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波
摘 要:科學課堂是實施科學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常態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①重視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務實、和諧的課堂氣氛;②潛心鉆研教材,精心預設課堂;③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滲透學法;④借鑒優質課的成功經驗。讓常態課也精彩,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常態課;鉆研;預設;學法
常態課指的是常規狀態、自然狀態下的平常課,它是相對于優質課、觀摩課、示范課等而言的。科學課堂是實施科學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常態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學素養的提高,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想,上出精彩的好課,不該僅指優質課、示范課,最重要的是讓常態課也精彩。
要上好科學新課程背景下的常態課,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務實、和諧的課堂氣氛
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新入學的學生做的調查:你最希望你的科學老師是怎么樣的:
A、嚴謹認真、知識淵博 ? B、平易近人、知識面廣
C、實踐探究、自主創新 ? D、無所謂,只要能教書就行
總共發給學生167份調查卷,收回156份。有122位同學選B,接近78%。雖然這份調查表不能作為評價學生與老師之間和諧關系的定性材料,但起碼在學生心里,是希望自己的科學老師是能關心、關注自己。
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傳授者,而且要做一個思想先行者,更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真誠合作者。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本質是人與人的和諧。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會有和諧的課堂;有了和諧的課堂,才能時上出一堂精彩的課。
(1)組織教學與引導課堂:教師要從主講者變成了組織者、合作者,由傳授者向促進者轉變,由管理者向引導者轉變。但事實上,由于學生的知識積淀差異,要使學生成為教師真正的合作者,實施探究學習,其課堂處理方式、教學方式、教學基點不能強求一致,教師的課堂定位主要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真”。教師真心地關注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自然與真實的生活聯系,自然表述真心話語,自然表達出真實的感情,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地方。
(2)贊賞學生與民主平等:課堂上要人文關懷,引導、幫助、贊賞學生,構筑起了民主的課堂氛圍;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但也不能一味贊賞和肯定。民主平等的課堂,能讓學生處于一種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狀態中。
在教學《生物與環境》一課時,講完“優勝劣汰”后,順便就把恐龍的滅絕的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觀點,說說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真是眾說紛紜,究竟那種現代科學說法更能解釋恐龍滅絕之謎?這時候,一個男同學站了起來說道:“據現代科學報道,人類用先進科學技術對恐龍蛋的化石進行系列的研究考證,發現在恐龍蛋里面存在一種微量元素“銥”。而這種銥元素,只存在外太空和地球地殼底部。這個答案跟我查資料的結果竟然相同。如果我個人在教學此課時,只是滿堂灌的話,可能會忽略該學生,更發現不了其優點。而這個學生恰恰是該班中比較調皮搗蛋的學生。
(3)張揚個性與課堂矯正: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特征、思維習慣、學習基礎,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讓學生參與課堂,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因此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缺點和錯誤,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耐心地矯正,堅持表揚鼓勵為主。
二、潛心鉆研教材,精心預設課堂
新課程改變了教師僅把課本當作教科書或科目的觀念,教師不再是可憐的課本知識的解釋者、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道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新課程要求教師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充分地挖掘、開放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合理地取舍與重組,甚至打破教材原有順序進行教學,去思考是否有更好更精練的例題習題去替代教材中相關內容,是否有更簡捷的方法、更合理的途徑去實現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材、學生、教師等課程資源,才有可能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
談到預設課堂,可能有人會以為預設就是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就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我認為不能這么簡單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應圍繞著預設重要還是生成重要,要重視預設還是要重視生成爭論不休。實際上,我覺得預設與生成之間并不對立,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預設與生成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三、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滲透學法
好的常態課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水平,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題目,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靈活機智地應變教學中的"意外",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決“學什么”,而是解決“怎樣學”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只有學會了“怎樣學”,學生才能獨立地循路求索、沿路求理,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比如觀察能力是生物學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多數學生不善于觀察,甚至不會觀察。因此,在學習中我特別注重了這方面的指導。如觀察花的結構時,我告訴學生(1)觀察要有順序性,從上往下或從外往里;(2)觀察要有針對性,要根據要求進行觀察;(3)觀察要有耐心,要細致如微,不放過每一個細節;(4)觀察要借助某些用具,如放大鏡、顯微鏡、鑷子、解剖刀等。經過上述引導,學生在以后的觀察中,都能達到要求,基本掌握了這一技能。
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常態課要經得住反復斟酌,既充分預設,又動態生成。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通過精心設計,就能把握課程改革的實質,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使課堂煥發出教學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精彩就會“如約而至”。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 2004年 ?李建平.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丹等編.
[3]《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 張天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