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昊旻
摘 要:“意”是中國書法繪畫中的常用理論,被文人墨客廣泛引用。“意”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含義,是一幅作品的重要支撐,更是傳遞了畫者的所思所想。“意”的形成在歷史的發展中是必然的,也在此過程中不斷進步。“意”傳遞的也是畫者所要表達的重要途徑,是用筆的必要前提。中國畫的創作需先立意,將自身的思想情感融于“意”中,再通過用筆將“意”呈現于畫面,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中國畫創作作品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意在筆先;中國畫;創作
“意在筆先”,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被廣泛運用,指在寫字或繪畫創作中,現在腦海中構思成熟,然后再落筆于畫面之中。其出于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王羲之,以“書圣”著稱,在書法的題寫中尤注重“意”的重要性,書寫之前先靜心沉思,在心中構思字形的大小,再進行作字,足以說明“意在筆先”的重要性。唐代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道:“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提出“書畫同源”之說。書法與繪畫的相通之處,同是中華傳統的文化藝術,同具有超高價值,“意在筆先”在書法中受用,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同樣被古人廣泛使用,且在當今中國畫的學習中極具重要地位。
一、意在筆先:“意”的形成
“意”,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意”的出現最早在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呈現,“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對“意”的含義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概括,是指一個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經過歲月的洗禮,“意”被文人墨客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涵義,它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內涵,是一幅作品的立意深淺,更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意”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在藝術家們不斷地精益求精中慢慢顯露出來的,也是從生活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生活是畫者靈感的來源,也是產生“意”的場所,畫者在創作一幅作品時,從生活中感悟到“意”的存在,將“意”作為自身創作的動力,在心中構思所要創作的內容,再將心中的“意”描繪在畫面中,最終所呈現的畫面必定是一氣呵成,充滿畫者的精神氣節與思想情感。
“意”從形成到被廣泛引用,足以看到“意”的重要性。鄭板橋在畫竹時“胸有成竹”,更是說明了鄭板橋心中有了“竹意”,才會將竹的骨氣繪出在單薄的紙上。但同時,“意”的形成來源于生活,倘若鄭板橋沒有對竹子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便也做不到成竹在胸。這也是“意”作為一個中介作用的存在,將生活中的細節轉化為一個心中的理念,再轉化在紙上,成為一幅作品。這也證實“意在筆先”對于中國畫的創作的重要性,“意”與“筆”是中國畫在創作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成分,需是在生活中找到所要傳達的“意”,再將“意”在心中整理成型,最后再用筆在畫面中呈現,也便是“意在筆先”的重要內涵了。
二、意在筆先:“意”的作用
“意在筆先”,顧名思義,“意”是用筆的前提,來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意”的構思成熟與否也決定著落筆后作品的成型,以及作品所產生的共鳴。“意”也決定著用筆的方式,不同的“意”所要傳遞的意蘊是不同的,也是需要不同的用筆將其呈現的。也就是說,“意”的作用,小到用筆的不同方式,大到畫面所呈現的不同效果。
如前段所說,鄭板橋的“胸有成竹”也是有了“意”為前提,才會使他的畫面更加紊然有序,再加上他對竹的細致觀察,以及多年的練習,用筆獨到,使他畫面中的竹骨氣精神俱佳。“意”與“筆”的完美結合,不僅是需要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常年的練習也尤為重要,想要做到“意在筆先”,在用筆上是需要很強的功底的,否則就會無法將心中的“意”傳達出來,造成“筆不達意”的境況。另外,“意”的構思亦不是件易事,整個畫面的布局、作品的題材、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對中國畫獨到的思考見解、抓住片刻的靈感都是一個畫者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需要考慮到的事情。在經過反復的構思之后,才能更好的將心中的“意”完完全全的表達出來,這樣在畫面完成之際,“意”同樣存在于畫面之中,這便是張彥遠所說:“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在這樣一個準備充分的作品中,觀者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畫者所要表達的“意”,畫面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這樣一個到達“意”的過程,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是尤為重要的。
三、意在筆先:立“意”
“立意”這一說法,最早源于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他將“立意”歸結為“形”與“骨”的本質所在,以此可以看出“意”的重要作用。“立意”也就是確定所要創作的一個中國畫作品的主題內涵,是畫者作家在根據生活中的某一靈感所要創作的一個想法,并將想法歸納總結確立下來,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立于意中,繪于筆尖,呈于畫面。“立意”也體現了一個畫者的人格修養,當一個畫者能夠不畏世俗,心境之高,則立意之高。反之,則立意乏。所立之“意”,需呈現一個較高的氣節,才能與中國畫與生俱來的高雅脫俗相得益彰。此外,也是文人雅士賦予了中國畫作較高的“立意”,使得中國畫呈現出它所具備的價值。
所謂“意在筆先”,便是現“立意”,后“用筆”,這也是中國畫創作中的兩個重要步驟。“立意”的重要性在于將想要創作的來源于生活中的靈感,轉化成有思想有靈性的構思,而不是沒有靈魂的對生活進行拷貝。在“立意”之后用筆,將所立之“意”融入筆墨之間,將胸中之意通過筆傳達進畫面,筆到之處,亦是“意”到之處。整個“意”與“筆”的相互協作過程,再融入畫者獨有的思想情感,便是中國畫創作形成的過程了。
參考文獻
[1]張錫庚.意在筆先[N].中國書法報,2017-08-15(008).
[2]章凱.淺談山水畫創作之“意在筆先”[J].美術教育研究,2013(21):10-11.
[3]王曉彤.心法自然 ?意在筆先——淺談彩墨畫創作的構思脈絡與藝術表現[J].美術研究,2008(03):118-120+90.
[4]李小寧.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意在筆先”經典意義之辨析[J].美術大觀,2007(10):12-13.
[5]鄒錦華.也說“意在筆先”[J].美術觀察,2003(04):97.
[6]方楚喬.意在筆先——談中國畫創作中的立意[J].語文月刊,1998(05):2-3.
[7]張安治.立意與意境[J].美苑,1984(0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