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苗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8[最新修訂版]》提出了“小學生要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并且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闡明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主動交流、主動觀察、主動積累的意識。但目前小學生們缺乏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的意識和正確的習作方法。筆者將從觀察生活、讀寫結合、勾勒細節三方面入手,注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指導和學生在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并結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教學實例闡述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主動意識;習作能力
一、觀察生活,培養素材積累能力
習作源于生活,書面上的表達都是生活的縮影。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價值,把學生生活經驗與課程教學相聯系;要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寫作價值,把讓學生學會表達生活、感悟生活;要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生命價值,讓學生通過思考生活,從而體驗生活的意義,提高學生對生命成長的感悟[1]。對于寫作教學而言生活經驗尤為重要,此外,教師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從生活中收集素材,尋找豐富的源頭活水。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了有趣的事或者關注到了特別的細節,就要及時寫下來,通過長久的積累鞏固,既豐富了自己的寫作素材,也提升了寫作靈感。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時,教師要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讓學生學會觀察,嘗試記錄。日常生活中學生見過很多植物,但不會進行細致觀察,如果直接讓學生習作會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提前為學生準備植物朋友制作記錄卡,記錄樣子、顏色、氣味等。同時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通過“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等方式親近植物朋友,讓學生走進生活、回味生活,賦予習作以生命和活力,讓習作教學因生活而精彩。
小學生對生活經驗的認知到寫作動機再到寫作文本的呈現需要思維方式的參與,這是一個慢的過程。因此,要實現觀察生活與寫作教學的結合,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科知識素養,還要注重語文教學中的引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思考生活,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并嘗試將有趣的、動人的生活經驗記錄下來。
二、讀寫結合,提升遣詞造句能力
學生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如何組織語言將生活經驗體現在習作中,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需要大量閱讀。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學生頭腦中就缺乏寫作的內容與靈感,在寫作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比如詞不達意以及語句不通順等,長此以往就會產生畏難情緒。閱讀并不單純是量的積累,考慮到現在小學生課外學習內容多,缺少閱讀時間,教師還要以教材為依托,指導學生有目的的向課外閱讀延伸。同時小學部編教材都是按專題來組織單元,每單元由4-5篇課文構成,口語交際、交流平臺、習作每一部分內容都不是相互獨立的,教師應該在主體課文教學中為習作做充足的鋪墊。若完全死板地根據教材按部就班教學,則極易造成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脫節現象,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厭讀怕寫,喪失語文學習興趣,而適時開展隨文練筆,聯系生活能很好的彌補這一缺陷。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剃頭大師》一課時,“最痛苦的是,老師傅習慣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會咬住一綹頭發不放……跟受刑一樣。”這一段的描寫生動有趣,吸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雖然學生沒有像小沙這樣遇見類似的剪發師傅,但在生活中一定有過剪發的經歷或者“受刑一樣”的感覺。在這里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講一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進而布置小練筆,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也為這一單元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做鋪墊。
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教學的資源和學生的情況出發,并對兩者有效融合的方法進行不斷深入的發掘,從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勾勒細節,提高構思潤色能力
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曾說 “其間皆有極微”,如果能將生活經驗、閱讀積累、生活細節結合起來,那么習作才會有血有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寫作技巧無窮多,有詳有略,臨摹事物;動靜結合,刻畫人物。點面結合,渲染環境;利用空白,拓寬思路;變換角度、多面描寫;情節跌宕,細節精彩,等等。但小學生作文,無非就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些文章要想寫得精彩,就離不開細節描寫的刻畫[2]。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都屬于細節描寫,細節描寫來源于細致的觀察,教師既可以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又可以指導學生聯系生活觀察習作插圖,只有精彩的細節描寫會讓畫面“活”起來。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看圖畫,寫一寫》時,可以先讓學生由地面到天空、由近及遠觀察。想象畫面近處有哪些人?在干什么?他們的動作是怎樣的?遠處還有哪些人?在干什么?他們的動作又是怎樣的?并標注在圖片上,這樣孩子們在習作時就可以結合標注的動詞等來體現畫面感。學生還應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歷,想象人物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描寫時加入人物的語言、心理描寫,將畫面寫活。
每個學生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培養學生勤于觀察、樂于表達的習慣,細節是一舉一動也是細微變化,因此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同時將生活、閱讀、寫作緊密聯系起來。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面,擴充學科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相信只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指導,就可以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習作帶來影響。
參考文獻
[1]孫秋瑾.學生生活經驗的寫作價值及其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郭銀香.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細節描寫指導探究〔D〕廣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