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中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本文通過介紹如何學習植物根的生長這一節課的內容,具體分析了教學設計如何開展,如何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創新者與構建者,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有我跟的生長是初中八年級的內容,它主要知識點是根尖的結構,主要的功能以及生長的部位和生長的原因等。這些內容是需要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而得出答的需要讓學生觀察小麥更加具體的結構內容,讓學生能夠具體的了解四個部分的組成階段,針對于根尖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形成統一的認識,同時也能夠正確的掌握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逐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章第二節
一、教學目標
要學生識別植物根尖的基本結構,并說出相應部分的功能;讓學生描述根的主要生長部位以及根生長的原因;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觀察、記錄、表達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識別根尖的基本結構,并且能夠說出相應部分的功能;探究根生長部位的主要原因。
教學難點:
描述植物根尖每一部分細胞結構的主要特點及其功能,探究根生長部位的實驗。
三、課前準備
水培的吊籃、小麥、滴水觀音等植物材料;各種具有特色的植物根的圖片;大豆種子用溫水浸泡一夜,選擇胚芽突破種皮的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水培吊蘭,小麥滴水觀音等。花草的根系同時對于柱狀圖展示各有特色的植物根的圖片,將學生帶入一片植物的天地,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時期觀察植物根的特點,體會幼苗只有很少的跟,而生長過一段時間以后會具有很茂盛的根。讓學生思考這一現象,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跟到哪一部分生長呢?為什么這一部分生長的這么快呢?它的生長方向又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產生好奇并帶領學生做出這些問題的假設,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性的探究。通過對玻璃器皿水培植物根系的觀察,同時對于具有特色的植物根的圖片的觀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生物知識。
(二)觀察活動
學生分組觀察小麥根尖的結構,老師要明確觀察的目的和方法,同時也要提出觀察的注意事項,讓學生能夠根據教材中的圖片,分別利用肉眼放大鏡等。器材對小麥的又跟進行觀察,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從宏觀上區分根尖的特征,同時結合教材中的圖片來區分根冠、生長區,伸長區,成熟區等,緊接著利用低倍鏡觀察根尖的切片,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微觀角度去觀察根尖的各個部位。讓學生根據表格填寫根尖的結構,比較一段時間以后,根據小組的討論狀況選出小組代表進行發言,通過小組活動進行只有我跟生長的進一步思考與挖掘,以下便是每一個環節的實驗活動的理論基礎。
在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首先需要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通過小組選出代表進行發言,發現問題,解答疑惑。
(三)探究活動
認識根的生長伸長主要依靠的是哪個部位?明確實驗內容:取出大豆種子使其萌發,當幼芽長到1.5公分左右時,在用牙上畫間距相等的細線,讓肉芽繼續生長。在幼根上畫間距相等的細線,讓又跟可以找到一定的時間,過一段時間以后觀察每根細線之間的距離變化,根據測量的長度,填到表格中,并且要分析跟主要依靠哪個部分進行生長。
利用簡單的表格數據分析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可以通過成果展示來提高學生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到生物實踐活動的自信心與熱情。
(四)拓展提升
植物的根主要具有向地生長,向肥生長和向水生長的特性,根據這些特性合理的安排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教師引導:我們已經觀察到了根尖的結構,分析了根部主要由哪些部分進行生長?接下來我們需要探究的是跟到底是向什么方向生長呢?有的同學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下生長的。但是老師如果問你是不是任何條件下都是這樣呢?又怎么能夠得到證明呢?根據這樣的引導,學生會積極地開展思考,進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的實驗探究。提醒學生考慮實驗器材,指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閱讀相關的材料,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驗狀況及時的給予指導。可以通過對照實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五)課后反思
在探究活動中,老師需要盡可能的讓學生主動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老師不可以一味的代替學生處理一切的問題,但是作為老師依然需要學生具體的實驗狀況給予指導,在探究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老師的指導能夠決定學生活動的走向與深度,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加強探究活動的策略性研究,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保證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地開展。例如,在帶領學生地主的探究根的哪一部分與生長有關時,如果老師過早地介入探究時間,學生還沒有充分地開展自主探究,老師就介入近來很有可能會打斷學生的思路,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到問題探究中。反正如果老師過晚的介入探究活動,學生會迷失探究的方向,缺乏老師的指導,往往會使學生處于盲目的狀態,影響學生探究的效率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