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武進 伍旭



摘 要:新寶駿CN202M車型在整車下線淋雨時,出現了部分車型外后視鏡處漏水滲入內飾板的問題,極大地影響整車的品質以及下線合格率,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具體闡述如何通過有效性改進措施來解決該車型的外后視鏡漏水問題。
關鍵詞:CN202M車型;外后視鏡;漏水;問題改進
1 背景概述
MPV作為我公司重要車型,一直是整車銷量的中堅力量。在當前汽車行業大環境不景氣的市場條件下,CN202M作為新寶駿第一款MPV,在配置,駕駛體驗以及實用性等方面均進行全面升級,該車型不僅肩負著開拓商務車市場與建立新寶駿品牌價值的重任,更是肩負著公司升級轉型的重要使命,對于我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該車型剛投產時,整車下線淋雨時發現有水滲入門內飾板問題,問題的發生率高達33.9%,遠遠高于質量目標要求,且該問題極易引發客戶抱怨,影響產品口碑、有損公司形象,因此改進該漏水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刻不容緩。
2 漏水問題現場確認
根據現場跟進調查,故障車下線淋雨過程中,水從門內飾板處滲出(圖1),部分從揚聲器流出,經拆開門內飾板后再過淋雨,發現水直接從外后視鏡線束孔位置流出(圖2),水流量較大,直接打濕門飾板內部線束,有造成線束短路風險,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3 漏水問題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返修記錄,統計出該車型100臺車的漏水故障表現模式和故障比例。其中,外后視鏡裝配后與鈑金離空(表現模式為:外后視鏡底座飾蓋按壓松動)而出現漏水的95臺,占95﹪;外后視鏡零件裝配不到位(零件翻轉)而出現漏水的2臺,占2﹪;門窗框亮條軟膠翻邊、與外后視鏡匹配離空而出現漏水的2臺,占2﹪,其他不明原因的1臺,占1﹪。
針對漏水故障問題數較多的外后視鏡裝配后與鈑金離空問題,現場手工驗證:
(1)將紅丹涂在外后視鏡密封墊上(圖3),按實車裝配要求將外后視鏡總成零件裝配于車門上,拆裝后發現大部分鈑金并未沾上紅丹(圖4),驗證10套零件,均是一樣的狀態,手工將1.0mm厚泡棉粘貼于密封墊上,涂紅丹均勻粘于對應鈑金上(圖5),然后將手工改制外后視鏡裝配實車過淋雨,共計10臺車,均未發現有漏水問題;
(2)對應外后視鏡線束槽位置,在外后視鏡密封墊上手工開排水槽(圖6、圖7),其他零件未作修改,裝配實車后過淋雨,共計10臺車,均未發現有漏水問題。
通過對100臺車故障表現模式進行分析,以及現場手工驗證后,可確認外后視鏡漏水故障的主要癥結有兩點:一是外后視鏡裝配后密封不足,與鈑金離空,導致進水;二是外后視鏡密封墊上缺少排水孔,積水過多時,水通過線束孔往車內流(圖8)。
4 要因確認
以上只是找到了漏水的問題所在,并未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結合故障模式分析后決定從如下方面入手,找尋問題根本原因所在(圖9):
根據以上內容逐條跟蹤確認:
(1)外后視鏡供應商生產現場以及總裝生產現場確認,員工均按照生產工藝要求裝配,員工操作無問題,可排除;
(2)密封墊為發泡,通過稱重確認,設計重量為17g,抽取20件檢測,發現檢測的樣本零件重量差異大(圖10),可判定為發泡填充不均勻,確認是要因;
(3)鏡座飾蓋,鋁合金鏡座等零件上檢具,上整車檢具,20套零件,尺寸均合格,可排除;
(4)對門鈑金與外后視鏡匹配安裝點、安裝面進行掃白光確認,通過質量部對門鈑金與外后視鏡匹配安裝點、安裝面進行掃白光錄入數據分析,確認鈑金往車內偏差約0.5~0.8mm,20臺車數據均為此狀態,確認是要因;
(5)外后視鏡安裝設計強度,CAE計算外后視鏡零件匹配門鈑金模態達到59.75Hz,遠大于50Hz要求,可排除;
(6)檢查設計數據,發現外后視鏡密封墊與鈑金設計時離空1mm,確認是要因;
通過對以上因素的分析調查可以確認,外后視鏡漏水原因主要為:
(1)密封墊發泡不充分,零件尺寸偏差;
(2)鈑金外后視鏡安裝面尺寸偏差;
(3)密封墊數據設計偏差。
除以上三點確認為要因之外,本次研究暫時沒有發現本文涉及的其他原因對于該車型外后視鏡漏水現象有顯著影響。
5 方案措施
對于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造成漏水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密封墊密封不足的問題,另一類是鈑金尺寸的問題。
為提升質量要求,制定方案將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杜絕水漏入外后視鏡,二是即使有水漏入外后視鏡,也要保證水能及時排出,而不能滲入內飾板,因此針對密封墊的問題,采用的策略為:(1)針對密封墊發泡不均勻問題,要求供應商鎖定工藝要求,并增加檢具,安排質檢人員按質量檢驗要求執行首末檢以及定期巡檢,一旦發現質量不合格問題,立即上報并整改;(2)密封墊整體加厚1.0mm,并在周圈增加1.2mm×1.0mm的雙筋條(筋條間距2.0mm),雙筋條與鈑金過盈量1.0mm;(3)在外后視鏡線束對應密封墊位置,增開20mm×10mm的排水槽,將進入外后視鏡的水排出,避免水滲入內飾板,詳細方案見(圖11):
對于鈑金尺寸不合格問題,由于鈑金有一定尺寸公差要求,精度難以控制到±0.5mm,因此鈑金不作調整,要求質量部控制板金在尺寸公差要求內:±1.0mm,結合以上兩點,由于鈑金尺寸的調整有一定技術難度,綜合考慮到實施方案的有效性、可實施性、穩定性以及經濟性的因素,本次解決外后視鏡漏水問題的最終采取的策略是僅針對外后視鏡密封墊的調整。
5.1 模具修改
主要工作是要更改密封墊模具,具體的改進方法是:密封墊整體加厚1mm,并在周圈增加1.2mm×1.0mm的雙筋條,之后在外后視鏡線束對應泡棉位置,增開20mm×10mm的排水槽;在密封墊模具更改完成之后,現場開始進行試驗,10套零件涂紅丹與車門匹配,鈑金上紅丹涂印明顯,可確認密封面緊貼鈑金,確認密封墊修模后尺寸良好,試驗驗證有效;最后是生產現場驗證,隨機抽取10套修改后零件,裝配于故障車上,淋雨8分鐘(正常過線淋雨時間為1分30秒),均未發現有漏水問題;同時安排供應商臨時生產200套修模后新零件,按整車上線模式進行小批量裝車驗證,質量部實車做標記跟蹤,共計200臺車,過淋雨后并無漏水問題,確認更改措施有效。
5.2 方案的效果跟蹤
零件修模各項措施完成,舊物料斷點后連續8周的時間內,對外后視鏡漏水問題跟蹤統計,均未發現該類漏水問題,跟蹤結果表明,實施的方案有效,漏水問題圓滿解決。
6 效益分析
外后視鏡漏水問題的成功解決對于該車型在市場上的競爭以及本企業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效益。
6.1 無形效益
首先,外后視鏡漏水問題解決提高產品設計質量,為后續設計提供設計經驗,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同時,也避免存在漏水風險的外后視鏡流入市場,避免給客戶造成困擾,維護公司的形象以及口碑;
6.2 經濟效益
每臺故障車專業返修人員需要至少30分鐘,每年該車型銷量按10萬臺計算,根據節約效益換算標準計算中得出人工成本: 25.85元/人/小時,綜合得出:問題解決后可以減少返修人工成本約25萬元;減少返修時報廢的零件(門內飾板、外后視鏡)成本約30萬元;而此次問題解決方案中,一次性投入的修模費用共計1萬元;綜上分析,所獲的經濟效益大約為54萬元。
7 總結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解決外后視鏡漏水問題,減少門內飾板和外后視鏡零件的返修報廢,減少員工的返修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經濟效益,提升了產品質量,維護了“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宗旨;該案例可為后續新車型開發提供經驗。
參考文獻:
[1]扶建輝,陸國棟.基于體素的汽車裝配體漏水縫隙識別與可視化[J].浙江大學學報,2020(02):357-364.
[2]馮博,李國峰,譚純巖.汽車車門漏水問題分析[J].汽車實用技術,2019(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