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嶸
摘 要: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經濟學活躍于20世紀上半葉,其經濟理論在后來經濟學者的研究和爭論中不斷完善,奠定了資本主義政府干預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凱恩斯主義與現實經濟政策的應用之間存在割裂,新冠疫情背景的經濟蕭條不同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經濟大蕭條。
關鍵詞:新冠疫情;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從業者;生命至上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理論和實踐是在20世紀上半葉,西方經濟世界為應對經濟大蕭條、大量人員失業的嚴峻社會背景下發展產生的。以1936年《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正式出版為歷史標志,凱恩斯經濟政策思想在本質上實現了從西方政府關注社會貨幣問題向關注整個社會宏觀經濟結構的轉變。他的宏觀經濟理論和實踐為分析社會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建立完善的宏觀經濟政策管理的方法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它以突襲方式阻遏了國內經濟脈動。面對疫情下經濟蕭條的不同局面,宏觀調控需解決不同程度的“保經濟”難題。那么,解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凱恩斯主義,是否適用于疫情背景下的經濟蕭條?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經濟大蕭條及凱恩斯主義的發展
金融危機爆發背景下經濟大蕭條,是在于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些根本原因進行分析的理論研究過程中,凱恩斯主義通過尋找經濟危機背景下一些不成熟的以及穩定的內在影響經濟的因素和結構,由此將經濟危機可能發生的原因和根源,從對外因的市場經濟理論進行分析轉向了對自身內因的理論進行分析。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發現凱恩斯主義也是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片面的認為只要是政府對經濟危機中可能產生的一些經濟問題能夠給與一定的控制和經濟干預政策措施,就能有效的徹底根治經濟危機,而并沒有從徹底改變經濟和社會中存在的經濟結構和關系的角度來進行考慮。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中仍然存在嚴重的經濟缺陷,需采取正確的經濟干預政策措施和方法來有效治理市場經濟的危機。
而后,凱恩斯主義也在不斷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凱恩斯經濟學、新古典綜合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凱恩斯學派,而后三個經濟學派都是在凱恩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凱恩斯主義價格與工資關系在剛性的理論解釋方法上,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從其政策的取向上來看,逐漸地走向了對宏觀經濟政策結構進行微調,其背后包含的是對宏觀經濟市場機制的重視和崇信。
二、新冠疫情對經濟學的解釋和政策應對提出了全新的沖擊和挑戰
凱恩斯主張政府主動控制和干預市場經濟的自發正常運行,由于理論中存在宏觀經濟乘數論的原理,政府認為應通過這種擴張性的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實施來有效刺激政府消費和增加投資。但由于理論中存在“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刺激效果有限,所以最佳的政策刺激經濟選擇的方法就是通過擴大西方政府的消費和投資。
新冠疫情的經濟蕭條不同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經濟大蕭條。面對企業破產倒閉、勞動力失業、全球航空運輸業基本停飛、經濟蕭條等,這已成為次要的經濟問題。政府不再是通過刺激經濟進而增加就業崗位,而是在于保存勞動力。無論是否失業,只要勞動力得以健康保存即可。疫情肆虐所及,政府全面急救,讓從業者活下來,讓經濟體活下來。因此疫情下的經濟場景不同于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場景。
截止3月15日,全國確診患者結算人數為44189人,涉及總費用75248萬元,人均費用1.7萬元;截至3月19日,各地醫保部門累計撥付資金193億元,其中湖北省37億元。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始終將維護人民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療機構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因此,疫情下的經濟主張,確保所有人和經濟從業者存活。3月26日,中國民航局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確保客座率不高于75%,而這個經濟問題是從供給和需求兩端著手,其邏輯是完全不同于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及貨幣主義等學派面對的經濟場景的。
三、凱恩斯主義與現行經濟政策的應用之間存在割裂
凱恩斯主義或其他學派所主張的經濟危機,是不同于疫情下的經濟邏輯和內在情形。因而,他們提出的主張和政策是不符合我國目前國情的,也是危險的。疫情經濟的核心思想的生存。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而特別強調要集中精力抓“六穩”“六保”,體現出我國政府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念,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存相應勞動力。據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上述2萬億元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這種調控宏觀微觀是統一的,宏觀建立在健全的微觀基礎之上,即宏觀經濟安危系乎微觀的經濟生命安危。目前我國眾多產業受疫情影響很大,受到輕微影響的產業鏈,隨著經濟恢復,就業也就自行恢復;受到嚴重影響的產業鏈,疫情不結束,經濟無法恢復,就業也就無法恢復。而嚴重影響的產業鏈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他產業鏈的供給和需求,如果其就業長期無法恢復,會導致受到輕微影響的產業鏈情況惡化。
因此,疫情經濟下政府提出的新主張,是超越凱恩斯主義,適應疫情下的經濟場景。對各種經濟體,大企業、中小企業、小微和個體,包括各種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對所有人和從業者進行救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正所謂:“留得青山,贏得未來”,這是基于救助社會成員和經濟體的經濟生命,而不是基于社會成員和經濟體的自然生命。所以新冠疫情下凱恩斯主義與現行宏觀調控之間存在割裂,通過疫情下的救助,保障社會成員和經濟體的健康,就是疫情經濟的最大就業和經濟穩定保障。我們可以避免經濟由疫情經濟滑向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乃至社會危機,從而實現疫情下宏觀經濟的健康。
參考文獻
[1]李采璇.金融危機與凱恩斯主義關系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3):236.
[2]惠雙民.“短期我們都死了”:新冠疫情下的經濟學重構[N].中華工商時報,2020-05-06(003).
[3]丁亞平.凱恩斯主義與中國宏觀經濟[J].北方經濟,2012(04):5-6.
[4]宋麗智,鄒進文.凱恩斯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J].近代史研究,2015(01):12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