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嗶哩嗶哩(B站)在五四青年節推出的一部《后浪》短片,在網上已掀起年輕人討論的巨浪。何冰老師鏗鏘有力的朗誦,配上激情澎湃的背景音樂,畫面所展示年輕一代的“美好生活”讓前輩們羨慕。
但相比“前浪”那代人的熱忱與感動,80后、90后乃至00后之中的聲音要復雜得多。這條短片的導演,還有何冰老師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并不都如影片中那樣,有能力有機會去嘗試光鮮亮麗的生活。那曾經被老一輩稱為“垮掉的一代”的90后們,他們已然走在奔三的道路上,默默無聞地為家庭,為一日三餐而工作,而奮斗,而努力。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年輕人,才是我們的后浪。
這一代的年輕人,習慣于將光鮮一面放在朋友圈,把日常的勞累與苦澀并著一杯酒咽下。“喪文化”的流行,不代表這一代年輕人對生活持悲觀態度,恰恰相反的是,對生活苦澀一面的調侃與自嘲,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對困境的無畏,對生活的積極姿態。從業的幾年,我與身邊的朋友也常常自嘲,別看我們朋友圈里天天出入星級酒店,西餐與美酒相伴,但背地里為了幾百塊的銷售提成給客戶爸爸鞍前馬后,為了一篇快到Deadline的稿子熬得發際線急劇上移,而這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現狀。
但我們的生活依然讓父母輩們羨慕和驕傲,從事葡萄酒行業的年輕一代,有著自己的情懷,有著自己愿意為之堅持的夢想。他/她們當中,有從繁華的大都市中脫下西裝走向田野,用纖弱的雙手開墾出一片天地的釀酒人;有放棄朝九晚五的安定工作,東拼西湊要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小酒館的創業者。他們當中并不都是有著優渥生活條件的“二代們”,但他們的共同點是眼里都閃爍著理想主義者的光芒。
最后,我想以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中寫下的一句話,作為卷首語的結尾,以及這期雜志的開端: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