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雪 任奕欣 王露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憲法賦予的公民的言論自由權行使的空間隨之拓展,網絡言論自由成為其主要表現形式。在當今中國,網絡言論自由滋生的侵犯名譽、隱私泄露以及由此導致的線下惡性群體性行為等問題隨之而來,網絡言論自由與各種利益間矛盾沖突日益明顯。本文從網絡言論自由的概念、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網絡言論自由過度的規制三部分展開對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權邊界分析及相關規制建議。
關鍵詞:網絡言論自由;法律;邊界;規制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網絡虛擬社會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呈現隱匿性、廣泛性、及時性等特點,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公民享有的言論自由權在空間上得以延伸,其表現形式網絡言論自由在網絡虛擬社會得以充分實現。但基于互聯網的特質以及公民對言論自由的理解偏差,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煽動人群對當事人進行語言暴力等網絡現象頻發,公民在網絡虛擬社會享有的網絡言論自由權向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個人合法權利、公共利益以及國家利益提出了挑戰。
一、網絡言論自由權的概念
現階段,我國對于言論自由尚未確定明確的法律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憲法賦予了公民此項權利,是公民享有的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
而網絡言論自由即言論自由權由現實社會向網絡虛擬社會的延伸,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在網絡虛擬社會中,公民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違反其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依其自由意志表達自己的想法、見解而不受國家、社會、他人干涉的自由。
二、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
言論自由的邊界即指在哪一個限度內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受到保護,超出哪一個限度時公民的言論自由權應當受到規制。現今我國未言論自由的邊界做界定,我們可以從霍姆斯大法官的"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原則出發,對言論自由權的邊界做如下界定:
(一)他人的合法權利邊界。在新媒體場域下,雖然他人的合法權利如即其依法享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權益等,其內涵相當豐富,但邊界也相當清楚,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公民應當在合理范圍內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如公民在互聯網平臺上打著維權的名義曝光他人姓名、住所等隱私,就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將超出了法律對其言論自由權保護的邊界。
(二)公共利益以及國家利益邊界。言論自由的行使應當以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前提。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來自任何領域的不穩定因素都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沖擊。一些打著言論自由旗號的人借此發表不正當言論,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大肆渲染和傳播,這對公共利益以及國家利益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此外,網絡言論自由應當尊重司法獨立,維護其權威性。
三、網絡言論自由過度的規制
網絡言論自由即言論自由權由現實社會向網絡虛擬社會的延伸,對其的限制亦是對其言論自由權的保護。因此,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予以規制。
(一)完善網絡立法,打造良好網絡空間
我國的立法機關應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最新成果,應當緊跟時代的潮流,在適當性借鑒其他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從內容上和形式上更加科學地制定我國有關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制度,將網絡違法犯罪的種類細化,將未囊括在法律規制范圍內的灰色地點適當的解決,在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對其權利限制最小的基礎上達到消除侵害的目的,完善網絡立法,致力于打造良好的網絡空間。
(二)加強政府宣傳,普及法律教育,提升民眾法律素養
政府作為公權力的享有者,始終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應當在規范行政行為的基礎上,在出臺有關的政策時,應當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讓群眾在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基礎上,發表積極言論。
(三)公民應提高道德素質,不斷增強法律意識
網絡言論自由的權利如何行使,是對個人道德狀況以及思想水平的彰顯。公民可通過自主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有關法律案件等方式,提高其辨別言論自由邊界的能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正確行使也是保護自己享有的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權。
四、結束語
這是一個需要眾人理性發聲的時代,需要眾人為不公維權凈化社會的時代。在網絡虛擬社會中,我們要拒絕做輿論的推動者,也拒絕做網絡施暴者,將言論自由的權利更好地發揮下去。公民的網絡言論自由權應該在邊界內合理行使,但我們需要明確邊界的存在并不是讓公民畏于法律,難于開口。恰恰相反,邊界的存在正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言論自由權,讓公民以法律保護邊界為武器,更好地展示自己對社會事務的看法,更好地維護各方利益。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 OL].https://tech.163.com/20/0428/09/FB9S6O3P00097U7R.html
[2]付雅慧.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名譽權保護的沖突[J].圖書情報工作,2009(2)69-73.
作者簡介
郭夢雪(1998—),女,漢族,四川自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任奕欣(2000—),女,漢族,四川綿陽,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王露(2000—),女,漢族,四川瀘州,本科,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