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法治是維護社會的穩定,也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基礎。只有全面加強依法治國才能有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法治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保障,也是維護農村生產經營的秩序,以及保證農民的基本權益,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一體化的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一些部門沒有將法治建設與農村的發展進行充分的結合,從而影響農村法治建設的推進。因此,本文針對如何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夯實鄉村振興法治的基礎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農村;法治建設;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由于土地流轉、資源開發、征地補償等,可能會出現無法避免的矛盾和沖突,因此需要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更好地調節社會矛盾、維護農村生產經營秩序,保證農民的基本權益。農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堅持黨的領導,從而更好地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夯實鄉村振興法治的基礎。
1 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加強法治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基本保障。法治具有公開透明及穩定性的特點,再加上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所以法律是調整各種利益關系的產物,不論是哪一種程度上的利益關系,都依賴著法律的約束和保障[1]。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能夠更好地提高農村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促進城鄉融合一體化的發展。其次,農村在發展振興的過程中,其產業的興旺、鄉村風俗以及生態宜居等,都與法治體系的完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農村市場的秩序和經營秩序以及農民的基本權益等,都依賴著法制制度的完善。對于社會來說,法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所以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加強法治管理,確保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法治、自治及德治,從而更好地提高農村社會的活力。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在一些地區出現了侵犯農民基本權益的相關案件,擾亂了公平的市場秩序;再加上農村進行的土地流轉、資源開發以及征地補償等,可能出現無法避免的矛盾和沖突,所以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能夠更好地調節社會矛盾,維護農村生產經營的秩序,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最終有效促進鄉村振興。
2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途徑
2.1 堅持黨的領導
農村法治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深入貫徹到農村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中[2]。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在深入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更好地保障和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群眾的滿意度,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基本權益的保障,都離不開法治建設,但是在實際的法治建設過程中,農村普遍存在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沒有將鄉村振興發展與農村法治建設充分結合,以至于在一些具體的涉農問題上,例如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流轉等工作過程中損害了農民的基本權益。因此,農村在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加強法治建設,有效降低相關部門在涉農問題執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2.2 堅持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占據著主體地位,影響著鄉村振興的實際效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把公平、公正、有效、貫徹到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中,在加強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發展。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以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為主要目標,使農村法治建設充分反映農民的愿望,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在農業執法過程中,以教育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在遇到涉農等違法行為時,在打擊違法犯罪的基礎上,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村農業發展。
2.3 切實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
農村法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關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農業現代化階段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及農村農業發展不充分的問題[3]。其次,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結合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狀況、人口結構以及民風民俗等不同的情況,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法治建設。農村相關部門在加強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如遇到農村糾紛問題時可采用人民調解或司法簡易程序等,使農村法治建設服務于農村,促進鄉村振興與發展。
3 夯實鄉村振興法治的措施
3.1 以法治建設為保障,引領農村發展
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總體的規劃,并科學有效地規劃主導產業、鄉村文化特色、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支撐的政策體系等,促進鄉村振興發展[4]。其次,在夯實鄉村振興法治的過程中,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在制定鄉村振興規劃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建設規劃,嚴格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要遵循農村農業的發展,著眼于農民意愿,將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科學全面的法治宣傳,提高農民對法律的認知度,以便更好地理解運用。
3.2 以法治建設為基礎,加強品牌興農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品牌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消費的主要選擇,所以相關部門在加強鄉村振興法治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品牌興農[5]。將品牌與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之間聯系起來,將農產品與“綠色、有機”相結合。其次,在加強品牌興農的過程中,堅持以法治建設為基礎,充分按照《專利法》《商標法》《合同法》《消費法》《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工作,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遵守法律,加強法律的引領、規范、保證和推動作用,使農民、農業與企業充分“融合”,提高鄉村振興法治發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以法治為農業保駕護航。
3.3 以法治建設為支撐,推進鄉村融合發展
發展新型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在發展新型產業的過程中,應充分支持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及包裝等初加工的設施建設,促進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其次,相關部門在推進新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關法律法規,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在發展新型產業的過程中,也可根據農村實地情況開發旅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中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加強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鄉村旅游、文化和教育等之間的融合,規范旅游經營的合法性。
3.4 加強法治建設監管,推進綠色興農
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充分堅持綠色興農,有效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其次,農村管理部門在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前、生產中及生產后的監督和管理。保障其市場和基地的標準化,加強畜禽疫病等相應的監測和預警,對畜禽進行嚴格的檢疫審批和品種引進審批及隔離檢疫,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法治發展。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促進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法治建設,法治建設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到農村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從農村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農民切身利益,保障農民基本權益,增強法制宣傳,提高法治意識,從而在鄉村戰略發展中更好地保證鄉村法治建設的科學性和完善性,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弋,惠敏.淮陰多措夯實鄉村振興法治基礎[N].江蘇法制報. 2019-09-02.
[2] 喻剛,楊正軍.試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法治保障[J].知行銅仁,2018(Z1):63-66.
[3] 盧昌彩.推動鄉村振興法治保障研究[J].決策咨詢,2018(4):54-57+63.
[4] 趙柏冰.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具體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8(21):182.
[5] 吳云強.農村法治建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8(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