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王江科 葛愛兵
摘要:從后勤保障方式概念內涵和外延入手,通過厘清與相近概念的區別,深入認識其本質和現實指導意義,能夠為建設現代后勤,實現軍隊后勤向信息化轉型提供重要啟示。
關鍵詞:后勤保障方式;概念;后勤轉型
后勤保障方式不僅是傳統思維中某一次作戰的保障方法、保障形式或保障法,更關系到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整體轉變,是建設現代后勤、實現后勤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課題,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厘清后勤保障方式的概念,深化對其內涵外延的認識,在研究起點上形成共識,對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界定內涵與外延
(一)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個綜合概念
通常提到的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個綜合而籠統的概念,是對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的通稱。后勤保障方式作為我軍軍事理論的特有概念,1997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正式將其列入詞條,從此成為規范的軍事用語,詞條解釋為:“后勤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如按建制保障、按區域保障,以及交替保障、伴隨保障等。”2011年版《軍語》保留了這種定義,只是去掉了“基本”二字,并將其翻譯為“logistics support mode”。《中國軍事后勤百科全書》對后勤保障方式的解釋是:“后勤保障方式(logistics support mode),是組織實施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是完成后勤保障任務的重要手段。”《現代軍事后勤科學總論》定義為:“所謂后勤保障方式,通常指后勤保障方法和形式的通稱。”《軍事后勤學》定義為:“后勤為保障對象提供物質條件與進行服務活動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進一步檢索文獻資料發現,絕大多數后勤著作與以上權威的后勤專業書籍高度一致,將后勤保障方式定義為“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不難看出,這一定義源于對“方式”一詞的闡釋,《現代漢語詞典》將“方式”解釋為:“說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后勤保障方式就可以自然地解釋為“后勤保障所采取的方式和形式”。這樣的定義略顯直白淺顯,卻也框定了它的外延,實施后勤保障、組織后勤保障活動的一切方法和形式都可以稱之為后勤保障方式。例如,按保障關系,可分為建制保障、支援保障;按保障次序,可分為逐級保障、越級保障;按保障空間,可分為定點保障、區域保障、立體保障;按保障內容,可分為通用保障、專用保障;按后方勤務類型,可分為軍需保障、彈藥保障、衛勤保障、運輸投送保障、營房保障;按保障組織實施,可分為伴隨保障、巡回保障、交替保障、躍進保障、機動保障等。以上都是后勤保障方式,只是在運用的作戰環境、適用場景、作用范圍、應用對象和具體方法上有所區別。《軍語》中列舉的“按建制保障、按區域保障,以及交替保障、伴隨保障”,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個整體概念
后勤保障方式從整體上概括后勤保障力的實現方式,反映各保障要素之間的調整融合。從綜合概念的層面認識后勤保障方式,只看到了表象,抓住了外在行為層面的含義,這還不夠。正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為了理解后勤保障方式這個基本概念,還需要探討它的內涵。后勤最本質的屬性是服務保障,實現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對后勤工作的本質要求。從后勤保障的過程看,蘊含在后勤力量和資源中的后勤保障力,需要經歷生成、聚合、投送、釋放等階段,才能實現與作戰兵力武器的結合,最終釋放形成戰斗力。影響后勤保障力生成釋放的基本條件,稱之為保障力要素,既包括人員、物資、裝備、設施等保障主體和保障資源組成的實體性要素,也包括后勤科技、后勤信息、后勤教育訓練等通過作用于實體性要素發揮功能的滲透性要素,還包括后勤體制、后勤指揮、后勤管理、后勤動員等通過科學組織其他要素發揮效能的組合性要素。后勤保障力的真正形成不僅需要具有種類齊全、規模適度的實體性要素、滲透性要素和組合性要素,還需要在保障活動實施中科學配置各保障力要素,構建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連接和結構關系。后勤保障方式解決的正是在一場戰爭、一場戰役、一次戰斗或一次具體作戰行動中各保障力要素的配備組合和結構關系確立問題,通過對各保障要素的調整融合,實現與作戰需求的精準對接,達成后勤保障力的有效釋放。后勤保障方式的實質是參與實現后勤保障力的各保障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總和,外在表現為后勤保障活動的具體方法和形式。因此,后勤保障力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各保障力要素的簡單加總、累積及各單項要素的優化,還要考慮運用適當的后勤保障方式,即具體作戰條件下各種保障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調整融合,這樣才能實現后勤系統的整體優化,發揮出最大的保障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后勤保障方式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從整體上把握后勤保障實施過程,研究各保障要素的科學組合和結構優化問題,以實現后勤保障力精準高效釋放的方法和形式。剝離表象這樣理解后勤保障方式,有助于認識研究后勤保障方式的重大意義。
(三)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個表征概念
后勤保障方式是一定時期軍隊裝備、編制體制、作戰方式、后勤保障發展水平等因素的綜合體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廣義上看,后勤保障方式是難以窮盡的,各軍兵種有不同的保障方式,具體的作戰樣式、作戰環境、戰法指導下保障方式也不同,但這些紛繁復雜、各式各樣的后勤保障方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無法抹去的“背景”和“底色”——時代特征。冷兵器時代,軍隊作戰需要的主要物資是糧草、兵器、衣甲、車馬,以糧草為主,來源是“取用于國”“因糧于敵”,形成了以攜行、掠奪、就地征發和屯田為主的“就地取給”保障方式。熱兵器時代,物資供應的重點逐步轉為彈藥、油料和技術器材,只能依靠后方前送,再分配給戰場上各個部隊,形成了以“后方供應”為主的后勤保障方式。機械化兵器時代,參戰兵力兵器大大增多,對彈藥、油料等作戰物資的需求量顯著提高,后勤保障嚴重依賴于公路、鐵路、海上、空中、管線等運輸手段,形成了以“立體保障”為主要特征的后勤保障方式。高技術兵器時代,戰爭形態逐漸演變為諸軍兵種參加的聯合作戰,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多元,后勤指揮和保障關系復雜,戰爭持續時間短,作戰進程快,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對后勤指揮控制和保障的及時性、準確性提出了很高要求,“精確保障”是這一時期后勤保障方式的主要特征。從歷史演進歷程可以發現,在每一個時代,后勤保障方式除了保持上一時代的某些特征外,還具有許多新的特點和進步,正是這種與當時武器裝備、軍隊編成、作戰方式、保障手段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點和進步顯著提高了后勤保障力,適應了作戰需求。還可以發現,在每一時期保障主體、保障對象、保障內容和保障手段都在與時俱進,通過對子系統的優化提升保障效能,但各要素的進步并不總是能使整體保障效能實現質的飛躍,關鍵還在于組織實施的方式。從就地取給到后方供應,再到立體保障、精確保障,后勤保障方式的改進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和作戰變革,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只有子系統的優化升級,決定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后勤保障方式仍停留在上一個時代,沒有進行本質上的“脫胎換骨”,也就難以形成適應當時作戰需要的后勤保障力,從而限制指揮員的戰法運用和部隊戰斗力的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講,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不僅在于保障要素,更為關鍵的是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轉變。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將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定義為狹義的后勤保障方式,如同社會生產方式、作戰方式等同類型概念一樣,狹義的后勤保障方式具有歷史概括性,能夠表征一個時代、一定時期的后勤保障發展水平。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后勤保障方式進行了界定:外延上,后勤保障方式是表征一個時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式和形式;內涵上,后勤保障方式是對各保障要素進行科學組合和結構優化,實現后勤保障力釋放的方法和形式。
二、厘清與近似概念的異同
(一)后勤保障方式與作戰方式
作戰方式泛指作戰形式、樣式或方法,可以理解為戰役戰斗的表現形式、基本樣式,也包括戰役戰斗中所涉及的指揮保障等方式方法。因此,作戰方式包含后勤保障方式,保障方式也是軍隊生存和作戰的方式。就兩者相互關系而言,作戰方式決定保障方式,作戰方式的運用要求一定的后勤保障方式與之相適應,這體現了因果邏輯關系。反過來,保障方式支撐作戰方式,不具備一定水平的保障方式,作戰方式就無法實施,這表明客觀條件制約主觀意愿。現實中往往是有什么條件就打什么仗,保障方式對作戰方式的制約作用體現得非常明顯,戰史中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充分說明了保障方式的重要性,保障方式是實施作戰的基本條件,因此也要求對保障方式的研究要一定程度先于作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后勤保障方式與保障方法
《現代漢語詞典》將“方式”解釋為,“說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可以看出,方式包含方法,方法是方式的子集。方式從總體上描述行為,方法描述不同情境狀況下的具體行為。由此可以區分,后勤保障方式是特指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而后勤保障方法,也可稱為后勤保障法,是后勤保障方式在具體作戰環境中的應用。后勤保障方式具有基礎性,從總體上解決后勤如何適應某一戰爭形態下的戰法。后勤保障方法具有多樣性、變化性、靈活性,解決如何在各種作戰樣式、作戰環境、保障條件下具體實施保障。
(三)后勤保障方式與保障模式
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樣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軍語》中并無保障模式的定義,但從戰斗力生成模式、訓練模式、教學模式等詞條解釋中可以發現,模式是指一整套相對穩定的方法、途徑和標準形式,強調的是重復性、穩定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保障模式是指在某一類作戰條件下實施后勤保障可參照的標準保障方法和形式。保障模式是相對固定、有章可循的,是人們主觀設定的。而后勤保障方式是特指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特征的后勤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形式,后勤保障方式具有基礎性和總體規定性,因而是客觀的。
(四)后勤保障方式與保障手段
保障手段是指為達到保障目的而采取的具體途徑,可以指一種具體的運輸工具,如大型運輸機。保障手段是構成后勤保障方式的基礎要素之一,集中反映了保障方式的技術規定性,往往可以作為后勤保障方式發展進步的標志。但保障手段只是后勤保障能力在物的方面的體現,是靜態要素。而后勤保障方式是對保障主體、保障對象、保障內容、保障手段等影響后勤保障能力的各個保障要素的組合、優化、整合,進而釋放后勤保障力的實施方式,是動態過程。
(五)后勤保障方式與后勤保障
從內涵與外延上看,后勤保障方式似乎囊括了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與后勤保障無異,研究后勤保障方式就是研究后勤保障了。《軍語》對后勤保障的解釋為:“軍隊為滿足作戰、建設和生活需要而在后勤方面組織實施的保障。包括財務、物資、衛勤、軍事交通運輸、基建營房等方面的保障。”孫秀德在《軍事后勤學》中這樣定義:“后勤保障,是按照后勤保障體制,為有生力量系統和武器裝備系統提供物質和技術手段的活動。”可以發現,后勤保障強調的是后勤保障的活動,既包括保障主體、保障對象、保障內容、保障手段等后勤保障要素,又包括后勤力量結構、保障理論等涉及保障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保障方式。后勤保障方式則是從某一個角度對后勤保障的描述,強調的是實施保障的方法和形式,關注的是各保障要素的調整融合,聚焦于靜態的、蘊含在保障力量和物資中的保障力與保障對象結合,從而實現保障力釋放的方法和途徑。后勤保障方式從保障力實現的維度,在整體上把握后勤保障過程,符合中國傳統哲學注重對事物的整體把握、較少關注細節部分的特點,這可能也是后勤保障方式為我軍特有概念的原因。
三、闡明現實指導意義
(一)理論上關注后勤學科基本問題
對后勤保障方式內涵與外延的分析研究,是對軍事后勤學科基本問題的關注,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后勤學科理論體系。學科基本問題是支撐后勤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無論后勤建設、后勤保障,還是后勤防衛、后勤指揮,都圍繞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運用、保存、管理等其中一方面問題展開。可以說,后勤保障能力是后勤學科的基本問題。而決定后勤保障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后勤人員、后勤物資、后勤裝備、后勤設施,以及運輸投送能力、指揮控制能力、專業保障水平等,從整體上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的就是后勤保障方式。
(二)認識上把握后勤保障發展階段
研究粗線條、歷史維度、反映時代特征的狹義上后勤保障方式,能夠更為清晰地觀察后勤保障方式的客觀發展變化和趨勢,理清后勤發展的邏輯線索。回顧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信息化戰爭等戰爭形態演進歷程,后勤保障方式經歷了從就地取給到后方供應,從平面保障到立體保障,從粗放式保障到精確化保障的發展過程,與不同戰爭形態相適應的后勤保障方式呈現出迭代創新、繼承發展的特征,通過不斷克服和解決保障過程中的需求短板提高保障效能。后勤發展經歷了以追求保障物資和技術數質量提升為主和以追求最有效保障手段為主的階段,當前已經到了以追求最優化的保障方式為主的階段。當保障物資規模數量的增加收效不高,保障手段的性能逐漸達到物理極限時,后勤保障方式的優化成為撬動“后勤雪球”的支點,實現保障能力躍升的“金鑰匙”。
(三)機理上破解保障能力提升密碼
從各保障要素的調整融合、關系優化角度剖析后勤保障方式內涵,是對傳統教科書中后勤保障方式概念的突破,揭示了后勤保障方式的實質是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問題。軍事創新源于軍事理論的突破和科學認識的深化。美軍的后勤轉型,例如“聚焦后勤”“感應與反應后勤”,通過建立全資產可視系統、全球作戰支援系統、戰斗勤務保障控制系統等,充分發揮一體化網絡信息系統的聯接作用,將戰場上的指揮中樞、保障力量、保障對象、保障資源、保障裝備、作戰單元緊密銜接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信息流引導物資流、能量流的流向流量實施最優保障,大大提升了后勤保障效果,從而達到信息化戰爭“及時、準確、高效、集約”的要求。從這個角度看,美軍的后勤轉型,實質上就是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轉變,源于對后勤認知的深化、對原有概念的拓展。在牛頓經典力學的還原論框架下,我們習慣于孤立、靜態地分析保障主體、保障內容、保障手段、保障對象等形成要素,或是從軍需物資、衛勤、裝備技術維修、軍事交通等專業保障角度研究后勤保障方式,追求以單項要素或能力的提高達成整體保障能力的提升。對于后勤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巨系統,還應當從系統的角度,研究其內在構成要素之間,以及后勤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關聯和匹配,通過不斷優化信息流、物資流、能量流的互聯互通,提升系統效率,提高保障能力。
(四)實踐上提供后勤轉型有力抓手
以美軍為代表的一流軍隊后勤變革歷程表明,后勤保障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形成并恰當運用符合時代特征和作戰要求的后勤保障方式。后勤保障方式,從表面看是實施后勤保障的方式和形式,從實質看涉及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轉變。圍繞后勤保障方式開展一系列創新活動,是實現后勤整體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開展后勤保障方式創新,能夠起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的作用。我軍要建立強大的現代化后勤,需要在后勤保障方式上實現根本轉變。這種轉變,從時代特征看是由“后方供應”轉變為“信息主導”,從實現形式上看是在“需求迷霧”“資源迷霧”“戰場迷霧”下概略預估轉變為破除三大迷霧實施精準控制,從核心驅動力看是由機械力轉變為信息力,從實現效果看是由粗放規模型轉變為高效集約型。其中,一體化的網絡信息系統能夠避免因需求與資源“迷霧”、作戰和保障力量繁雜、各級指揮和保障關系復雜而帶來的保障效率低下,是新型后勤保障方式實現保障力躍升的核心要素,是當前我軍亟待抓緊抓實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宋學先.現代軍事后勤科學總論[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 王志國.軍隊后勤保障方式變革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 陳衛平,李勇.現代后勤“三大建設任務”理論解讀[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陳佳,32515部隊,國防大學軍事后勤專業碩士研究生;王江科,62201部隊,國防大學軍事后勤專業碩士研究生;葛愛兵,32526部隊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