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舉保
摘 要:如何發揮現代文化引領作用,遏制宗教極端思想蔓延,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關系到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2014年以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瑪納斯縣文旅廣新系統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堅持正信擠壓、文化對沖、法制約束三管齊下,堅持“到人、管用、有效”,以文化種在村居為抓手,以“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讓文化扎根鄉土,把文化留在村居,努力將現代文明新風尚傳播到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抵御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淡化宗教氛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形成了縣域文化對沖宗教極端工作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送文化變為種文化;文化脫貧;助力鄉村振興
一、基本情況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去極端化”是關系到瑪納斯乃至全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我們必須對新疆“穩中有變”、“三期疊加”、“境外有種子,境內有土壤,網上有巿場,邊境有通道”等新形勢時刻保持清醒;必須對如何發揮現代文化引領作用,遏制宗教極端思想蔓延,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新挑戰更加深化認識;必須推動工作重心下移,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以農村文化建設為重點,以“去極端化”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將先進文化種在村居工程就是立足于推進“去極端化”、實現維護穩定新常態實施的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功在當代、利于長遠的打基礎、強基層的文化惠民細胞工程。這一項文化惠民工程的持續實施,契合了新的歷史時期瑪納斯改革穩定發展的偉大變革與實踐,實現了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常態化,探索出了一條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建設之路。同時,讓文化扎根鄉土,把文化留在村居,努力將現代文明新風尚傳播到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抵御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淡化了宗教氛圍,增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瑪納斯縣每年以百場展覽進村居、農閑輔導培訓進村居、百場演出進村居、各類講座進村居、各種竟賽進村居、“流動博物館” 進村居、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村居、廣播電視無線覆蓋進村居、千冊圖書進村居、百場電影進村居等“十進村居”“種”文化為內涵,以“一面文化墻、一間文化室、一間村史館、一場小演出、一場服飾展、一幅農民畫、一場婚禮秀、一次小培訓”等“八個一”活動為載體,以“雙百活動”為基礎,以鄉(鎮)、村(社區)為單位,縣鄉文化部門聯動,因地制宜,讓群眾自己寫、寫自己,自已唱、唱自己,自己演、演自己,通過民間藝術、群眾舞臺,廣泛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百個故事獻村居”故事會活動和基層文化大院活動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淡化宗教氛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將文化活動一直貫穿始終扎根村居,堅持用文化活動讓群眾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以文化樂民培育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1.廣泛開展送文化和種文化活動
一是百場展覽進村居。開展了“美麗瑪納斯,書畫進鄉村”、本土畫家美術作品展、“去極端化”宣傳教育美術攝影作品展、拍客攝影作品進村居和“美麗瑪納斯”作品巡回展等一系列的文化巡展展示活動,將現代攝影美術作品與普法知識、科學技術相結合帶進鄉村。
二是農閑輔導培訓進村居。面向各族群眾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建設,針對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建立代表性的活動基地,在六戶地鎮楊家道村建立新疆曲子、社火傳統特色文化活動基地,蘭州灣鎮建立民族特色那孜庫姆文化廣場等。結合文化工作者專項選派工作計劃,定期選派專業人員到村居和8家基地編排節目、輔導文化活動開展。
三是百場演出進村居。持續實施百場演出進村居活動,做到村居全覆蓋。縣文化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組織多個民間文藝團隊和演出小分隊,積極編排一批貼近實際、群眾喜愛、寓教于樂并方便社區鄉村舞臺演出的多民族歌舞節目,邀請村(居)民同臺演出,創作了新疆曲子戲《大愛》、《還帳》、《害人的邪教不可信》等一批以去極端化、維護民族團結和尊老愛幼為主題的語言類節目。
四是各類講座進村居。以法制宣傳、民族團結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宣傳、去極端化宣傳以及建國70周年來成就宣傳為主題,依托“訪惠聚”活動工作組開展百場講座進村居活動,形成宣傳講座的新常態。采取集中宣講、宣講小分隊入戶宣講、大喇叭宣講等形式開展宣傳講座300余次。
五是各種竟賽進村居。在全縣城區、鄉鎮實施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10余個,行政村實施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73個。做到村級全覆蓋并配送健身路徑10余套,為村居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竟賽奠定了基礎。安排各體育專業教練、裁判住村對體育愛好者進行竟賽輔導。縣縣文旅廣新系統“訪惠聚”工作組同村委會共同組織開展了農牧民趣味運動會,足球、籃球、排球比賽等體育活動。各類群眾性體育竟賽已在村居開展600余場次。
六是“流動博物館”進村居。開展“新疆三史”、“古代民族服飾”為主題的流動博物館進村居活動。巡展近百場次,覆蓋11個社區13個鄉鎮場站和重點村、學校、軍營、宗教場所。“流動博物館”進村居活動已開展巡展30場次,接待參觀者近1萬余人。
七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村居。采取各民族非遺項目展示、匯演,非遺保護基地揭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解讀,新疆漢族社火、哈薩克族民間勞動舞、課間操等進村居活動,引領各族群眾參與非遺資源保護,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享有者。
八是千冊圖書進村居。以“訪惠聚”活動工作組、文化大院、圖書借閱點為平臺,選擇近百戶農家,統一發放圖書架,為每戶農家配備不少于100冊各類圖書,在全縣10個文化大院設立了定點圖書室,圖書不少于1000冊,以點帶面使書籍在村居流動起來,以“小行動”實現“大不同”的影響,讓各族群眾有書可讀。
九是百場農影進村居。加強農村電影放映管理工作,把農村電影放映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文化工作繢效考核,確保農村電影放映工作實現全縣鄉鎮村全覆蓋。
2.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創新基層文化建設新模式
一是優化配置資源,創新發展理念。全縣鄉鎮村在實施“文化種在村居”工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主動先行先試,打破常規思維,努力探索在新形勢、新時期、新任務面前文化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蘭州灣鎮嘗試了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娜孜庫姆舞臺、文化大院,樂土驛鎮、包家店鎮進行了農家書屋便民閱讀點建設,縣圖書館開展了“末梢工程”、書香鳳城等活動,把農村“種文化”的鄉土特色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培育出具有時代感的文化碩果,將文化載體現代化、參與主體多樣化,為文化扎根基層、惠及村(居)各族群眾提供了生動實踐。目前全縣以村為單位成立了近2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二是居民小院落發揮大作用。瑪納斯鎮、六戶地鎮、北五岔鎮、旱卡子灘鄉等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打造出不同特色的文化大院,并根據重點打造的文化大院的特色配置不同的文化設備,為文化大院開展各類活動提供便利。通過依托文化大院,根據各社區人口分布情況、人口比例、群眾特長等實際,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能人、民間藝人,組建了“大嬸秧歌隊”“庫麗努爾民間勞動舞舞蹈隊”“金鳳凰曲子劇團”“玉城春豫劇隊”“七彩鳳城藝術團”等,使文化大院活動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去,提升文化大院文藝演出質量,進一步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帶動了更多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
三是圖書便民閱讀點小行動實現大不同。瑪納斯縣將設在村(居)委會的“農家書屋”搬到農民喜歡光顧的地方,推進圖書便民閱讀點“六進”工程(進學校、進社區醫院、進餐廳、進商店、進娛樂場所、進人員密集場所)。建立各具特色的“理發店書屋”“商店書屋”“醫務室書屋”,為各便民閱讀點提供圖書30、 50冊——100冊不等,光碟20——30張,每月上門調換一次,以點帶面使書籍在村居流動起來,以“小行動”實現了“大不同”的影響,提高圖書借閱率,進一步發揮農家書屋的實效。
四是培訓層層深入專業服務贏得群眾廣泛參與。縣文化館面向各族群眾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建設,針對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建立代表性的活動基地。在六戶地鎮楊家道村建立傳統特色文化活動基地,北五岔鎮大廟村建立民族特色文化大院等。縣財政逐步加大了對“文化種在村居”工作的經費投入,為文化活動的常態化提供了資金支持,為農牧區文化帶頭人、民間藝人的選拔培養打下了基礎。樂土驛鎮選拔群眾滿意、藝術水平較為突出的50人作為縣級農村文化帶頭人,每月向各文化帶頭人發放一定的補助,調動積極性。結合文化工作者專項選派工作計劃,定期選派專業人員到村居和8家基地編排節目、輔導文化活動開展。每年開展輔導培訓近百期次。
3.建立健全“文化種在村居”工程保障機制
一是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完善。縣和鄉鎮制定了文化種在村居相關實施方案,通過“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戶、村(社區)、鄉鎮(街道)三級聯動來編織種文化“網狀結構”的文化生長機制,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陣地建設機制逐步建立。近年來,全縣通過“新建、擴建、共建”等形式,實現了農牧村(居)文化活動場所面積有效擴大。截止2018年底,全縣“三館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積總計兩萬平方米。據此測算,2018年末州直平均每萬人口擁有“三館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積43500平方米。其中:圖書館2000平方米,文化館4700平方米,博物館4840平方米,鄉鎮文化站(包括村文化室)93×400平方米=37200平方米。據此測算,2018年末全縣平均每萬人口擁有“三館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村居文化陣地建設堅持“點面結合、合理布局”的原則,著眼于服務便民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
三是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縣財政逐步加大了對“文化種在村居”工作的經費投入,為文化活動的常態化提供了資金支持,為農牧區文化帶頭人、民間藝人的選拔培養打下了基礎。全縣選拔群眾滿意、藝術水平較為突出的200余人作為縣級農村文化帶頭人或宣傳員,每月給發放一定的補助,調動積極性。
三、實施“文化種在村居”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年來,我縣已建成文化大院15座,建成農家書屋便民閱讀點120余個,選拔培養文化帶頭人280余人、農村文化能人90多人。
一是真正凝聚了民心。“文化種在村居”以其特有的功能,通過文化紐帶把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聯系起來,形成具有共同愛好的社會群體,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了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了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人際氛圍與和諧共處的人文環境。
二是夯實了基層基礎。全縣24個民間業余文體團隊成立、活動、發展的過程也是農村群眾實踐自主管理、自由活動、自我發展的民主自治過程。縣鄉村(社區)文體隊伍逐步成為鄉鎮(社區)引導扶持、團隊組織運作、群眾積極參與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團體,為夯實基層基礎增添了活力。
三是培養了文藝隊伍。通過培養一批文化骨干,挖掘一批文化新人,使一大批民間藝人、土專家成了當地的“小明星”。
四是提升了農牧民群眾文化素質。農村(社區)各族群眾走進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隊農家書屋、社區電子閱覽室,收聽收看音視頻資料,翻閱書報,查閱資料,學習了解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法律法規,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科技發展生產,用政策增收致富,引領各族群眾“換了思想、富了口袋”。
五是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通過緊密結合“去極端化、整治三非”等要求,堅持用優秀作品引領群眾,努力將現代的文明風尚傳播到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導現代生活,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社區)形態、功能和群眾文明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有效增強了農村向心力和親和力,抵御了極端宗教思想的滲透,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六是展現了各族群眾新風貌,傳承和發展了優秀的鄉村文化傳統,培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提升了各族群眾精神風貌,提高了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鄉村文明煥發出新的氣象。
四、啟示與思考
近年來,瑪納斯縣“文化種在村居”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項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現象和問題。一:開展文化種在村居必須尊重各族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二:開展文化種在村居必須堅持黨委、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引導、服務功能,保障農村文化健康發展。三:開展文化種在村居必須因地制宜,與振興鄉村戰略有機結合,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切實增強農村文化發展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四:開展文化種在村居必須從常態的“送”文化轉變為持續的“種文化”,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瑪納斯縣文化體育“十三五”規劃
[2]瑪納斯縣文化活動進鄉村、進社區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