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悅
最好是在夏日的午后,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墻邊的刺玫燦爛地開著,薔薇星星點點躲在綠色的幃幔里露著笑臉,木制的葡萄架上爬滿長藤,習習涼風吹過,葉片兒沙沙作響,一串串葡萄在透過茂密的枝葉偶爾頭進來的那點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晶瑩剔透。你靜靜地品著茶,雙手輕撫一本經典章頁,每一口都能品出安逸與幸福的味道。
讀一段緩緩流淌的文字,心澗會流出對此種時光靜好的期望,但這本是人世間最簡淡平常的生活片段,何以成為了奢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歷史長河當中,這個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它并不完美,這也是壓力大到壓抑的時代。這時代在進步,卻更產生了許多的困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困惑,悲觀,失落,以致嘆息,趕著時間的馬鞭走卻在生活當中積聚了太多的負面情緒。但是我們要被這些負面情緒淹沒嗎?或許傳統文化的回歸,給了這個問題更好的解答思路。傳統文化與我們而言是一種傳承與傳遞,傳遞的是對生命的關懷與寬解,傳遞的是對生活的思考與信仰,傳遞的是對力量與價值的傳承,亦是對你我傾注的溫暖。不要讓時代只物質進步,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許更當重塑。在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比較注重修身養性,因此,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盡管這種詩情畫意恣意瀟灑難以企之,品茶,尋幽,若可伴雨或清月的茶話幽緲生活,我們卻可盼之亦可享之,此種歡喜可由衷,可細細念之、語之。
茶能靜心、靜神、淹沒雜念,一杯一盞間,盡是人生功夫,在慢斟細品里,是一種閑適,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若遇天氣濕迷、雨霧朦朧,則去貼心感受生命最初美好的樣子帶給人寧靜、惆悵、滄桑的感覺,一個人,一杯清茶,看雨滴在風中翩翩起舞,聽雨音聲聲撥人心弦,讓雨絲敲擊淡淡的思緒,心在這瞬間也變得透明了。生活不僅要有煙火氣,更應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聆聽點點滴滴灑落大地的雨聲,聽這世上的其他的生命精靈訴說自己的故事明了感動,也許會突覺歡喜,原來這世界不止奮身打拼車水馬龍,還有心底純凈的感動。在這樣的感動里流淌書墨生氣,文字是感覺的保險柜,歲月流逝,當心靈的衰老使你不再能時常產生新鮮的感覺,頭腦的衰老使你遺忘了曾經有過的新鮮的感覺時,不必悲哀,打開這封藏的珍物吧,你會發現靈魂本身畢竟還是相當富有的。勤于為自己寫作的人,生命衰老的速度也必定消緩些,因為曾屬于過你的文字——也就是不會衰老的那個你——陪伴著你,這些眼窩耳畔里溫存過的文字,他比任何伴護更善解人意,更忠實可靠。
讀書猶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讀破萬卷,收獲成長也不過零星點滴,有的人則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心得感悟便慰平生,想其中之關鍵,在于自我。浸潤書香中自我是迷失還是豐碩?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該把自我融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該把大師們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來。對于自我來說,一切都只是養料。所以同樣是讀書拜讀經典,有的人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有的人卻只是對別人的感受發生同感罷了。兩者雖說都是真情實感,然而卻實屬兩碼事。想往前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如今書籍越來越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詳思其因,一為無心,心浮氣躁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二為書劣,許多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讀什么樣的書積累什么樣的知識就如同古來稀閑著常論的博學與智慧的不同。智慧是靈魂的事,博學是頭腦的事,更糟的是舌頭的事。西方哲學家曾諷刺說:“他們只學來和別人討論,而不是和自己談心。”蒙田也曾諷刺在學校里只學得許多死知識的學生說:“他應該帶一顆豐盈的靈魂回來,卻只帶回一顆膨脹的;他并不把它充實,而只把它吹脹。”“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浸泡下發成一顆綠豆芽。”不要讓自己的心浸滿死水,不要讓自己的靈魂歷經時間烘焙卻發酵成一顆綠豆芽。選擇經典,讀出自我,站在前賢古哲的肩膀上思索追探,循著前人的腳印踏實前進,莫要讓自己的思想將就。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差不多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可以大致判斷他的精神品級。所以閱讀,要首先篩選出高于你自身水平的作品,你要仰視他,然后去攀登。拜讀經典,便要懷著一顆攀登的謙遜之心,浸潤其中,在閱讀中通過共鳴、共振來自我求證。
吟一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踏瀟瀟暮雨尋自然幽謐,耳畔喜聞一聲子規啼,輕叩開繁瑣俗世的枷鎖,尋覓尋覓,或深邃幽緲,或含蓄婉情,或浩瀚無際,閑暇時光該是這般愜意,去感受自然與生命帶來的美好,游覽山水去找尋那一片適合自己的幽勝雅地,雨打芭蕉,一襲歡喜無處藏。生活不止是當下,還有詩和遠方,在書中,有一個更大的世界,讀書是屬于靈魂的嗜好,它會讓生命忘了歲月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