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余
曾德國,85后。年紀輕輕,本事不小,榮譽不少:“德國”博士、創新人才、院士后備、文明職工……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八五一一所研究員,被評為第十七屆“江蘇省十佳文明職工”的曾德國,碩果累累。
航天“黑科技”助力防“疫”
2012年曾德國從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后,來到八五一一所從事航天科研工作。他先后擔任副主管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研究室副主任,現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電磁信息數據中心主任、研究室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專業組委員,江蘇省通信學會衛星通信與導航委員會委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曾德國帶領團隊奮力攻關,將疫情防控移動信號歸屬判定系統應用于防疫一線,助力南京公安交管等部門開展疫情防控。他們用移動信號歸屬判定系統通過檢測判定手機移動信號歸屬地,可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員進行布控,能實時檢測到來自重點關注地區的手機信號并進行預警。布置在高速收費站,助力交管部門開展疫情科學防控,通過人員手機號的歸屬地,在百米以內可識別出來自湖北省、浙江省溫州市等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員出入情況,有效彌補了交管部門通過車牌號篩查來往重點地區人員的盲點,提高了交管部門通過車牌號篩查來往重點地區人員的盲點,提高了篩查效率。為精準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外,曾德國還帶領團隊針對高速公路頻發的車輛電子干擾作弊逃費問題,開發了通過ETC干擾監測系統確定干擾源并記錄逃費車輛的身份信息,鎖定逃費車輛以便后續追償和處罰的監測系統。
“腦洞大開”挖掘數據
在航天技術攻關過程中,曾德國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推動了多個重點型號項目研制。作為數據中心主任,曾德國構建了1+2+3+8+N的發展體系。從電磁信息智能化處理的全流程考慮,踐行了數據中心在整個集團公司電磁信息數據建設方面牽頭和抓總的重任。
他帶領團隊構建了電磁大數據的軟硬件平臺,先后參與國家多個大數據、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為國防事業建設增加了電磁智能內核,極大提升了設備性能。他提出的多類技術改進方法在型號項目中得到應用,提升了設備的多項指標,極大提升了設備效能,確保了項目的順利研制。相關的產品在多個地方部署,并參加了多次演習,得到了用戶單位多次表揚。他帶領團隊先后參與國家多個大數據、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為國防事業建設增加了電磁智能內核,極大提升了設備性能,使原來不可能變為了可能。使八五一一所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同時處理多種大數據的單位。
扎根科研逐夢航天
曾德國從航天科研一線工作做起。工作中敢于挑重擔,不推卸責任,不挑肥揀瘦。在技術傳承中,他除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之外,還經常組織骨干員工對新員工進行集體指導,提升新員工的工程及理論水平。作為省級青年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曾德國在航天微系統領域,構建了微對抗體系,產品在星載、機載、車載等多個平臺得以實現。針對某衛星接收系統,他帶領團隊通過利用微系統技術,使成本降低了50%,體積減少了80%,器件個數減少了90%。在射頻、數字芯片方面,通過技術創新,針對低溫陶瓷共燒微組裝產品,團隊把一個碩大的接收機做到了拇指大小,為產品競標奠定了極大的優勢地位。他帶領團隊把多個數字芯片集成到了一起,體積減少了50%以上。
由于各方面的優異表現,曾德國榮獲“江蘇省十佳文明職工”、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青年崗位能手”、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入選中國科協首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青年院士后備人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青年創新型拔尖后備人才”等榮譽。他領銜的團隊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他牽頭組建的天信青創室先后入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批青年創新工作室、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批青年示范創新工作室,獲江蘇省首批青年創新工作室。個人獲授權專利1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專著1部。
在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盛大閱兵中,就有他參與研制和熟悉的國之重器從天安門前經過……
(作者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八五一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