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摘 要:目前,水稻種植及施肥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關技術人員要結合現有的科學技術對其進行優化,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水稻;種植;施肥
在水稻種植中,為了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需要促進施肥技術的合理利用,在種植與施肥期間,一定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遵循一定的執行標準,促進各個要點的規范實施。在這種執行條件下,不僅能為水稻種植業提供更高的經濟效益,還能為水稻的種植產業提供有效的種植參考意見。
一、水稻種植要點
1.1整地
在農作物種植之前需要對土地進行整理,所謂整理,即翻耕土地。翻耕土地能改善土壤的基本條件,使其變得更加疏松而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對于提高作物產量等方面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水稻種植之前一定要重視整地工作的開展。
1.2育苗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是育苗技術,所以在種植水稻之前要制定高效的育苗方案。要根據稻苗的實際生產量,選擇專門的育苗中心對稻苗進行培育。在撒下稻種之后要在其表面覆蓋一層稻殼灰,這樣才能滿足種子的營養需求,促使稻苗健康生長。
1.3插秧
在進行插秧作業時,要積極采用機械插秧技術來提高插秧效率,對于傳統的人工插秧方法進行革新。在注重應用現代機械插秧技術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缺點,現代機械插秧在進行作業時無法準確地將秧苗分離開,所以會影響插秧質量。而經過創新的人工插秧方法卻因為人的拇指可佩戴分秧設備,所以能提高插秧質量。另外,在插秧作業之前還要考慮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以免造成損失。
1.4田間管理
一是追肥。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要科學施好補肥、穗肥、粒肥。補肥可于6月中旬施入,施純氮45—51kg/hm2。穗肥可于7月上旬施入,施純氮30—34kg/hm2、純鉀23—43kg/hm2。粒肥可于8月10日前后視稻田長勢酌情施入。二是灌溉,遵循“淺-濕-淺,干濕交替”的原則,收獲前7—10d斷水。三是除草,可用12%惡草靈0.10kg加60%去草胺0.10kg,或用25%惡草靈0.05kg加60%去草胺0.10kg,制成毒土撒施或對水潑澆。
1.5收獲
大部分情況下水稻在4—5月進行收割,要保證其保持原有的低垂狀態,盡量選用現代機械收割技術,在選用機械設備時要保證其符合水稻收割的標準,從而保證水稻產量不會受到影響。收割工作結束后要及時進行檢查,對遺留稻穗進行人工收割,減少經濟損失,以達到提高水稻產量的目的。
二、水稻施肥技術要點
水稻產量與水稻生長情況存在較大關系,為了提升水稻的生產產量,需要促進水稻育苗工作的完好發展。壯大水稻苗不僅要執行施肥工作,還需要對其嚴格管理。如:水稻育苗中最常使用的為水稻壯秧劑,能夠實現培肥、殺菌等工作,一般用于土壤PH值為7.5以下的環境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2.1水稻苗床施肥
在該工作中,主要在苗床中增加2倍的壯秧劑,實現腐熟過篩,使其平鋪在苗床上,將其與土壤混合提高養分。然后,利用農具對土壤進行翻耕,保證苗床、土壤以及養料等都能混合,隨后,對其澆水,實施播種工作,還需要實現軟盤育苗施肥工作,將苗床鋪平,為其充足灌溉。為了混合發展,需要對其攪拌,保證壯秧劑與營養土更豐富,再實施播種工作。
2.2水稻秧田施肥
該工作執行期間,一定要注意到基肥施肥的合理利用。在基肥工作中,對有機肥合理使用,能夠土壤微生物有機質,優化土壤質量,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使水稻在種植中獲得更高產量。并且,在合理施肥工作中,還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周期以及發展需求,合理追肥,這樣不僅能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部位都獲得充足養分,提高水稻苗的生長能力,還能對水稻的根部、莖部等各個部位進行保護,從而保證水稻生產質量與生產效率的穩步提升。
2.3施肥的方法
2.3.1早施分蘗肥。水稻移栽后用分蘗肥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水稻根數,促進水稻及早分蘗成穗。通常情況下,水稻在移栽過程中,氣溫、水溫、地溫都比較低,嚴重影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為滿足移栽后高養分補給的需求,分蘗肥務必要早施,為爭取穗長、粒重創造條件。用分蘗肥的成分,有配方肥、尿素、氯化鉀。具體用量參照如下:配方肥,用12—15kg/667m2;尿素,用1—2kg/667m2;氯化鉀,用2—3kg/667m2,對后期促早發分蘗的效果更好些。
2.3.2把控惠肥用時機。惠肥用的目的,為滿足稻穗分化及生長必需的養分。為此,最佳用時機,應在幼穗分化到抽穗這段時間。準確到每個時間點上,應選擇在劍下葉露尖時。但是,有特殊時期,最好選擇在劍葉的葉枕和劍下葉的葉枕長度相同時用。施用惠肥的成分,應包括:45%的配方肥、尿素和氯化鉀。具體的用量,在4—5kg/667m2;尿素在1—2kg/667m2;氯化鉀在1—2kg/667m2。施用惠肥期間,應嚴格控制田間的水分,濕度在70%左右為最適中。
2.3.3巧施粒肥。“粒肥”,是安排在水稻孕穗期的肥料。在此期間用的粒肥,旨在增加光合作用,提升葉面功能,有利于增加穗粒的重量。具體的用肥時間,應根據水稻孕穗期葉片的顏色而定。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期間發現有葉片顏色變淺或者更淡些,則是用粒肥的最佳時機。粒肥使用的原則,每次量要少,使用的次數要多。持續用粒肥的時間,為維持到水稻成熟前1周。
2.3.4合理根外追肥。水稻到生長發育后期,稻農要密切關注后期的長勢情況。一般情況下,到后期水稻的根系活力降低,單純靠根系來吸收養分,往往不能滿足其生長的養分需求。為此,在生長后期稻農要做好根外追肥的準備。根外追肥適用葉片噴施肥料,由于葉片吸收養分快,效果好。為此,是此時期補充生長養分的重要措施。
結語
目前的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在優化與提升的過程之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在明確水稻種植推廣技術的基礎上,針對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的現狀進行分析與優化,從而結合地域特征選取恰當的栽培方式、優化水稻種植的田間管理方式以及根據不同施肥期選擇施肥用量和肥料,促進水稻種植產量、質量的雙重提升,明確水稻種植的管理方式與生長規律,在保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實現水稻生產的穩定,從而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陳媛,吳秋行.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要點探討[J].農技服務,2017(3):27.
[2]王桂霞.關于水稻優化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