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該文進行了配電網接入DG的消納能力研究。針對目前配電網輻射狀分布、支饋線薄弱、農網供電半徑長、低電壓等現實情況,對消納能力研判,借此合理規劃DG在各個區域的合理分布。最后采用IEEE33節點進行算例分析和驗證,結果表明收斂速度快、自適應能力,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指導價值。
關鍵詞:配電網;分布式電源;消納能力
1 研究問題
通過對目前DG接入的實際工程應用調研,大多數DG地處風能、太陽能資源較好的廣大農村地區,而農配網與城市配網相比,在配網重構能力、電壓水平、負荷承載能力等方面均不具備優勢,因此著重對配電網接入DG的消納能力進行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工程實踐指導價值。
2 數學模型
3 算例分析
3.1 仿真系統及參數
選取IEEE33節點為例,設定節點1為配電線路平衡節點和系統電源點,設節點1電壓為1.05 pu,線路主線最大允許電流為300 A,在允許調壓范圍內,各節點電壓調壓范圍為0.95 pu-1.05 pu。各節點負荷均為恒功率模型,拓撲結構圖如圖1所示。
3.2 算法性能分析
本文同時采用改進人工魚群算法與傳統人工魚群算法針對含DG配電網對光伏的消納能力進行優化。
3.3 算例分析
在IEEE33節點算例中,選取2、16、17、30、32為DG接入點,采用5臺額定功率500kW的逆變器模擬分布式光伏電源,逆變器功率因素設定為1,各節點電壓值的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由圖可見,由于配網線路單電源供電,原線路從電源點至負荷末端電壓值呈總體下降趨勢,且越到線路末端,電壓幅值下降越明顯,部分節點已明顯低于0.95 pu的預設低電壓幅值。而接入DG后,從整體情況上看,明顯改善了節點電壓值,特別是對DG接入點附近的節點,改善效果明顯。
在約束條件的限制下,各DG實際有功出力及系統網損如表1所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節點2因為線路最大允許電流、以及電壓幅值已處于較高水平,DG有功消納能力不高。節點16、17處于線路末端或者支路初始節點,具有較強的DG有功消納能力,且對附近節點的電壓水平有一定的協助提升。
在不改變原有條件的情況下,逆變器功率因素設定為0.95,各節點電壓值的變化情況如圖4所示。
功率因素為正數時,逆變器遲相運行,同時向配電網中送出有功和無功功率,由圖4可見,較好地支撐了節點電壓,各節點電壓改善情況較為明顯。與逆變器功率因素為1時相比,特別是對線路末端的節點電壓情況改善更為明顯。
各DG實際有功出力及系統網損如表2所示。
表2與表1對比可知,DG有功出力有一定的下降,而系統網損也明顯降低。通常配電線路中以感性負載為主,逆變器遲相運行,向配電網中送出無功功率,補足系統無功缺失的同時,對節點電壓提升效果明顯。而節點電壓的約束條件上限,又限制了DG的功率送出,因此造成了DG有功出力的下降。
在不改變原有條件的情況`下,逆變器功率因素設定為-0.95,各節點電壓值的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功率因素為負數時,逆變器進相運行,向配電網中送出有功并吸收無功功率,由圖5可見,節點電壓改善效果不如前面兩個算例明顯。節點2因靠近電源點,電壓降落不明顯,而節點16、17、30、32因DG吸收無功而系統無法及時補足,與前兩個算例相比,電壓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落。
各DG實際有功出力及系統網損如表3所示。
三組算例系統網損對比分析,DG進相運行時,系統網損最大;DG遲相運行時,系統網損最小。因DG遲相運行,支路節點電壓提升作用明顯,甚至局部出現逆向潮流,使得系統正向潮流最小。由此可見,若DG發出有功與系統負荷有功相等時,系統正向潮流最小,系統網損亦最小。
三組算例DG有功出力對比分析,DG進相運行時,有功出力最大;DG遲相運行時,有功出力最小。DG進相運行,吸收無功并靠系統自身補足,適用于電壓水平較為穩定的節點,DG遲相運行,就地補償無功的同時增發有功,適用于電壓水平較低的節點。
4 結論
本文針對目前配電網輻射狀分布、支饋線薄弱、農網供電半徑長、低電壓等現實情況,對消納能力研判,借此合理規劃DG在各個區域的合理分布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韻,顏湘武. 含可再生分布式電源參與調控的配電網無功電壓優化控制研究綜述[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9,46(4):16-30.
[2]董逸超,王守相,閆秉科. 配電網分布式電源接納能力評估方法與提升技術研究綜述[J]. 電網技術,2019,43(7):2258-2266.
作者簡介:
鄧盼盼(1986—),男,漢,四川省樂山,碩士,工程師,從事電力系統穩定與控制研究。
基金項目: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的承載力研究”編號:KY20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