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的公司法中存在著一些任意性規范的內容,這固然體現了公司法注重公司自治,最大限度保障股東權利的屬性,但由于公司法中的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邊界長期存在著模糊不清的現象,在實踐中引起了一些沖突,其主要為了更好的適應實踐的需要,有必要2093405515明確公司法中的強制性規定與任意性規定的界限,以解決現實中的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公司法;強制性與任意性;界定
公司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公司法是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法律。目前,我國公司法具有強制性與任意性相結合的特點。任意性是許多民商法規范的重要特點,其存在的意義主要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當事人自由協商并作出例外規定留下法律空間。
一、公司法的任意性
公司法的任意性,是指公司法中的規定可以由當事人進行變通,當事人的約定可以排除法律的適用,如當事人所制定的公司章程的某些規定可以排除公司法的適用。公司法的任意性的原因如下:公司法屬于民商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私法特征。公司是投資的工具,公司法主要是體現投資者意志并為最終實現投資收益而服務的法,正因如此,公司當事人就公司經營管理事項及相互關系所作的自愿協商和安排不能被公司法完全排除。當事人最了解其自身的需求,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可以極大地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以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
如果說公司法的任意性是其私法性質的體現,那么公司法的強制性則是近代公私法公法化的結果,公司法的強制性主要體現在公司法的有些法律規范要求當事人必須嚴格遵行,不得違反、改變甚至變通,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和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實踐表明,在公司章程主導下的公司自治并非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公司的運轉有時還需要運用國家強制力來干預公司的經營活動,原因如下。
第一,公司投資者的地位不平等。在公司中,中小投資者與大股東、公司掌權者的地位并不平等,這也就意味著兩者的權利義務也不對等。因此,在現實中,中小投資者往往由于各種因素如精力不足、財力不夠,難以獲取公司的經營信息,而且在獲取公司經營信息的過程中還可能會被大股東、公司掌權者截留,甚至提供虛假信息。也就是說,中小投資者很難參與到公司的實際經營過程中。這就會導致中小投資者成為不公平的公司章程的犧牲品。第二,程序正義難以實現實體正義。在制定、修改公司章程時,大股東往往憑借其資金雄厚、股份多的優勢,在不違反法定程序的條件下制定或修改處出合法的、有利于自身利益實現的公司章程以及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其他決策。比如在對重大事項進行表決時不再實行一人一票,而是按照資本、股份的數量多少實行一人多票、一股多票,這樣就會導致在完全的私法自治下,小股東的利益很難得到保護。
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和商事關系的不斷復雜化,公司經營中牽扯了大量的、復雜的社會關系,它不再只是股東之間的事。如果僅僅依靠公司當事人自治,可能會造成當事人濫用意思自治的不利后果,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因此,為了保障這些外部主體的利益和社會交易的安全,必須將公司法的某些制度和規則法定化和強制化。
二、公司法規范的理論分類
我國公司法的規范可以分為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就條文數目而言,絕大多數的公司法規范應屬強制性規范,任意性規范雖屬少數,但卻起著絕對不可忽視的作用。一般情形下,可以從公司法表述的詞句來認定是強制性規范還是任意性規范,如公司法表述為:“不得”、“應當”、“必須”等,則該規范為強制性規范。如公司法表述成“可以”、“由公司章程規定”、“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等,該規范為任意性規范。
但是在公司法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條文無法將其直接歸類于強制性規范或任意性規范,對其歸入前者還是后者有一定的爭議,如《公司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由五十個以下股東出資設立。該條沒有明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必須、應當”還是“可以”在五十人以下,這就會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由五十人以上的股東出資設立的公司無法判斷其是否具有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格。這類規范在公司法中并不少見,在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也多有探討,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未明確其性質,對于同一規范,法官可能會據此作出不同的判決結果,這對實現股東及其債權人的利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界定、明確這類模糊性規定的性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的界定
在理論界,有學者提倡根據公司的類型對條文的性質進行界定。根據股東對公司的責任形式的不同,我國公司法將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其中,有限責任公司的規模一般規模較小,具有很強的人合性;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一般規模較大,人合性也相對較弱。具體界定如下:
(一)有限責任公司
對有限責任公司而言,模糊性規范的適用原則上是任意性的,特殊為強制性的,不得由當事人自由變更。原因如下:其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數量較少,決策協商時股東的到場率較高,基本可以代表全部股東的意思;其二,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其協商的結果一般既能滿足自身利益,也能促進公司發展。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此種意思自治的成果,法律應當表示尊重。其三,將模糊性規定理解為任意性規范,更有利于公司的發展和對股東的保護。
但在實踐中,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公司自身的調整變化也在所難免。這樣就會使大股東有機會為自身利益而危害公司利益或者損害小股東權益,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就必須要有一套強制性規范來規制,如表決程序、議事方式等涉及公司根本的事項的規定,就不宜理解為任意性規范。
(二)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模糊性規范的適用原則上是強制性的,特殊為任意性的。一般來說,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要比有限責任公司的公開性更強、規模更大、資金更充實,影響范圍更廣、社會關系更加復雜,因此,在考慮模糊性規范的強制性與任意性時,有必要對股份有限公司,特鄙視上市公司要求更加嚴格。
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是此種公司的基本特征,為了保證股份有限公司的穩定、安全,宜將模糊性規定理解為強制性規定。如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五人至十九人。如果該條為任意性規定,在人數過少的情況下,可能使某些大股東獨斷專行,從而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在人數過多的情況下,容易使股份有限公司難以召開會議,進行決策的效率也難以保證,可能會使決議久拖不決,從而損害公司利益。因此,像此類對公司的發展和全體股東利益影響重大的模糊性規范宜認定為強制性規范。
但是,這樣的分類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在實踐中很容易“一刀切”:即所有性質不明確的法律規范,在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的案件時,一律認定為任意性規范,而在處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時,一律認定為強制性規范,這顯然不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和股東、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其一,這種界定方式首先沒有得到立法機關的認可,如果司法機關直接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很可能違背立法者原意;其二,按照公司性質來界定性質模糊的法律規范表面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還是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就使得案件的走向與法官的個人素質緊密相連。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必須承認各地、各級法官的個人素質相差較大,難以形成統一判決;其三,實際上,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中的非上市公司的規模、性質相差不大,甚至有些沒有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比起一般的有限責任公司表現出更強的人合性和封閉性,采用此種方式界定并不利于規模較小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
因此,我們在界定公司法中法律規范的性質時,必須牢牢把握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使法條的設立能夠達到維護公司的發展、保護股東利益的目標。我們可以運用目的解釋、歷史解釋來界定公司法中的任意性規范與強制定規范。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公司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我們首先就要充分理解立法機關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設定為五至十九人的目的,是為了在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數量眾多的情況下,在最大限度的保證股東權益的情況下,提高決策效率。而這也是公司運營過程中所必須的,應認定為強制性規范,倘若一個公司由于股東眾多,召開會議時人數總是無法達到法定的標準,或者決策結果難以達到法定比例,就會使公司長期無法做出決策,最終導致經營困難。
對公司法條款性質的理解對維護公司的正常運營,實現股東和債權人等公司利益相關人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司法在履行解讀公司法則性質的職責時,應當超越法條的表面意義,本著法條的根本屬性來詮釋公司法的條文。另外,法院對公司法同一條文會出現不同理解的原因除與法官的法學素養、司法實踐有關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法律條文設計的含糊性導致了法官理解的分歧,因此立法機關在設計法條時應全面考慮公司商業實踐的需要、斟酌立法關鍵詞的應有含義,避免法條歧義的產生。
參考文獻
[1]余斌.司法裁判對公司法強制性與任意性解讀之實證分析——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5(03):85-89.
[2]羅培新.公司法強制性與任意性邊界之厘定:一個法理分析框架[J].中國法學,2007(04):69-84.
[3]姜作文,耿佳寧.公司章程自治與公司法強制性規范的界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29(04):76-78.
作者簡介:
郭鈺瑩(1999.09-),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華中師范大學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