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正
比利時,除了偶爾在巧克力廣告,還有一些歐洲新聞里面看到這個名字外,確實對它知之不多。所以在踏上這片土地之前,我從未想過,這竟然會是一場對童年的尋覓之旅。
Belgium, occasionally seeing this name in chocolate advertisements and some European news, I dont know much about it. Before I step on this land, I never thought that this would be a journey of searching for my childhood.
“走吧,去比利時。”
“去干嘛?吃薯條喝啤酒嗎?”
“去看看丁丁歷險記開始的地方呀!”
跟朋友這段對話發生的時間,是我正準備賣掉車子,為離開法國做準備。聽到朋友的這個提議,我沉默了。說實話,除了那些法國人和比利時人之間各種互相嘲笑的段子,還有關于“薯條(French Fries)其實起源于比利時”這樣的無用知識外,我對比利時的概念很模糊。
不過朋友提到的《丁丁歷險記》戳中了我的軟肋,這部漫畫陪伴了很多80后的成長。所以我終究還是忍不住答應了—盡管我知道未來的幾天行程里,我將擔任起免費接送的司機一職。但為了童年的回憶,豁出去了!
布魯塞爾,尋找未泯的童心
從居住的香檳區首府蘭斯,到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只有230多公里的距離,比很多國內省內游的距離都要短。比利時境內的高速不收費,而且路況十分不錯,所以自駕游十分方便。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很多人都知道它扮演著“歐洲首都”的角色,這座城市是歐盟多個主要機構的所在地,可謂是歐盟的權力中心所在。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座城市還誕生了很多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漫畫角色,像《丁丁歷險記》里正直勇敢的丁丁,像《藍精靈》里那些可愛而聰明的小精靈。
聽著耳機里“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的旋律,在朋友的慫恿下走進了穆弗卡通雕塑博物館(Moof Museum)。與其說這是一家博物館,但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游樂園。不同于其他博物館以繪畫、平面展覽品展示作品,這里的展品都是各種小小的、萌萌的卡通手辦。巴掌大小的藍精靈們守護著七彩的蘑菇小屋,而格格巫和阿滋貓在一旁虎視眈眈;穿著偵探服的丁丁愁眉緊鎖地思考著破案線索,而可愛的小狗米盧正趴在一旁偷懶……只見朋友感動得一臉熱淚盈眶的樣子,也是,這里展示的不僅僅是各種卡通形象,這可是80后、90后們的共同回憶呀。我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些無憂的夏日午后,沉浸在一個個熟悉的卡通角色帶來的歡樂之中。作為一名奔三的漢子,我從未想過自己還能為這些童年熟悉的身影而感動。觸動我的不是這些精美制作的卡通雕塑,而是那些曾經偶爾進入過我童年的歡樂。
從雕塑博物館出來,拐過幾條街道,步行7分鐘就能來到布魯塞爾最為有名的打卡圣地—小于連雕像(Manneken Pis,又名:尿尿小童)。和朋友站在對面馬路“眺望”這座雕像(不要問我為啥不走過去看,這雕像常年都圍著里三層外三層的游客,根本走不進去),發現跟想象中是有落差的。這是特別小的一個雕像,官方數據是只有半米多點的高度,不過挺有特色的是人們常常會給小于連換上新衣服。像是在中國春節期間,小于連就穿上了新的唐裝。等到圣誕來臨時,人們則把小于連裝扮成白胡子的圣誕老人。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送給小于連的衣服多達800多套,而這些衣服都被收藏在離小于連不遠處國王之家(Maison Du Roi)的博物館里。
布魯塞爾好吃的東西,都藏在了街邊
小于連雕像其實并沒有太多值得看的地方,遠不如旁邊的各種巧克力店、華夫餅店、甜品店對我們的吸引力大。比利時雖然沒有形成像法餐、意大利餐這樣的全球有名的菜系,但它的甜食可謂是一絕。
小于連雕像旁邊的Etuve街上可以找到不少國內很火的比利時巧克力品牌店,像是歌帝梵(Godiva),還有Leonidas等等。Godiva自然不用多說,宣稱是比利時王室御用品牌,價格也十分不親民。而另一家Leonidas則是主打“新鮮制作”的巧克力,國內的門店不多但是都與全球其他的門店統一標準:每14天就要向布魯塞爾的總部下單進口一批巧克力,因為Leonidas的巧克力只在比利時制作,而最長的保質期只有60天,價格自然也勸退了不少游客—這里面自然也包含堅持窮游的我倆,不過兩家店中間的華夫餅店確實很好吃,哈哈哈哈……
不得不提的是,在布魯塞爾,我們居然發現了街邊有不少薯條店—雖然居住在法國時常常聽說比利時人超愛吃薯條的各種段子,但是這專門賣薯條的食檔也太夸張了吧。看到路人排著隊購買,然后捧在手上邊走邊吃。好奇心驅使下也買了一份,分量非常足,還好是我們兩個人一起行動,不然真心吃不完。吃起來也跟平常吃漢堡炸雞會配的薯條非常不一樣,咬下去是十分焦脆的外殼,而里面是近乎流質的粉糯口感。據說比利時的薯條需要用到一種特殊品種的土豆,才能做出這樣的口感。看來薯條的英文French Fries,新時代下真的要改為Belgium Fries更為合適了。
吃著好吃的薯條,下意識想要喝點啤酒—來到比利時,不喝啤酒還能喝啥呢?不過還是暫時按捺下喝酒的沖動,驅車趕往下一個城市,因為那里有著關于比利時啤酒我們想要的一切。
布魯日:啤酒之城的浪漫
離開布魯塞爾,我們直奔100公里外,位于海濱的中世紀古城:布魯日(Brugge)。
布魯日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我很少在寫游記時這樣去形容一座城市,但布魯日確實有著很不一樣的氣質。有人形容布魯日是歐洲北部的另一座威尼斯,在布魯日的中心有著縱橫交錯的水道,游船在水面上劃出波光粼粼,映照在一座座小小的拱橋上,甚至讓我有種錯覺像是身處江南的園林里。布魯日保留了很多從中世紀一直留存下來的普通民房、教堂、廣場等,時代的變遷似乎避開了布魯日這座城市,走過石子鋪成的小路,路口甚至會忽然有馬車滴答滴答地經過。
這是一座會讓歐洲歷史愛好者著迷的城市。但作為游客的我們,來到布魯日不是為了領略這份特殊的中世紀風情,而是因為這里有著比利時最古老的啤酒廠之一—De Halve Maan。2016年,De Halve Maan做了一件很有比利時人風格的事:他們向公眾集資,修建一條連通城內外啤酒廠和裝瓶廠的地下啤酒輸送管道。這也是全球唯一的專門用于運輸啤酒的城市地下管道。其中修建這條管道出資較多的市民,還得到了終身免費飲用De Halve Maan啤酒的資格—然而在擁有如此多啤酒品種的比利時,一輩子只喝一個品牌的啤酒估計也十分痛苦吧。
布魯日的啤酒博物館是我們此行的首要目的地,參觀的內容蠻有趣的。從各種品種的大麥小麥如何選擇,到不同啤酒花的風味有什么不同,再到常見的啤酒香料都有哪些,參觀結束后還能在專門的品酒室里嘗嘗各種口味的啤酒。其實之前一直不太喜歡香料味特別重的比利時啤酒,特別是喝慣拉格(Lager)啤酒清爽干凈風格,對于添加水果及香料的比利時啤酒就難以接受了。不過,這也是旅行的意義吧:給自己一個理由去嘗試不一樣的東西,走出自己感官的舒適區。也許以后的日子里,忽然某一天這份回憶就會忽然讓你愛上它呢?
行程中留給布魯日的時間并不多,雖然城市很美,但還是不得不說聲再見。臨走之前,拉著朋友一起走走愛之湖公園(Minnewater Park)。傳說如果和伴侶一同在湖橋上走過,便將擁有永恒的愛情。即使這等奇跡不會發生,這也是對布魯日這座城市留下的最圓滿回憶。
在路上
離開布魯日已接近傍晚,開車走上高速后發現車子并不多。隨著夜幕籠罩天空,朋友在副駕上悄然入睡。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樣寧靜的開車感覺,風噪聲蓋住了日常煩躁的思緒,帶著對目的地未知的期待感奔赴前方。
在根特(Gent)下高速,到旅館時已是深夜。洗漱完困得立馬就入睡了,第二天起來發現窗外陰沉沉的。抱怨著難得出來玩一趟就正好碰上下雨,但還是和朋友一起出了門。其實我們倆除了在布魯塞爾和布魯日兩地有規劃想要玩的地方外,其他的城市的游玩都很隨意。從酒店出發撐著傘步行到附近的伯爵城堡(Gravensteen)參觀,原因無他,就只是覺得這座城堡陰郁的氛圍很適合這樣的下雨天氣。
不過是我們太天真了……這座城堡建于1180年,是弗蘭德斯伯爵的住所之一。后經歷了多次改建,從造幣廠 ,到拷問室、學校、法院政府中心、宿舍、住家、監獄等。城堡里面展出的內容十分多樣,但大多數都讓人覺得十分陰森恐怖。展示區域包括了以往作為刑訊室的地牢,里面展示了很多古代刑訊逼供的刑具、斷頭臺等,而樓上的展區則是各種古代的兵器、鎧甲等。整體參觀氛圍挺壓抑的,雖然門票不算便宜,但還是早早就跟朋友跑了出來,想要吃點好吃的安慰下自己受驚嚇的心靈。
根特有一家十分有名的餐廳:Amadeus,主打炭烤豬肋排套餐。先不說好不好吃,光是它的豬肋排套餐可以無限續吃就十分值得一去。只是因為生意太火爆,臨時去的話肯定是訂不到位置了,所以得提早一天在他們家的官網上預約。雖說麻煩了一些,但是真的值。一份套餐才不過18歐元左右(約140元人民幣),先端上來一份烤得外焦里嫩的整塊豬肋排。特別享受那割下一塊肋骨,啃干凈上面的肉,然后隨手把骨頭當啷一聲扔到旁邊鐵桶的過程。還沒等到吃完,就有服務生端著一份新的肋排過來問是否還需要續吃。作為肉食愛好者的我,也只能硬撐著吃完兩盤就實在不行了。真體現了“扶墻進扶墻出”的吃自助餐精神。這也是我們第一次面對著美味而選擇了逃避。
夜幕下的根特有著別樣的肅穆感。那種中世紀的厚重歷史感給人一種虛幻的穿越感,童年記憶中那些勇者屠惡龍,騎士在薔薇叢中向貴族少女傾訴愛意的童話故事一一涌上心頭。短短的幾天比利時之行,不足以探尋全部童年時的回憶。但再不舍也該是時候說再見,就如我們終將長大告別童年,與那個夏日里吃著冰棍看著動畫片的少年漸行漸遠,只是偶然間與童年的再次相遇,便足以讓我回味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