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老字號協會
老字號是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和繼承,擁有世代傳承的獨特產品、精湛技藝和服務理念,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巨大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獨特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指示:“讓民族品牌大放光彩,做好保護和促進老字號發展工作,營造良好的有利環境。”2006年,商務部啟動“振興老字號工程”。2008年,浙江省開展挖掘保護老字號工作。2017年,商務部等16部門印發《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浙江省商務廳等23部門印發《關于促進老字號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近年來,寧波市級相關部門和一些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寧波老字號保護工作,通過活動推介、設立基金、成立協會、支持申遺等,不斷提升老字號品牌影響力,提高公眾認知度。
寧波老字號現狀
寧波具有無“寧”不成市的美稱,在歷史上涌現了大量老字號。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初,寧波有數百家各具特色的老字號店鋪。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現代商業業態的不斷進駐,大量老字號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截至目前,寧波有7家老字號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有42家老字號(含“中華老字號”)被認定為“浙江老字號”。總體情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占比明顯偏低。在商務部分兩批認定的1133家“中華老字號”中,浙江省共91家,其中寧波7家,占浙江省“中華老字號”的7.7%,杭州39家,占42.9%。在浙江省商務廳分六批認定的494家“浙江老字號”中,寧波42家,占8.5%,杭州超過160家。二是主體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寧波42家老字號中,創立于1949年以前的有34家,占81%。從行業分布看,食品加工業占45.2%,服務業占23.8%,其余為醫藥行業5家、餐飲業3家、制造業3家、日用品1家、文化藝術業1家,而且90%為私有企業,絕大多數規模不大。三是發展態勢呈現“橄欖型”。第一層為順應市場、正在發展壯大的寧波老字號,數量較少;第二層為苦苦堅守、尋求突破的老字號,這一層級的企業約占80%以上;第三層為已經或正在消失的寧波老字號,如已經消失的“一言堂”“老慎記”等。
寧波老字號保護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老字號承載著一段段回憶、一縷縷鄉愁,但當消費市場加速變革的時代來臨,不少老字號在自身發展、傳承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老字號企業的商業認同度相對較低。老字號多為傳統產業,社會及相關資本對老字號企業的商業認同度較低,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相關商圈的功能提升,絕大部分老字號無力在中心商圈運營,影響力逐漸消退。相關地區和部門盡管采取了專項資金扶持老字號等舉措,但多用于各項展會補助,能享受資金支持的老字號企業少之又少。另外,目前老字號在資本市場對接乏力,除了個別為了情懷、不追求投資回報的投資主體,資本市場對老字號缺乏投資熱情。
老字號的創新發展能力亟須提升。大部分老字號都是家族企業,在創新發展上受三個方面制約:一是受人才制約明顯,大多數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輕的傳承者無意繼承現象普遍存在,且多數老字號的核心工藝人員創新能力受限,急需培養年輕的工藝技術人才;二是受觀念制約,多數寧波老字號觀念守舊,固守祖法,工藝固化,不善于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習慣拓展新零售等業務,市場生存空間越來越窄;三是受資金制約,對產品創新無力投入,大多沒有研發團隊,沒有開發新品的動力。
對老字號集聚培養不夠。通過產業集聚、優化平臺,有利于打造老字號區域品牌,擴大其影響力,但寧波市老字號集聚效應相對不足。例如,鼓樓步行街600多間商鋪產權各自獨立,最終僅有“趙大有”等9家本地老字號入駐。優惠期過后,每年30萬元的房租使“老三進”等8家老字號不堪重負紛紛退出。目前,南塘老街也存在類似情況。奉化溪口的民國小鎮正在建設中,受地理位置制約,集聚前景不明。
對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好產品和好品牌同樣重要,發展比較好的老字號很多都將老字號品牌升級為知識產權。寧波老字號至今沒有中國馳名商品,即使作為寧波外宣招牌的“寧波湯圓”等區域性品牌的商標保護工作也尚未完成。“寧波湯圓”遠銷歐美、東南亞,但據不完全抽樣,寧波企業生產的“寧波湯圓”只占了“寧波湯圓”市場的四分之一。目前“寧波湯圓行業協會”的圖形集體商標已獲批,但真正具有保護意義的“寧波湯圓”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從2010年起申請,至今還未獲批成功。部分企業存在知識產權糾紛,例如“缸鴨狗”的“中華老字號”商標使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對老字號傳承保護有待加強。一方面,老字號由于其特殊屬性,無法帶來即時的經濟效益,老字號的傳承保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除了市商務局的展會活動推介、有限的電視宣傳以及市文廣旅游局的申遺支持,老字號所獲得的支持非常有限。同時,在舊城改造中,很多老字號的原址被拆,代表歷史原貌的原址所剩不多,對老字號原址保護亟須提上議事日程。另一方面,從個體而言,多數老字號本身受規模、資金、理念等影響,品牌經營意識不強,自身品牌推廣力度不夠。從群體而言,太多立足本地發展思維,對寧波老字號的統籌推廣有限。
加強寧波老字號保護及發展的對策建議
老字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在時代日新月異、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今天,對老字號這塊金字招牌該如何擦得更亮,使其迸發出新的光芒?
出臺地方性法規加強制度保障。借鑒廈門、杭州等地經驗,推動市人大立法,制定出臺《寧波老字號保護發展辦法》,并進一步細化為實施意見,使老字號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同時,開展區域性老字號認定工作,成立寧波老字號認定專家委員會,對由于年限不夠、商標所有權未落實等申報“中華老字號”“浙江老字號”遭遇瓶頸,但具有較好市場潛力和影響力的老字號開展區域性認定,加強本地老字號培育、保護、扶持,形成“中華老字號”“浙江老字號”“寧波老字號”多層次共同發展的格局。
優化老字號發展的市場環境。規劃建設寧波老字號特色商業街區,對現有的南塘老街、鼓樓等街區的業態進行進一步調整優化,對老字號企業給予租金等相應優惠,鼓勵老字號長期進駐,實現集聚,形成市場效應,推動抱團發展。加強對老字號生產用地的政策扶持,鼓勵擁有老字號原址的產權所有人,按照公平合理原則,將老字號原址產權轉讓或出租給老字號企業。支持老字號對接資本市場,鼓勵政府相關創業投資基金以及相關社會資本設立老字號投資基金,推動老字號招商引資、并購重組;探索建立老字號“孵化”機制,幫助發展受阻或瀕臨破產的老字號企業引進資金和技術,適應市場提高管理能力;支持老字號中的龍頭企業通過上市、掛牌、資本證券化等途徑做大做強。
推動提升老字號品牌價值。通過集體商標注冊推動老字號區域品牌發展,加強“寧波湯團”和“寧波紅幫裁縫”等集體商標的注冊與保護工作,并作為城市名片予以打造。加強老字號個體知識產權保護,引導老字號進行境內外的商標、域名注冊和專利申請工作,以及互聯網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老字號獨有的產品配方、工藝等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理順老字號品牌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關系,鼓勵以作價入股等方式實現品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統一。通過文創賦能、旅游賦能等,引導開發老字號紀念品、禮品和伴手禮,探索開辟“老字號一日游”旅游線等,不斷增加老字號文化附加值,培育新的消費群體。
支持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引導老字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設立首席高級技師等專業技術職位,聘用相應高技能人才;加強老字號技藝傳承人培養,制定老字號傳統技藝傳承人保護政策,鼓勵老字號技藝傳承人、核心技藝骨干收徒傳藝,探索老字號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行業協會等合作共建“工匠傳承基地”,培養后繼人才;支持老字號企業在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加快技術改造,以市場需求和優質產品為導向,創新老字號的文化表現力;引導老字號應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電子商務,實施“老字號+互聯網”工程,鼓勵老字號企業實施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發展在線預訂、網訂店取等服務,創新消費業態。
加強老字號的傳承保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深入開展老字號文化資源調查工作,運用文字、錄音、數字化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對老字號傳承人、傳統工藝、歷史故事、實物、口述檔案等進行記錄、收集、整理,制作出版有關老字號的專著、音像資料等,對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瀕危老字號企業開展搶救挖掘;建立健全老字號信息化管理檔案,編制老字號傳統工藝目錄,實現老字號文件在線歸檔、保存、共享和利用;建立寧波市老字號博物館,做好老字號歷史記憶的保護和傳承。加強對老字號原址的保護,組織專家委員會評審,對現存老字號原址進行鑒定,將鑒定后確屬老字號原址的建筑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