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泥溝村 張聲金/攝
大疫之下,各個領域都在調整布局和前進姿勢,抵御沖擊。而這樣的低谷期,也可以視作努力扎根、重新選擇方向的潛伏期。雖然被迫停擺,但從長遠的角度看,理清思路、消化經驗、選擇道路,也是各行業應該經歷的過程。
升平日久,“危機與古村”這個課題,我們沒有機會深入思考。而今,在危機時刻,我們被迫從社會治理、抗疫能力、生態文明等角度重新審視古村,發現這些古老而成熟的社區具有強大的修復力和抗危機能力,進而發現這些文化存儲地在經歷了一次次涅槃重生后,如今正站在重啟關口。
正如我們看到的,古村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并不如想象的大。這與古村長期以來建立的完善牢固的生態文明體系有莫大關系。古村崇尚“天地人合一”的居住理念,村落選址和建筑營建都非常科學,會考慮天災和人禍兩重危險元素。而在古村中居住的家族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應對各種危機的經驗,并代代傳承,能夠幫助后人抵御各種生存風險。在疫情中,我們看到很多網友曬出的繼承自祖父輩的抗疫偏方、秘訣、故事等,就是這種經驗的最真實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本就是生態文明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古村中儲存的生態經驗豐富而有效。
古村除了擁有烙印著歷史的老建筑和非遺文化外,最重要的資產是靠血脈親情聯系起來的宗族體系和長久相處所形成的鄰里鄉情。這份人情具有極強的抵抗危機能力和自愈能力,可以凝聚力量辦大事,可以抵御天災人禍。正是古村殘存的宗親自治功能,使得很多老民居得以保存下來,古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危急時刻,得以至今靜立于歲月河岸。在此次疫情中,很多古村因地處偏遠或自治體系成熟,受到影響不大,仍是一派現世靜好模樣。在文旅復蘇方面,一些古村也走在城市和傳統景區之前,成為很多人出游的安心之選??吹皆诟鞔笃脚_刷屏的古村鏡頭,我們意識到,古村又一次彰顯了自己強大安撫力的獨特魅力。
因為疫情,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被迫回到村里,重新務農,參與鄉村建設,古村出現了一個人員回流的小高峰。這對鄉村是好事。人們通過疫情發現,農村優越于城市的一個好處就是,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有存糧,而且有自己的菜園子。俗話說得好:“家有余糧,心中不慌?!碑斘C來臨時,土地是農民最后的保障,可以提供基本所需。農民重新認識到了土地的價值,增強了對土地的依賴感,或許以后會選擇留村建設家園的道路。當我們談論鄉村凋敝、糧食危機時,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談論鄉村人員流失。人氣聚集的地方才會有產業發展、文化發展、組織發展以及財氣聚集。當然,一場疫情會讓多少返鄉人員改變想法,最終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我們相信,這其中一部分人會從無奈轉為自愿。
除了本村人員回流,這次疫情中還出現了城里人到鄉村避瘟疫的現象。各行業停擺,無法上班,考慮到城市密集的人流和傳染高危性,很多本來渴望過田園生活的白領、離退休人員選擇到古村長住,放松身心或遠程工作。這給古村文旅行業引來客流的同時,對推動古村與城市融合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當然,在疫情中,我們也發現了古村在社會公共治理和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落后和不足,在新業態構建和新基建建設方面要盡快完善和提升。作為存世久遠的古老社區,古村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如何轉換為受現代人歡迎的財富資源和生活資源,也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
最近,學者們紛紛討論,中國鄉村正面臨五千年來之大變局。在變局中,在疫情之下,我們應該放寬視野,看到古村也面臨涅槃重生的機會,希望參與建設古村的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并調整好前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