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也越來越深入。而本文就圍繞校企合作共建的技術創新平臺與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做一些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校企共建技術創新平臺;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由于企業端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學校的人才供給也存在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就催生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術創新與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而大批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促進了專用人才的培養,還為企業填補了人才鏈的缺口。從整體上來看,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的供應,有利于學校的專業化培養,有利于社會的科技水平進步。而隨著信息化的時代來臨,校企合作必然會發生新的轉變。
一、研究問題的背景及目的
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與產業快速擴張,國內已經涌現了一大批的校企合作的事例。而隨著校企的技術平臺創新,也讓一些新的事物不斷地出現。而該平臺的建造,從微觀方面來看,是因為企業需要大量自己的人才,進而充分占有未來的市場份額。如:各個高校建設自己的技術創新平臺。從宏觀方面來看,國家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來打破國際技術對中國的封鎖或者是需要打破整體的技術桎梏。具體表現為:國家提出“萬眾創新”的概念。如:華為與北京理工大學的ICT型人才,在2019年北京理工大學與華為、泰克教育集團,聯合促成了新工科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項目。其主要內容為最近非常火熱的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實訓,共歷時十天,一共吸引了該院系的77名非常優秀的學生參與其中。而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有利于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職業院校與企業是否可以長期合作取決于持續合作激勵點和雙方利益平衡點的把握與尋找,而校企合作能否產生最大效益,則取決于雙方構建的各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因此,如何在管理機制的角度上,對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效度進行把握,值得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研究
1、校企資金投入
而生產的實訓基地因為牽扯了大量的設備投放,大批資金的使用,所以在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就必須要協調好各部門的投入資金。目前來看,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注資方式一共有以下幾種:一個是校方出資,在建設生產基地中,投入一些設備,而企業投入工作人員。第二個方式是共同出資,校方與企業方協調好出資比例,進而開始基地的建設。在獲得回報時采取共同分配協調。第三種方法是企業獨資,如:國有企業中國電信。它們具備國家背書的條件,所以有著得天獨厚的資金條件[1]。由企業出資建設,學校進行宣傳,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企業可以占有了大量的話語權。但從校企合作來看,只要學校不是特別差,就會提出共同出資的要求,因為學校的資金一般來源于教育主管部門的資金投入。而企業自身就有流動資金,一些輕資產公司的流動現金也是十分豐富的,所以其具體的出資方案多半會在討論共同出資的配比上。
2、實訓基地的布局與設備分配
在完成了實訓基地的投資后,一般學校會借用舊樓再粉刷成新的實訓大樓。而有資金雄厚的校企則選擇了重新蓋大樓,等到基地建設好后,就會開始對基地進行功能區劃分。比如物流的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整個基地一共劃分為七個大區,收貨作業區、輕型貨架存儲區、重型貨架存儲區、包件代運區、立體件箱庫存儲區、教學培訓區。而基地的硬件設備為:AS/RS的立體件箱庫堆垛機系統、電動推高機、輕型貨架、重型貨架、托盤、打包作業臺等硬件。最后還要展開實訓的項目,如:物流認知學習與倉儲與配送設備實訓等[1]。而只有基地、設備、項目都到位了才能開始整個生產實訓基地的運行。而上述的工作,是基地的硬件儲備,而接下來的機制是保證基地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礎。
3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運行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等各種機制是維護基地發展的重要的先決條件,相當于是先給基地劃定義務與權力這樣的作用。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機制就是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的協調,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它們分屬倆條不同的路線。確切的來說,它們屬于雙軌運行[2]。但是其內在有融合的地方,如果不能夠把生產與教育結合起來,那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而具體的實施路徑則為建構一個專門協調生產與教學的管理機構,讓該管理委員會來出面調解生產與教學的矛盾。其中委員會的人員分布應當是一半教學管理人員,一半為生產管理人員,這樣的效果是比較好的,也是比較容易達成教學與生產的平衡。可以通過明確校方與企業方的權責與利益,來劃分清楚具體的利益分配,從而可以達到對學生的學習專業知識與實操2不誤。第二個機制,是規范化管理[3]。這種機制類似于麥當勞培養人才的體系,或者是工業流水線的標準。但是其內在還需要進行微觀調整,校企雙方應當按照實際的工藝需要與實際的教學要求,去設計合理的教學框架與生產框架。而通過雙方共同完善生產與教學的主體流程,不但可以達到既能夠培養出實用人才的目的,還能夠為企業帶來合理的收益,而這是校企合作可以達成的根本原因。第三點,生產實訓的管理運行機制。該項制度基于生產與教學當中的不確定性,所以在管理制度中應當要能夠體現其開放特點與與職業特點。從人才的實際需求起步,進行彈性管理。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來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而這些管理機制都是為了確保能夠實現人才培育的機制,所以還需要一套監管機制。就是質量的考評與績效掛鉤的協調機制,而在生產實訓的基地,可以參考學校的質量監督與企業的績效可以進行有機結合,進而給實訓基地的績效與質量考評給出相應的藍本,而這樣做不僅能夠節約相對應的成本。另外對指導老師也應有考核制度,可以以到崗率、企業與學校的綜合考核為主,學校方面以老師的授課水平為主,而企業以生產工藝、耗材等情況為核心。
參考文獻
[1]勞健.校企共建高職物流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長效運作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8):90.
[2]閆靖,譚征,蔣杉杉.校企合作共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以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為例[J].物流技術,2016(35):183.
[3]陳榕利,陳曉忠.東莞市校企協同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運作管理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5(012):172-172.
[4]李秀鋒.校企共建技術創新平臺和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研究[J].探索科學,2019(00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