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珂



48家上市公司、14家擬上市公司、57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這是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資本市場上的“煙臺特質”煙臺品牌,照鑒著世界,照亮了未來。
2019年末,在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山東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推進膠東等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長期位列山東“三強”、虎踞膠東的煙臺市,無疑站上了新的發展高地。
“區域大棋局中,我們要實現合作與競爭的辯證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相得益彰、集群與輻射的相輔相成。”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如是分析當下煙臺所面臨的地緣經濟結構。
于是,人們看到了“后疫情”經濟復蘇中,煙臺按照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要求,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中深入進行對接合作,全面提速各項工作,并在產業發展中依靠“創新紅利”不斷拓進新的成長空間。
以融合之橋形融合之變
站在世界的緯度,看一座著名城市的發展史,它們的崛起總有幾個至關重要的歷史節點。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曾用“三次歷史機遇”標記這座有著“仙境”之稱的城市,“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2017年被列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去年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的啟動建設,這是煙臺城變過程中的三次重大歷史機遇。
2020年5月中旬,“煙臺腳步”再次邁上重要的十字路口。5月14日,煙臺市黨政代表團赴青島市,對接協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有關事宜,青煙兩市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兩地合作備忘錄上的簽署,或將為青煙這兩個山東經濟“火車頭”帶來新的發展良機。
青島是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領頭雁”
煙兩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產業相融,合作空間廣闊。煙臺市主動融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加強與青島的全面合作,將實現互促共贏,形成促進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合力。
從地緣結構上看,膠東地區面朝大海、聯通內陸,東望日韓、北接遼東。膠東五市的人口占到全省的1/3,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占到2/5,外資外貿占到2/3,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占“兩核”、自貿區“三片”占“兩片”,是山東最具發展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
“煙臺,作為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板塊,將當好先鋒、趟出路子,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張術平說,煙臺已梳理形成該市《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任務》,將省里提出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創新協同共進、對外開放攜手共贏等7個方面25條,分解成跨市合作實施的50個合作事項和該市獨立推進的54個事項,逐一明確牽頭部門,有力有序穩步推進。
5月19日,膠東五市共同簽署《膠東經濟圈文化旅游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即是在文旅板塊上的“試水”之舉。
借創新基因凝創新紅利
2月20日,疫情期間,在韓國首爾,煙臺開發區駐韓招商處頒發了2家公司的營業執照。這一創新,正是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實行的中日韓跨國審批制度。
山東自貿試驗區下轄119.98平方公里,其中煙臺片區面積29.9平方公里,疊加煙臺開發區、中韓(煙臺)產業園、煙臺保稅港西區三個國家級園區。
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說,自貿片區不是開發區的升級版,也不是高級階段的開發區,而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政策試驗區。“自貿片區是整合全球資源的高位平臺,是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的重大機遇。經此橋梁,煙臺能有效參與全球城市合作和國際交往,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據介紹,目前煙臺堅持“機制理順、制度創新、平臺搭建、產業發展、環境優化、宣傳推介”齊抓并舉,正有序推進煙臺片區建設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已細化梳理170項創新事項。其中凝練總結并,上報省商務廳制度創新案例20條,包括全國首創2條、全省首創9條、改革創新做法9條。煙臺還設立了全省首個自貿區企業服務專區,積極開展涉企審批“自我聲明制”,企業申報材料精簡1/3;實行企業開辦集成合一服務,最快2小時內辦結。
煙臺市充分利用了自貿片區的制度創新空間和試點優勢,在營商環境、投資便利、貿易自由、金融開放等方面不斷加大探索創新力度,將建立起與國際最高標準和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真正把自貿區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推動煙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我們希望年內再提報創新案例10個以上,自貿片區注冊市場主體5000家以上,其中外資企業160家以上、外貿企業800家以上。”陳飛說。
抓項目建設塑產業生態
項目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有力的支點。
“我們要盯緊抓牢百項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大事項,強化推進措施,努力把失去的時間和工作量補回來。”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介紹說,對780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將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54個當年開工建設的省級重點項目,,上半年開復工率會達95%以上。
如今,“平臺思維”在煙臺微觀市場主體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實際應用,正在逐步改變著產業生態。在擁有1038公里的綿長海岸線的煙臺市,現有船舶海工研發人員1500余人,形成了中集海工院、杰瑞工業設計中心、蓬萊巨濤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
煙臺企業界深刻認識到,如今的經濟增長核心不僅靠物質資本的積累,更多的要靠創意或創新,只有人力資本的積累才能實現這種創意或創新。
以中集來福士為例,該企業目前擁有煙臺、上海、挪威、瑞典4個海洋工程研究院,其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鉆井平臺“藍鯨1號”、“藍鯨2號”實現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65%。
目前,煙臺在海洋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正加快推進,并推動參與中國海.工戰略重組,加快啟動建設中國海工北方總部,努力打造技術先進、分工專業、集約高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海洋優勢產業集群。
2020年,煙臺還鎖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技術與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經濟、新材料、新能源和數字創意”等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煙臺的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雙雙入選,位列山東首位、全國前列。有數字表明,2012至2018年,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63億元增長至83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1%。
截至目前,煙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0%以上,高于GDP的增長。“四新”經濟投資占比5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2家,新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42家。
強營商磁場吸八方來客
3月5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煙臺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這也是山東首部關于民營經濟的地方性法規。
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煙臺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在制定過程中強化了這一理念,重點規定了市、縣(市、區)政府應當建立政務服務平臺,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公共數據平臺服務,推行“一個窗口受理、集中辦理、限時辦結、一次辦好”;主動公開有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在創業指導和服務、用地保障、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為民營經濟組織查詢和享受有關政策提供條件。
“煙臺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牛鼻子,全市專業招商機構總數由31個增至56個,一線招商人員由666人增至1335人。”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說,該市設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8個新興產業招商辦公室,在日本、韓國、美大歐、東南亞設立了4個國際招商辦公室,聘任了一批國際招商顧問。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煙臺累計舉辦或參加各類招引活動105場,簽約重大項目80個、協議投資總額1000億元。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煙臺創新招商方式,開展“不見面”招商,主動聯系對接中外客商1萬多人次,網簽項目46個,總投資955億元。
數字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煙臺市實際使用外資為4.4億美元,同比增長4.2%。新增各類人才6058人,同比增長達到20.7%。下一步,煙臺會對100個以上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推薦,力爭全年引進三類500強項目100個以上,持續擴大煙臺城市知名度和招商影響力,擴大“朋友圈”。
增長有后勁、產業有空間、市場在壯大……煙臺的這些變化,預示著未來巨大的潛力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