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 郝路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發展和破壞力超出了所有人想象,國際油價數次探底,尤其4月份石油期貨歷史上首次出現WTI美油(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負值結算價,盡管最近已經開始改善,但現貨層面上石油供需關系的極度扭曲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全球原油需求的30%被抽離,需求水平降至25年來最低水平,這意味著全球過去25年在原油供給側的產能和投資突然沒有需求支撐,石油行業面臨的沖擊尤其巨大,對我國防供給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影響
(一)石油危機影響國防安全“有例可循”。
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石油供需嚴重失衡,油價暴漲暴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二戰后西方國家的首次經濟衰退,石油作為政治武器出現;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石油價格驟升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石油戰略儲備重要性在西方得到空前重視;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1991年),長期的低油價成為前蘇聯石油收入下降、政府入不敷出,進而國家解體的誘因之一。從能源和化工行業的視角來看,受疫情影響石油產業鏈受損嚴重,需提防其傳導機制波及我國防安全。
(二)促進國防能源革新。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導致需求側急劇衰減,疊加沙特價格戰的供給側巨變,進而引發了油氣全產業鏈危機。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并且以長期協議合同為主,除個別地方因運輸問題出現局部供應緊張外,短期將總體呈現供大于求局面,世界經濟衰退。回顧過去發生過的石油危機,引發了世界能源市場長遠的結構性變化,迫使主要進口國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開發節能技術。隨著現代戰爭對能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能源已經成為軍隊動力的源泉、戰爭機器的血液、戰爭的勝利之本,更加需要其他類型能源替代石油進行安全有效補給。
(三)為我國防原油進口提供了重要機遇。
在國際石油市場,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3月11日宣布,沙特將把原油極限產能從當前的1200萬桶/天提升至1300萬桶/天,導致國際原油市場中長期顯著供大于求。國際油價暴跌,也為我國原油進口提供了重要機遇。疫情遠未結束,市場仍持謹慎態度,新一輪石油危機正在發生。這次危機的影響將是長遠的,世界將進入一輪新的低油價時期。鑒于本次石油危機是石油嚴重供應失衡和地緣政治相互交織的結果,即使全球疫情得到很好控制,石油產業得以恢復,國際油價仍將長期保持在低位。軍隊是一個特殊的能源消費群體,國家能源供應是唯一的能源籌集渠道,國際油價暴跌也為增加國防能源供應提供窗口期。
二、對策建議
(一)建設戰略油料儲備體系。
從世界趨勢看,能源戰略儲備是應對油料供應中斷、規避價格風險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個國家應對政治和軍事危機的最重要工具,視為減輕能源安全脆弱性的關鍵武器。著眼國防安全需要,加快推進戰略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多元儲備系統,積極推進各類能源的聯保聯供,建立國家、區域及企業等多層級的應急能源儲備機制,應對疫情能源市場波動,發揮儲備對能源市場的調節平抑作用,保障特殊時期國防能源安全持續供給。開展有針對性的能源外交,在海外重要能源產地建立功能齊備、設施配套的保障基地和油料給養補給點,靈活采用商業合作、企業代理、臨時協議和長期租借等模式實施保障,滿足遠海國防需求,做到銜接配套、布局合理、突出重點,調整戰略能源儲備結構。
(二)深挖國際石油訂購潛力。
一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國對資源控制權的壟斷,積極從國外購買“貿易油”,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風險盡可能地釋放在國際市場中,在國際上的訂購價格和規模爭取取得較大的發言權和主動權。另一方面,國防油料訂購要充分依托國家現有法規和優惠政策,統籌規劃油料訂貨辦法、范圍和額度,加大經濟手段調控力度。借鑒國際上一些國家為提高國防購置費的使用效益,普遍對國防物資訂購給予減稅和免稅的做法,通過減免稅額調節,使國防購置費成為凈值,增強購買力。
(三)加快發展新能源在國防上應用。
后疫情時代的石油危機和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應清醒認識到過度依賴傳統化石油能源將對國家能源安全造成的威脅。將國防能源需求納入國家能源戰略,推進新能源技術在國防領域的利用,開展國家級能源示范工程建設,制定國家、軍隊和民用協調互補的能源技術標準體系。著眼解決新型武器裝備、新質作戰力量能源保障瓶頸問題,軍地聯合開展新型高效燃料、新能源綜合利用、能源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攻關。
(四)拓展國防能源多元化供給模式。
在確保傳統能源通道安全的同時,還應當學會兩條腿走路,向科技要戰斗力,在國防新能源的開發運用上力爭突破,減少外部能源依賴,走國防新能源多元化發展道路,做到有備無患。制定長遠戰略和相關政策,大力研發、測試和評估替代能源,以確保國防能源供給的長期安全。不斷探索新能源在國防領域的應用,增加國防能源供給種類,確立新的國防能源供給模式,努力把國防能源結構從單一的石油類向多元化擴展。要關注發展動態和前瞻作戰需求,加快構建現代軍事能源體系,探索走開具有能源行業特色的軍民一體化發展路子。
(作者單位:潘倩,軍委后勤保障部軍需能源技術服務中心;郝路,軍委后勤保障部財務結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