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煒靜,王進喜,韓強,黃仁燕,徐烽,柳國斌
1.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 200023;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0023;3.宜昌市夷陵醫院,湖北 宜昌 443100
中藥箍圍術又稱箍圍消散法,古稱圍藥,是指將藥散與液體調制成糊狀敷貼于患部,借助藥散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對局部腫瘍、瘡瘍進行治療的方法[1]。中藥箍圍術在中醫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醫家的補充完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徐大椿言“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圍藥”(《醫學源流論》),說明中藥箍圍術在中醫外科瘡瘍類疾病的治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課題組承擔上海中醫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項目“臨床12 種常用中醫外科特色操作技術的規范化研究”課題,中藥箍圍術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種。現對中藥箍圍術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為中藥箍圍術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網)、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中藥箍圍術相關文獻,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19 年8 月1 日。中文檢索主題詞為“中藥箍圍術”“中醫箍圍術”“箍圍術”“圍藥”“箍圍消散”“四畔”“四畔療法”,英文檢索主題詞為“therapy of encircling lesion with drugs”“encircling lesion with drugs”“perifocal area therapy”,對納入文獻進行二次整理和檢索,通過主流搜索引擎手工檢索會議論文及未發表的灰色文獻。
納入可對全文進行閱讀或下載的中藥箍圍術相關文獻,語種不限,文獻類型不限,綜述、理論類文獻、臨床研究類文獻、基礎研究類文獻均可納入,發表國家及地區不限。
文獻數據不全、文獻數據明顯錯誤、重復發表、獸醫類文獻。
由課題組2 名成員各自將檢索出的文獻統一導入Noteexpress 清華大學圖書館版并查重,刪除重復文獻及非中醫類文獻,使用Excel2010 整理分組,將剩余文獻進行交叉核對,最終確定本研究納入文獻。數據提取內容包括作者、發表年份、發表期刊、發文機構、文獻類型、干預措施、基金資助情況、關鍵詞、研究主題、研究疾病、方劑、中藥、結局指標、作用相關描述。
本研究主要以描述性分析為主,使用Excel2010進行數據分析。
根據檢索策略,通過2 名研究者檢索比對,初步檢索文獻438 篇,其中CNKI 145 篇,萬方數據121篇,維普網91 篇,CBM 64 篇,3 個英文數據庫0 篇,并手工檢索得到17 篇。初篩通過對文獻進行查重,排除非中醫類文獻及獸醫類文獻,共剩余文獻116 篇;再次對文章進行審查,排除數據不全、數據明顯錯誤及重復發表文獻,最終納入文獻115 篇。
以10 年為界,對文獻發表數量和基金資助情況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文獻總量較少,文獻數量呈遞增趨勢,基金資助自2011 年起有大幅提升,詳見表1。
發文機構和研究主體主要以各大中醫藥大學及附屬臨床醫院為主,前5 位分別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瀘州醫學院,通過關鍵詞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均圍繞一定的理論主題展開,詳見表2。

表1 115 篇中藥箍圍術文獻基本情況

表2 115 篇中藥箍圍術文獻發表來源分布(前5 位)
以10 年為界,對文獻主要類型的數量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臨床研究數量最多,綜述數量最少,各類研究在2011 年后有明顯增長,詳見表3。

表3 115 篇中藥箍圍術文獻類型分布(篇)
對文獻所涉及的疾病和所屬科別的數量進行統計,前5 位主要為血管外科疾病、瘡瘍外科疾病、皮膚科疾病、肛腸科疾病、急診外科疾病,其中血管外科疾病和瘡瘍科疾病數量較多,主要病種有靜脈炎、糖尿病足潰瘍、動脈硬化閉塞癥創面、丹毒、臁瘡、軟組織感染等。詳見表4。

表4 115 篇中藥箍圍術文獻研究疾病分布(前5 位)
中藥箍圍術常用方劑主要以自擬方(紅腫消酊、油調膏、將軍散、復方五倍子箍圍軟膏、復方南瓜藤軟膏等)為主,經典方劑主要有金黃散、仙方活命飲、玉露散等,常用中藥以清熱瀉火解毒類中藥為主,包括大黃、黃柏、生地黃、芒硝、黃芪等。詳見表5。

表5 中藥箍圍術常用方劑及中藥分布表(前5 位)
通過對文獻討論部分中有關中藥箍圍術作用關鍵詞進行統計,截毒、束毒、拔毒作用得到最廣泛認可,其次為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等。文獻報告前5 位的關鍵詞詳見表6。

表6 115 篇文獻中藥箍圍術作用分布(前5 位)
通過對文獻關鍵詞進行統計,文獻報告數量超過5 篇的關鍵詞有四畔療法、護場理論、五倍子箍圍軟膏、清熱解毒箍圍法,對文獻主要研究者(指團隊負責人/論文通訊作者)和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統計,詳見表7。

表7 近10 年中藥箍圍術主要研究方向
中藥箍圍術是中醫外治法重要的組成部分,治療腫瘍、潰瘍有獨特療效。本研究顯示,中藥箍圍術近70 年僅有115 篇相關文獻發表,研究數量不足。以10 年為界的分析顯示,發表數量基本呈遞增趨勢,2001 年后相關研究增幅明顯;基金論文方面,2010年以前無中藥箍圍術相關基金論文發表,2011-2019年基金論文22 篇(30.99%)。表明近年來中藥箍圍術越發受到臨床重視,增加了相關研究,基金資助部門也提高了對其重視程度。
對發表來源進行分析可見,中藥箍圍術研究主體主要為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發文量前5 位分別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瀘州醫學院。
對文獻類型進行分析可見,2000 年以前對于中藥箍圍術的研究以理論探討和綜述為主,只有少量臨床研究;2000 年以后中藥箍圍術相關臨床研究數量明顯增加,2001-2010 年10 篇,2011-2019 年26 篇;2010 年以前缺少相關基礎研究,2010 年以后相關基礎研究數量增加。表明關于中藥箍圍術的研究在2000年后有了一定程度發展,從最開始的理論層面到實際應用層面,2010 后出現了一定數量的作用機制研究,這都對發展中藥箍圍術有著重要意義。
對文獻涉及疾病進行分析,中藥箍圍術在血管外科、瘡瘍外科、皮膚科、肛腸科、急診外科、骨傷科等臨床科室應用較多,以治療各類腫瘍和瘡瘍為主。在內科也有一定分布,對于各種慢性病、惡性病導致的皮膚潰破有較多應用。充分表明中藥箍圍術的優勢病種較為明確和集中,但應用科室較為分散。
對相關方劑和中藥進行整理,中藥箍圍術應用的方劑以自擬方為主,常見有紅腫消酊、油調膏、將軍散、復方五倍子箍圍軟膏、復方南瓜藤軟膏等,經典方劑較少,主要有金黃散、仙方活命飲、玉露散、沖和散等;應用的前5 位中藥分別為大黃、黃柏、生地黃、芒硝、黃芪。目前,中藥箍圍術常用方劑的使用符合中醫學辨證論治特點,醫生大多根據自身臨床經驗進行選擇。中藥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這也是中藥箍圍術最常見的應用方向。我們發現,中藥箍圍術主要作用為截毒、束毒、拔毒、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生肌排膿等。
此外,本研究對近10 年中藥箍圍術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進行整理和總結,發現主要研究方向有4 種。①山東中醫藥大學劉明教授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曹建春教授圍繞四畔療法治療臁瘡對中藥箍圍術進行了系列研究。劉明等[8-9]通過對古籍和文獻中關于四畔療法的方劑和藥物進行挖掘,整理出四畔療法用藥規律,通過實驗探討臁瘡四畔證型與四畔微循環的關系。曹建春通過四畔療法治療臁瘡的臨床研究得出了四畔療法能縮短臁瘡創面愈合時間的結論[10];②天津中醫藥大學張朝暉教授將護場理論和中藥箍圍術結合,對中藥箍圍術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研究[11-14];③瀘州醫學院楊文信教授圍繞五倍子箍圍軟膏對銀屑病療效進行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發現五倍子箍圍軟膏可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一氧化氮分泌,明顯降低模型豚鼠血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一氧化氮水平,減少皮損組織中微血管密度,且使用安全[7,15-16];④北京中醫藥大學于秀辰教授使用中藥箍圍術中的清熱解毒法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發現清熱解毒箍圍法可明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創面愈合率,改善局部癥狀[17-18]。這提示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既可圍繞成藥制劑對中藥箍圍術進行研究,也可進行理論創新和傳承。
中藥箍圍術在近20 年有了一定發展,臨床醫生對其重視程度明顯提高,研究日益增多,基金支持率提高,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中藥箍圍術進行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定問題:①針灸是當前階段中醫適宜技術中發展較好、研究較深的一種,而中藥箍圍術的研究數量和基金論文比例與針灸相關研究[19]比較,仍有明顯差距,中藥箍圍術的發展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和研究者的努力;②中藥箍圍術理論探討和綜述類文獻較多,相關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數量較少,缺少有力的臨床證據,需要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③中藥箍圍術缺乏統一的操作規范和行業標準,關于其操作要點和藥物制備的文獻數量較少,影響臨床療效;④在中藥箍圍術中,經驗方和自擬方比例高,缺乏專用藥物制劑。
總之,近20 年中藥箍圍術相關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數量明顯增多。目前中藥箍圍術優勢病種較為明確,如各類腫瘍、瘡瘍疾病等,有截毒、束毒、拔毒、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生肌排膿等作用。中藥箍圍術當前階段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將操作技術規范化、標準化,并應提高重視程度,爭取基金支持,加快對中藥箍圍術專用藥物制劑的制備,規范實驗設計,提高研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