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小兒骨折臨床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而小兒耐受力較成年人差,術后疼痛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及患肢功能恢復,常規鎮痛藥物雖可緩解患兒疼痛,但不良反應不可忽視。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鎮痛方式是極為重要的。中醫學認為患兒術后疼痛多由于氣血不順,經脈受阻所致,不通則痛,因此應以疏通經絡為主要止痛原則,而耳穴埋豆是一種極具中醫特色的止痛方式,疼痛時通過使用豆籽按壓敏感點促進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從而起到獨特的鎮痛作用[1]。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通過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互動,增加患兒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提高健康教育效果[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耳穴埋豆聯合基于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對小兒骨科術后疼痛及健康知識通曉情況的影響,現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0例骨折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11歲,平均(7.13±2.36)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9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11歲,平均(7.32±2.35)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17例。2組患兒基線資料間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比。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符合《小兒骨折治療的現狀與挑戰》[3]相關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兒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非首次接受麻醉手術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者等。
1.3 治療與護理方法2組患兒均給予手術治療,由同一組醫師進行,術后對照組患兒均給予抗生素、活血化瘀、止痛藥物等常規治療,并聯合常規護理:對患兒及家屬術前及術后進行病情、治療方法及功能鍛煉健康宣教;保持病室內清潔,協助患兒做好個人衛生。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埋豆聯合基于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1)耳穴埋豆法均由護理人員經過操作考核后進行,具體方法為:護理人員利用探針在患兒術側耳廓按壓耳穴找尋神門、皮質下及患肢在耳部對應穴位最敏感的痛點作為此次治療穴位,然后使用75%酒精常規消毒局部皮膚,將生王不留行籽用膠布以壓丸法壓貼在治療穴位上,當患兒感到劇烈疼痛時幫助患兒按壓每處穴位3次,30~50下/次,可根據患兒疼痛程度適當增加按壓次數,以局部發熱、酸麻感或輕微疼痛為佳。(2)同時給予患兒基于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①入院宣傳教育:護理人員向患兒及家屬介紹病區內環境及責任護士、主治醫師等,使患兒及家屬盡快熟悉病室環境,初步建立護患關系,增加護患的信任感;②疾病相關知識教育:根據患兒家屬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及患兒認知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兒及家屬講解,同時輔以小畫冊、短視頻等方式幫助患兒及家屬了解病情及接受相應的治療方式;③加強互動交流:護理人員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互動交流,主動、認真,耐心地傾聽患兒疼痛的感受,并給予正向激勵,同時通過看圖講故事、玩小游戲等方式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兒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④術后功能鍛煉:護理人員采用多媒體方式向患兒及家屬演示功能鍛煉的方法及重要性,同時可使堅持鍛煉并已有效果患兒現場示范,正向激勵患兒。2組患兒治療及干預均持續3 d。
1.4 觀察指標(1)比較2組患兒術后3 d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4]評估2組患兒術后6~72 h疼痛程度變化,0~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劇烈。(2)于術后7 d采用量化后肘關節功能評分(Mayo)[6]評估2組患兒肘關節功能,主要包括活動范圍(25分)、穩定性(10分)及活動能力(20分),滿分55分。分數越高關節功能越好。(3)統計并比較2組患兒術后3 d遵醫、健康知識通曉情況、功能鍛煉時心理反應及合作程度,心理反應主要包括強迫型、緊張型、主動型及畏懼型[5],其中強迫型:患兒哭鬧嚴重,不配合康復訓練,需患兒家屬協助強迫進行功能訓練;緊張型:患兒偶有哭聲,功能鍛煉時有一定的躁動;主動型:患兒無苦惱,主動進行功能鍛煉或很少不愿意很好地配合;畏懼型:患兒哭聲大,對護理人員有一定的恐懼,需患兒家屬協助進行功能訓練。

2.1 2組患兒VAS評分比較2組患兒術后6~72 h VAS評分隨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術后24、48、72 h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組患兒VAS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兒術后7 d Mayo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7 d Mayo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兒術后7 d Mayo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兒術后3 d遵醫及健康知識通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兒術后3 d遵醫比例90%(27/30)及健康知識通曉比例96.67%(29/3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遵醫比例63.33%(19/30)及健康知識通曉比例73.33%(22/30)(P<0.05)。
2.4 2組患兒術后3 d功能鍛煉時心理反應及合作程度比較觀察組患兒術后3 d功能鍛煉時主動型患兒比例及合作患兒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術后3 d功能鍛煉時心理反應及合作程度比較 (例,%)
小兒骨折患者由于年齡尚幼,心理不穩定,疼痛刺激極易引發患兒躁動不安進而抓撓輸液管、傷口等進一步加重疼痛,影響骨折愈合。臨床上常規止痛藥物,雖療效顯著,但長期使用患兒易出現胃腸道刺激、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影響鎮痛效果。
中醫在止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本次研究中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手術創傷后使經脈溢于外,留于肌膚之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道不通進而引發疼痛[7]。《靈樞·口問》記載:“耳為宗脈之所聚也”,說明耳與人體的五臟六腑、全身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息息相關。本次研究中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經絡辨證為指導,通過刺激耳部相應的穴位以引發對應軀體部位的反應。其中神門穴具有安神止痙、鎮靜止痛的作用;皮質穴可醒腦開竅、益氣活血;患肢在耳部對應穴位通過刺激可疏通患肢經絡,氣血順暢,達到鎮痛的目的[8]。林升萍[9]研究顯示,耳穴埋豆法通過對耳穴進行持續的機械性刺激,刺激神經末梢通過神經傳導刺激大腦皮層鎮痛區域,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兒術后6~72 h VAS評分隨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術后24 h、48 h及72 h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耳穴埋豆法治療骨折術后患兒可有效緩解疼痛,效果顯著,且使用王不留行籽進行刺激,安全無毒副作用,與藥物治療相比安全性更高。同時本次研究中聯合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張體娜等[10]研究顯示,互動健康教育模式通過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的良好互動,利于健康教育的宣傳,使患兒及家屬了解病情及康復的必要性,增加患兒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從而使患兒有效配合護理工作及康復鍛煉,利于骨折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楊艷艷等[11]研究顯示,耳穴埋豆技術在患者進行骨科手術后通過對耳部穴位的刺激,恢復機體臟腑功能,促進患肢部位血流通暢,有助于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遵醫比例、健康知識通曉比例、功能鍛煉時心理反應、合作程度及Mayo評分顯著高于或優于對照組。說明耳穴埋豆聯合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通過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互動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了患兒及家屬對疾病及功能鍛煉的認知度,減輕患兒對功能鍛煉的畏懼,進而提高其遵醫行為及合作度,促進患肢的功能恢復,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耳穴埋豆聯合基于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可顯著減輕骨科術后患兒疼痛,提高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緩解患兒緊張畏懼心理,促進患兒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及功能鍛煉,利于上肢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