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社
摘要:時代呼喚憂患意識,中國傳統憂患意識只有實現現代轉換,才能煥發生機活力,弘揚其現代價值。傳統憂患意識要適應新時代,應注重憂患意識主體從精英向大眾階層的轉換,實現憂患意識與樂觀主義的有機統一,促進憂患意識潛在價值的現實轉化,破除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的精神障礙。
關鍵詞:傳統;憂患意識;現代轉換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本原與根基。在傳統憂患意識的激發下,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使得中國文化得以戰勝一個又一個重大社會危機,不間斷地延續下來。作為一個歷史范疇,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曾經在中國歷史演變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時代呼喚憂患意識。進入新時代,憂患意識仍然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思想資源。不過,傳統憂患意識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彰顯其現代價值,就必須與時俱進,在時代發展潮流中實現創造性的現代轉換。
一、實現憂患意識主體從精英向大眾階層的轉換
從傳統憂患意識的發端看,傳統憂患意識的主體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洞察能力較強的知識分子,這是因為,憂患意識的出現離不開主體自我意識的二元分裂(即肯定性思維和否定性思維),這種理性思維的二元化是產生對客體本質認識的前提和條件,這種自我分裂的力量不可能來自外部世界的機械力,而來自主體自身較高的智力。因此,只有博學多才、思維敏銳的知識分子才能具備深沉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歷史大轉折的時代,這一特點尤為突出。但是,作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憂患意識不應只是知識階層的專有物,而應該普存于中華民族的每一成員的心理之中。只有這樣,憂患意識才能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并由此得以確認、強化和實現。在當代,憂患意識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同,出現了開放的趨勢。這是和知識分子的尊嚴和價值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必須清醒地看的到,知識分子政策并未完全落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尚待進一步發展,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因素還遠未消除,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憂患意識處在尚未完全開放的狀態。在現實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仍然大量存在著缺乏憂患意識的現象,這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民族復興大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大力倡導和增強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而增強全社會的憂患意識,除了黨和政府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民主氛圍以外,促進憂患意識主體的大眾化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二、實現憂患意識與樂觀主義的有機統一
憂患意識一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和優良傳統,它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自覺體現。這種理性有時也表現為憂患與樂觀的融通,盡管有“君子有終身之憂”“進亦憂,退亦憂”的情感糾纏,然而儒家學派早就為士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設計了進退兩條出路,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正是知識分子出世入世精神兼顧的人格寫照。然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統治,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長期得不到理想的實現和社會的確認。盡管有極少數知識分子用憂患意識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但他們幾乎都有著同樣痛苦的境遇和悲慘的命運,如商鞅、韓非之死,柳宗元、王安石遭貶等。因此,實際上,憂患的精神和個體命運的跌宕使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很難做到進退裕如,窮達如一。其結果不是走向消極頹廢、歸隱田園,就是陷入絕望而不可自拔。
當前,要使得憂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必須將憂患與樂觀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地說,就是要把憂患意識與革命樂觀主義相統一。應該看到,憂患意識內含著一種強烈的壓力。壓力無論對個體還是整體來講,都是一柄雙刃劍。過度的壓力會使人心力交瘁,使國家不堪重負。但同時,壓力又標志著清醒、警覺、奮爭和進取,有利于我們保持清醒頭腦,對生活作出積極的反映。
因此,適當的壓力無論對個人、組織還是黨和國家來說,都應是必需和必要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身處憂患而又充滿自信。今天我們所提倡和張揚的憂患意識是把個人命運與黨、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深切憂思。這種憂思,是與堅定的理想信念相統一的,是與革命樂觀主義和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相一致的。
在當前的形勢下,只有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既看到成績的一面,也看到困難的一面;既看到促進發展的有利條件,也看到面臨的嚴峻挑戰;既看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鼓舞人心,也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只有既把“成績講夠,困難講透”,實實在在地面對困難和風險,團結一心、同心同德地克服困難戰勝危機,同時又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必勝的信心,才能不斷將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創造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太平盛世都不能同日而語的當代盛世。
總之,增強憂患意識要求我們辯證地看待優長和缺點、問題與出路、困難與希望,做到樹立憂患意識而又不盲目樂觀;發揚革命樂觀主義而不絕望頹廢。這才是當代社會賦予憂患意識的特點和要求。
三、實現憂患意識潛在價值的現實轉化
強烈的憂患意識必須而且應當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繼而轉化為巨大的現實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憂患意識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已經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賦予民族復興以強大生機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加快發展,迅速提升綜合國力。有了強盛的綜合國力,人民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中華民族才能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綜合國力是一個多維度的指標體系,完整的綜合國力應當包括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屬于物質的力量,其中經濟實力是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民族凝聚力屬于精神的力量,具有能動性。在相同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條件下,民族和睦、人民團結、社會穩定,這個民族就顯現出比物力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如果民族紛爭、社會動蕩、人民精神頹廢,即使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再強大,也只會是一盤散沙,因此,在堅定不移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同時,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國防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憂患意識的價值實現離不開社會實踐環節。對于個人而言,就是要把對祖國的深切憂患之情付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行動。因為“憂患意識對一個具體的主體而言,從它開始出現,就有著內在的社會功能,任何一個憂患意識者的憂患,決不是由自我走向自我的憂患,而是由自我走向社會的憂患。”
總之,只有從憂患中走出來,通過對實踐的介入,最終使自己得以升華和實現,這才是憂患意識自我追求的目的。
四、破除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的精神障礙
中國文化史上既有憂患意識的人文精神,也存在著祝福意識的文化因素。一般說來,祝福意識這種思維方式客觀上對文明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如在社會轉型期,合理的祝福意識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強,有助于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轉型環境等。但是,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則往往使得祝福意識的社會功能走向了反面,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主要表現為對舊體制的固守,對傳統不加分析的推崇,缺乏批判的眼光,報喜不報憂,等等。因而它會導致驕傲自滿、停滯不前、僵化教條、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等;而憂患意識則往往與謙虛謹慎、自我診斷、辯證否定、理性批判、發展創新相聯系。可見,憂患意識與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是相對立的。在我國歷史上,憂患意識總是難以得到大力扶持,而祝福意識卻有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因此,要實現傳統憂患意識的現代轉換,就必須破除極度膨脹的祝福意識的精神障礙。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憂患意識才能真正成為當代社會的共識,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作者簡介:陸軍裝甲兵學院蚌埠校區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