效。
6、在第8條第7款后增加第7A款規定“違背公共政策”的兩種情形。該等第7A款的增加有利于《公約》第五條第二款乙項的具體執行。
7、在第8條末尾增加三款—第9款、第10款和第11款規定恢復根據第8條第8款押后的程序等事項。該等三款的增加充實了《公約》第六條規定的后續辦理規則。
五、2011年以來澳大利亞執行外國裁決立法沿革
關于“執行外國裁決”的第九次修改發生在2011年4月19日,2011年第5號法律《2011年成文法修改法》附件6第67、68項、附件7第77-78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是規定“外交部”的定義及修改相關表述。在第3條第1款中增加“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的定義,相應的將第10條第1款、第10A條第1款及第5款中的“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以及第10A條標題中的“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修改為“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同時將第10條第1款、第10A條標題及其第5款中的“Secretary to”修改為“Secretary of”。
第十次修改發生在2015年10月14日,2015年第132號法律《2015年民法與司法(綜合修正)法》附件1第56-59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將第2部分的標題名稱修改為“外國仲裁協議和裁決的執行”,廢除第8條第4款,刪除第8條第5款第a項中的“that party,being”。澳大利亞在加入《公約》時沒有根據《公約》第一條第三款聲明保留,其執行外國裁決的范圍與《公約》第一條保持一致。
第十一次修改發生在2015年12月10日,2015年第145號法律《2015年成文法修改法(第2號)》附件3第23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是將1989年第25號法律增加的第2B條的標題和內容修改為“Act binds the Crown”“This Act binds the Crown in each of its capacities.”
第十二次修改發生在2018年10月26日,2018年第130號法律《2018年民法與司法立法修正法》附件7第2-5項生效之時。該次修改將第8條第1款中的“to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 pursuance of which it was made”及5款第f項中的“to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修改為“to the award”,在第8條第5款第a-d項的末尾分別增加“or”。
作者簡介:
賀樹奎(1972-),性別:男,名族:漢,籍貫:山東濟南,學歷:碩士,職稱:律師,研究方向:國際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