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吉澤,熊燦娟
登亨水庫下壩址巖溶水文地質特征及建壩影響評價*
鮑吉澤1,熊燦娟2
(1.貴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2.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通過對壩址區巖溶水文地質的調查及勘探,發現該區域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巖溶發育受巖性、構造控制明顯,整體巖溶發育強烈。壩址區地下水以巖溶暗河水、巖溶管道水為主,含水層處于較強的飽水狀態,區內地下水有受阻抬升現象。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對擬建大壩的壩基、帷幕及基坑存在極大的不利影響,在此建高壩存在較大的風險。
褶皺;巖溶水文地質;構造運動;斷層
登亨水庫為擬建水庫工程,位于六盤水市北部木果鎮境內,工程所在河流為連山河,該河流在天生橋以上為明流,天生橋至下游七股水為暗河。所選下壩址位于七股水(暗河出口),設計最大壩高119 m,建筑物為碾壓混凝土拱壩。
工程區地處貴州西部第一梯級面向黔中第二梯級面過渡的斜坡地帶,山脈多順應地質構造呈北西—南東走向,總體地勢北西高南東低。
區內地貌多樣,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掀斜及河流水文網演變影響,地貌由近河岸分布的山頭、緩丘坡地和峰叢洼地、壩子等演化為深切峽谷。出露地層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主要地層有:石炭系(C)碳酸鹽巖夾碎屑巖;二疊系下統(P1)碎屑巖含劣煤,二疊系中統(P2)碳酸鹽巖、玄武巖;第四系(Q)地層。構造體系以北西向構造為主,由一系列展布一致的褶皺和斷層組成。
區內可溶巖分布廣泛,巖溶形態豐富多樣。地下水受降水滲入補給后,沿巖溶管道、裂隙、孔隙徑流運移,在溝谷、岸坡以巖溶泉、裂隙泉、斷層泉的形式排泄并補給河水,河水在徑流過程中又通過落水洞、暗河補給地下水,地下水與河水的補排關系相互交替進行,總體自西北向東南補給本區最低排泄基準面—連山河與大河相交處。
下壩址位于暗河出口,七股水河段,河谷為深切“V”形河谷。壩區出露地層有二疊系茅口組(P2m)灰巖和峨眉山玄武巖(P2β),灰巖分布于上游,玄武巖分布于下游,如圖1所示。主要構造為區域斷層F2,該斷層沿溝谷發育,縱向穿過壩址區左岸山體,斷面傾向山內,傾角70°左右,斷層破碎帶寬20~25 m,結構松散。其次發育構造為f小斷裂,該斷裂從出水口沿左岸向埡口延伸,斷面傾向河谷,傾角60°~70°,影響帶巖體破碎。壩區地下水以巖溶溶洞水、巖溶管道水為主,多個巖溶泉水出露,流量較大。根據壩區地層巖性特征可將P2m劃分為富水性強的強巖溶含水層,P2β劃分為富水性弱的基巖裂隙含水層,P2β為相對隔水 地層。

圖1 登亨水庫下壩址水文地質簡圖
巖性:鉆孔揭露,壩址區灰巖巖性較純,易溶蝕,地表溶溝、溶槽、溶隙發育。
構造:壩址區發育的陡傾斷層構造帶是區內地下水富集和循環區,溶蝕較為強烈。沿斷層F2破碎帶發育溶洞、天窗,發育溶洞寬15~20 m,高2~5 m,洞內見大量石鐘乳,溶蝕的規模和強度在區內表現最高。經鉆孔揭露,f斷層影響帶上多發育巖溶洞隙,寬5~10 m,其巖溶發育程度均比同層里的其他部位高。
地下水:壩址處于富水區域,位于茅口組(P2m)巖溶地層與玄武巖(P2β)隔水地層界線附近,為區域地表水、地下水集中排泄區,有多個泉水點出露,最大泉水點為S42,枯季流量1~2 m3/s。上游集雨面積約230 km2,來水充沛,水動力充足。
綜上,壩址區出露巖性,地層結構,地質構造及地下水為該區提供了極佳的巖溶發育條件。
3.2.1 縱向上
壩址區巖溶發育受區域斷層F2控制,主要沿河谷發育暗河、溶洞、天窗,通過現場調查勘探,暗河發育規模較大且具有多分支、多層性,大致可分3層,分布高程在1 680~1 740 m,主洞從天窗沿斷層向下游暗河出口發育。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掀斜,早中期巖溶隨著地下水不斷掏蝕、下切,巖溶規模不斷擴大,加之處于斷層破碎帶上,在重力作用下產生局部巖溶崩塌。受下游玄武巖隔水層地層影響,壩址區巖溶在空間上受到限制,呈現出向深部擴蝕現象,鉆孔揭露,暗河最下層底板已低于出口約30 m。
3.2.2 橫向上
壩址區在兩岸分水嶺內較高區域發育巖溶洼地、落水洞,斜坡地段主要發育巖溶管道,管道多沿地形上呈溝、槽的方向發育,在茅口組(P2m)巖溶地層與玄武巖(P2β)隔水地層界線附近,管道沿界線發育,近河床段發育深度在20~60 m范圍的灰巖地層。通過鉆探揭露、鉆孔跨孔電阻率CT測試反映,接觸帶巖溶管道內見泥沙半充填至全充填,巖溶發育呈管網狀,具有多層性,管道最大直徑約10 m,一般為2~6 m,有繼續溶蝕擴大趨勢,巖溶發育強烈。
綜上,壩區巖溶極發育,在縱向和橫向上均具有多層性,并有向深部溶蝕擴大趨勢。縱向上主要受區域斷層F2控制,橫向上主要受地層巖性控制。
3.3.1 巖溶水類型及出露泉水
壩址區地下水類型以巖溶暗河水為主,兩岸地下水以巖溶管道水的形式向河谷排泄,主要發育S41、S42、S45巖溶水系統。S41、S42為下降泉,出露于河床P2m地層(暗河出口),出露高程1 700 m,枯期流量2 000~3 000 L/s,地下水流量較穩定,雨季變長,水質渾濁并向上翻涌。S45為下降泉,出露于河床岸邊P2m地層,出露高程1 693 m,枯期流量10~15 L/s,水質清澈,流量穩定。ZK5鉆孔揭穿玄武巖底界至河床下部26.0 m處,鉆孔涌水,有承壓性,流量15~20 L/s,水質清澈,流量穩定。
3.3.2 地下水變化特征
S41、S42地下水來源相同,主要為暗河水,水量較大,在雨期出現明顯的陡增現象,且水質同時變渾濁。S45與 ZK5揭露地下水水質長期清澈,水量變化不明顯,雨季稍有增多。
3.3.3 地下水動力條件
從地下水的出露和變化特征可知,無論是遠端的巖溶暗河水還是近區的巖溶管道水,均集中向壩區匯集排泄。壩址區兩岸坡及上游洼地、落水洞為地下水匯水區,然后通過巖溶暗河、管道向壩址河谷集中排泄,地下水補給河水,壩址區為補給型河谷。壩址區巖溶含水層處于較強的飽水狀態,區內地下水受玄武巖(P2β)隔水地層制約影響,有受阻抬升現象,導致地下水有翻涌、承壓現象。
擬建大壩為剛性高壩,對地基應力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壩區巖溶發育強烈,以溶洞、管道為主。溶洞主要分布于左壩肩F2、f斷層破碎帶內,對壩肩壓縮變形極其不利,需進行開挖回填等工程處理。巖溶管道主要分布于壩基近河床段,其發育深度大小等特征不滿足大壩荷載要求,需進行壩基處理,由于溶洞發育有一定深度,一般的開挖置換不能處理,可采用灌漿或樁基處理,其施工難度較大。
擬建大壩壩基大量溶洞、管道發育,后期進行帷幕灌漿時易造成漏漿、跑漿,帷幕難以形成等問題,帷幕施工難度大,耗費材料用量難把控。
擬建大壩河床基坑位于茅口組(P2m)巖溶地層與玄武巖(P2β)隔水地層界線附近,巖溶含水層處于較強的飽水狀態,區內地下水有受阻抬升現象。設計開挖建基面高程 1 674.00 m,低于泉水出露高程,基坑存在嚴重涌水問題。施工導流及基坑排水處理存在較大問題。
登亨水庫下壩址區巖溶發育強烈,巖溶發育受巖性、構造控制明顯。巖溶發育具有多層性,并有向深部溶蝕擴大趨勢。壩區為地下水集中排泄區,地下水以巖溶暗河水、巖溶管道水為主,含水層處于較強的飽水狀態,地下水有受阻抬升現象。該區域巖溶水文地質條件極其復雜,且涌水嚴重。對擬建大壩的壩基、帷幕及基坑存在極大不利影響,在此建119 m的高壩存在較大的風險,不建議在該壩址建如此規模的大壩。
[1]彭土標.水力發電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433-437.
[2]李利蓉.貴州某水庫水文地質條件對水庫滲漏的影響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9,48(1):31-32.
[3]高奮飛,嚴克員.某水庫巖溶滲漏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5(4):56-57.
TV2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24
2095-6835(2020)14-0067-02
六盤水師范學院教改項目(編號:LPSSYjg201807)
熊燦娟(1987—),女,貴州大方人,主要從事地質類相關教學與研究。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