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

西柏坡紀念館收藏著一個中央書記處辦公廳行政處轉戰陜北至進入北平一直使用的木箱。箱子為木質原色,長66厘米,寬50厘米,高39.5厘米。木箱正面合蓋處裝有鐵質鎖鏈,箱蓋與箱體前后各用一個鼻吊和兩個合頁連接固定,箱子內部用紅、黃、綠三色花紙裱糊。2004年5月23日,解放戰爭時期曾在中央辦公廳行政處會計科工作的劉志林、王映昌將這個木箱捐贈給了西柏坡紀念館。
1946年10月,蔣介石命胡宗南重兵進攻陜北,黨中央為了實現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決策,決定疏散延安的黨政軍群機關,必要時黨中央也撤離延安轉戰陜北。為此,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經周密籌備,于1947年1月開始疏散轉移工作,中央任命楊尚昆為中央直屬縱隊司令,鄧潔為副司令,李濤為參謀長,三人負責疏散工作。他們將各機關的騾馬箱包等轉移工具集中起來,有組織、有秩序的將人員向安全地區疏散,將中央的物資、器械和中央首長的重要物品統一裝箱、編號,向安全地帶轉移。西柏坡紀念館收藏的這個木箱就是這萬千個木箱中的一個。
木箱雖小,在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陜北的路途中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黨中央在延安十余年的時間,積攢的物資、器械、人員數量非常之龐大,僅文件、電報數量就以萬份來計數。在這次大搬家的過程中,制作簡單、方便實用的木箱便成為了中辦最為普遍的搬家工具。
中央書記處辦公廳原設于楊家嶺新建的辦公樓里,下設辦公室、秘書處、機要處和行政處。在轉移過程中,中辦的各處、室、局分為了三個批次轉移。第一批為疏散轉移部分秘書人員和重要檔案。為保證文件安全,毛澤東特地關照:“疏散檔案,不要驚慌失措,確實不需要的文電可以銷毀,重要文電一定要保護好,片紙只字也不要落入敵人之手?!贝撕螅醒虢M成材料保管委員會,在曾三的率領下將100余箱資料統一撤出延安。第二批為轉移行政事務人員和物資,中央書記處辦公廳行政處、特會科、中直管理局等單位人員,在范離帶領下,撤離延安。為了保證暫未撤離的中央首長重要物品的安全,中辦行政處會計科將這些重要物品統一裝箱、編號,向安全地帶運輸。西柏坡紀念館收藏的這個木箱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編號為“第六號”。撤離途中人畜擁擠,為了防止國民黨飛機的空襲,隊伍經常夜間行進,白天隱蔽休息,夜以繼日的搶運器材,堅壁物資,有時馱子翻進河溝,大家就跳進冰冷的河水里,撈起木箱、搶救物資和馬匹。1947年3月18日,撤離的隊伍到達山西省臨縣三交鎮,與先期到達的其他中央機關會合后,中辦行政處與中直管理局人員共同組成了中央后方委員會供給部,負責中央后委的物資供應、生活管理和向在陜北的黨中央機關輸送必要物資的工作。用木箱將重要物品從陜北運出,再把轉戰途中的必需品運入,這些木箱便成為了書記處辦公廳最忙碌的“勤務兵”。機要人員和電訊器材在第三批轉移之列,到達三交鎮后組成了中央后方委員會電臺中轉隊,負責轉發黨中央下達的大部分電報,并負責接收和轉播各地上報中央的大部分來電。
棗林溝會議后,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一部分工作機構留在陜北,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率領一部分工作機構,經五臺轉移到太行,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又成立了中央后方委員會。中央書記處辦公廳人員也兵分三路,跟隨黨中央、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行動。
黨中央轉戰陜北的一年時間中,西北戰場上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8年3月,黨中央與后委在山西臨縣三交鎮會合后,再次用木箱將重要物資和檔案打包、編號,開始向西柏坡轉移,途經興縣、岢嵐、五寨、神池、代縣、繁峙、五臺山等地。轉移路途翻山越嶺,大部分同志只能依靠步行,騾馬、毛驢則馱著成箱的物資、器材和老弱幼兒。
1948年5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在西柏坡勝利會合,中央書記處辦公廳460多人攜帶著中央各類檔案、文件、物資也全部到達西柏坡。5月23日,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發出《關于撤銷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調整中央及軍委各部門負責人的通知》,決定成立中央辦公廳,由楊尚昆負責,統一領導中央直屬各機關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央辦公廳總部設于西柏坡附近的夾峪村,其下屬的各單位分別駐扎在西柏坡、東柏坡、講里、郭蘇等村莊。
在西柏坡,黨中央指揮了戰略決戰、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的建立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央辦公廳為黨中央承擔著生活供給、采購運輸、文書處理、會務紀要等服務工作,西柏坡紀念館收藏的小木箱也忙碌其中,發揮著微小卻重要的作用。1949年黨中央進京時,中辦將重要檔案、物資裝箱、編號,搬遷至北京香山,后又遷至中南海。至此,這些木箱方得以閑憩。
2004年5月23日,解放戰爭時期曾在中央辦公廳行政處會計科工作的劉志林、王映昌二人將中辦轉戰陜北時所用木箱之一捐贈給了西柏坡紀念館,并專門寫信介紹了木箱的來歷:
1946年我在延安楊家嶺中央辦公廳行政處會計科工作,會計科當時是負責首長和工作人員的物品、食品等保管發放的。因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要大舉進攻延安,會計科按上級指示,把一些首長用的重要物品裝箱提前疏散到比較安全的地方,由我押送一批物資先送到南家咀,后來又運一批到瓦窯堡的吳家察,后來把一些物資又運到了山西臨縣三交,再運到了河北當時的建屏縣東柏坡,最后運到北京的香山、中南海,東西都發出去以后,好多箱子空了下來,當時領導說這些箱子都閑了,你領一個裝賬本吧,就這樣一直到現在。
此箱原編號大寫第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