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從初創期互聯網接入的“順勢而為”,到發展期產業應用的“兼容并蓄”,從融合期發展與治理并重的“收放自如”,到構建全球網絡空間的“和而不同”,“和合文化”下中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走出一條與“競爭文化”下西方數字化發展不同的道路。
中西數字化發展有以下七大不同:
一是中國“規劃更長遠”,西方“法規更完善”。中國立足頂層設計,在互聯網、數字經濟、信息化發展等領域均作出前瞻性戰略部署,同時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為數字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留出發展空間,促進其健康發展。西方大多以物權為基礎,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總體監管強度、處罰力度更大。
二是中國重“本土適應性”,西方重“標準一體化”。不管是政策措施、技術應用還是產品投放,中國一般先試點探索,獲得經驗后再全面推廣,有時也會根據特點進行本地化調整,形成地方特色。西方專注于標準化建設,努力將自己的標準推廣到全世界,推動一體化發展。
三是中國“信任經濟”成網紅,西方“信用經濟”更成熟。以社交電商、社區團購、社群網紅為代表的信任經濟在中國快速發展,借助口碑效應形成鏈式傳播和持續擴散,在人與人的口口相傳之上實現價值轉化和信任傳遞,成為中國互聯網經濟一大特色。這與西方通過契約關系建立和維護的信用經濟存在不同。
四是中國企業注重“打造生態優勢”,西方企業注重“全球化擴張”。中國互聯網企業以平臺化推動數據聯通、擁抱數字紅利,形成比西方互聯網企業更加豐富多樣的生態體系。西方互聯網企業大多采取多元化戰略,全球化擴張意識強,國際競爭布局早,在戰略擴張的同時受到反壟斷政策措施的制約較多。
五是中國“應用型模式創新”豐富,西方“技術型創新”領先。中國互聯網應用創新承載多元化的國計民生需求,借助龐大的用戶及產業基礎實現價值釋放,同人民生活消費場景捆綁更為緊密,并逐漸從跟隨西方向參與引領轉變。西方特別是美國數字化布局早,核心技術的領先實力和地位為其數字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六是中國重“總體安全”,西方重“個體權益”。中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不斷強化網絡運行和網絡信息安全,完善個人數據安全保護制度,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西方重視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利益,如歐盟制定GDPR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流通監管,美國通過立法和政策調整旨在維護本國企業利益。
七是中國主張命運共同體,部分西方國家推動網絡軍事化。中國扎實推進網絡扶貧行動,讓全民共享互聯網發展紅利;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讓各國共同搭乘數字經濟發展快車。部分西方國家力圖打造先進網絡武器和網絡作戰部隊,引發網絡軍備競賽,給全球網絡安全帶來風險和挑戰。
中西方數字化發展七大不同體現出思維方式的差異,更進一步反映出哲學文化層面的結構性差異。在“和合文化”或“競爭文化”的影響下,中西方在數字經濟發展邏輯等方面體現出不同的哲學價值差異。
在數字經濟發展上,中國重家族文化,西方重契約文化。在數字經濟創造上,中國受農耕文明儒家文化的影響,重本土生態打造,講究協作協調,在數字化創新上表現為“為美好生活而創造”;西方受海洋文明影響,重全球擴張,講究競爭逐利,提倡“為自我實現而創新”。在數字政策取向上,中國“重禮依法”,西方“重法依理”。中國采取包容審慎監管,積極引導互聯網行業自律;西方實行依法從嚴監管。在數字治理理念上,中國重“集體精神”,西方重“個體主義”;中國重“義務本位”,西方重“權利本位”。中國強調落實各方主體責任,共建網絡空間良好秩序;部分西方國家力圖以跨境數據執法權實現“長臂管轄”目的。
從文化視角看數字化發展進程,一方面體現出中西方不同的路徑模式選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數字經濟的多種可能性、開放性和普惠性為全球帶來發展新機遇。這有助于我們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化的養分,謀求共同發展。以哲學思維促數字繁榮,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可形成獨具特色的數字化發展“中國方案”,一是深入研究西方法律監管和標準化案例,完善我國數字化發展政策體系;二是借鑒西方跨國組織建設,引導企業和專家“走出去”,加強海外經營合規管理;三是參考西方個人隱私保護經驗,應對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挑戰;四是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產業發展、技術研發、變革創新等方面的互補合作;五是充分研判互聯網發展關鍵問題和理念異同,深度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變革。
事實證明,后冷戰時代“歷史終結論”已經破產;中國數字化發展不搞閉關鎖國、貿易保護,秉持著“和合文化”的思想內涵,走出了一條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特別近年來中國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強改革開放,延續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并不意味要形成兩個互聯網。作為互聯網大國,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國家數字化發展路徑背后的經濟社會差別,尊重文化多樣性,盡可能“求同存異”,增進各國之間互信與合作。應超越“文明沖突論”,在多元中求共識、在差異中求會通,促進全球數字經濟的“共建共享、共贏共榮”,推動全球網絡空間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作者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