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珠,王在艾,姚紀華
(湖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7)
2016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央決策層關于建設國家重點戰略區域長江經濟帶的設想逐步清晰,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共抓大保護”格局逐步形成。為了維護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切實推進保護長江河道生態環境,做到大范圍、細摸底,對湘資沅澧四水干流河道開展全面排查,以遙感影像識別與現場核定相結合方式,先期采用遙感影像資料,識別四水干流“四亂”疑似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遙感疑似問題現場核定,形成問題總清單,對以后實現河湖水域及岸線及時、有效、全面的監督和管理十分必要,且對以后湖南省河湖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信息化、數字化系統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核查對象主要為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水干流河道中“四亂”問題,四水干流地理分布見圖1,起止范圍見表1。“四亂”具體定義如下:

圖1 四水干流地理分布

表1 湘資沅澧河道“四亂”問題核查范圍
1)亂占:圍墾湖泊,未依法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圍墾河道,非法侵占水域、灘地,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桿作物;
2)亂采:河湖非法采砂、取土(本次基于遙感影像進行亂采排查,目前未有影像資料);
3)亂堆:河湖管理范圍內亂扔亂堆垃圾,傾倒、填埋、貯存、堆放固體廢物,棄置、堆放阻礙行洪的物體;
4)亂建:河湖水域岸線長期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濫占濫用,違法違規建設涉河項目,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阻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
主要收集了近兩年四水干流河道范圍內1 m 分辨率高分二號遙感影像,0.5 m 分辨率谷歌地球遙感影像,水利工程、防洪規劃等水利水文資料以及湖南省最新行政區劃數據。
最大力度利用現有高新技術,通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解譯+人工實地核查”手段,形成高效、客觀的河湖岸線利用核查結果,為湖南省河湖水域岸線整治提供科學考量依據。
通過1 m 高分二號遙感影像、0.5 m 谷歌地球影像,開展全省湘資沅澧干流河道“四亂”現象圖上排查,建立圖、表(含所在河湖、所屬市縣鎮、經緯度、疑似問題類型描述、侵占面積估算等),形成四水干流河道遙感疑似“四亂”問題清單。
1)影像獲取
獲取了“四水”干流河道絕大部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影像數據來源于我國高分二號遙感衛星,分辨率為1 m。同時,對于缺失部分,利用公網資源下載最新谷歌地球0.5 m 分辨率影像進行了補充。
2)影像篩選
影像排查人員將獲取的遙感影像,按照湘、資、沅、澧及洞庭湖的地理空間分布,同時以優先考慮高分辨率、高時效性影像的原則,挑選出對應圖幅影像。
3)影像處理
影像處理是遙感影像應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主要包括影像預處理、幾何糾正、增強、融合、裁剪等步驟,最后得到具有地理坐標、較高分辨率的多光譜圖像。
4)建立矢量文件
基于ArcGiS 平臺,建立不同投影帶、不同排查用途的矢量文件。
5)目視解譯
基于ArcGis 平臺對遙感影像進行目視解譯,根據“四亂”疑似問題特征,在矢量圖層上標繪疑似點位,并完成疑似問題信息填報,包括:所在河流、所屬市縣鎮、地理坐標(經度、緯度精確到小數點后6 位)、疑似問題類型描述、侵占面積等。
6)成果匯總
對形成的矢量文件進行了匯總,統計了湘、資、沅、澧亂建、亂占、亂堆的數量、面積等信息。
為摸清湘資沅澧四水干流及洞庭湖岸線利用真實情況,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排查清單為基礎,對上述河湖管理范圍開展現場核查工作。
為加快工作進程,通過先期下發問題清單和統一使用手機地圖,并遠程教會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技術人員使用,建立了相同的工作基礎與平臺進行自查;再根據問題分布和水系特點,由省級技術人員參與,市縣技術人員協同,形成省、市、縣三級現場核查工作組,對照遙感疑似問題排查清單,以查看、問詢、調閱資料等方式,進行人工現場點對點核查。對于少數偏遠點位信息,由市縣級技術員予以補充。
現場核查需區分岸線類別,即無堤防或有堤防區域:無堤防的了解歷史洪水位,有堤防的根據堤防和問題點位確定是否屬河道管理范圍,最終確定問題點位是否屬于“四亂”問題。
通過人工實地核查,分河流、分市縣歸類匯總,形成湘、資、沅、澧干流河道“四亂”問題排查成果。
1)沅江河道管理范圍內存在在建污水處理廠,屬于“亂建”問題(圖2)。
2)沅江河道管理范圍內(沅江與黃溪交匯處)存在房屋,屬于“亂建”問題(圖3)。

圖2 亂建問題1

圖3 亂建問題2
3)沅江河道管理范圍內居民自建房屋,違反水法規定,屬于“亂建”問題(圖4)。
沅江河道管理范圍內存在網箱,屬于“亂占”問題(圖5)。
湘江河道管理范圍某砂場堆放大量砂石,占用岸線長約3 km,規模龐大,堆放混亂,屬于“亂堆”問題(圖6)。

圖5 亂占(網箱)問題

圖6 砂石用地占用河道
通過提取遙感影像信息,共識別省管河道疑似問題“四亂”千余處,其中:疑似“亂建”問題以河道內建民房為主,屬“四亂”問題中最多的一類,以資水流域最多;疑似“亂堆”問題以河道內堆砂為主,以湘江流域最多;疑似“亂占”問題主要識別為水域岸線范圍內網箱,以沅江流域最多。
根據河湖管理范圍相關法規,通過與地方充分溝通,結合河道劃界工作正在進行的有關情況,現場核定了河道管理范圍,核查確認當前河道范圍內,定性為“四亂”問題的較遙感提取數量有大幅度縮減,同時發現成規模的居民建房多,河道內堆砂制砂現象不少,網箱養殖現場基本已完成清理。
通過現場核查,居民建房的規模較大,一是歷史文化傳承而來,早期交通、飲水不便,居民多喜沿河建房居住;二是水庫移民和蓄洪區居民,原居民擇高地依堤建房,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以房屋為主形成規模。河道內堆砂制砂現象較遙感識別疑似現象大幅度減少,主要是因為2018 年多部門開展砂石碼頭整治,取締了大量非法砂場。
經核查,定性為“亂建”問題的,主要以1988 年后民居、無合法手續廠房、搭棚為主,資水流域最多。部分縣市正在發生河道范圍內修建污水處理廠、房屋等突出問題。
定性為“亂堆”問題的,以無水行政手續、超范圍堆放或整改不到位砂石堆場為主,湘江和資水流域較多。
定性為“亂占”問題的,以未整改及未整改到位網箱養殖問題為主,資水流域較多。針對未整改網箱養殖問題,地方通過“退養”等方式已全部提出整改方案。
1)河道內以房屋為主的亂建現象較為嚴重。四水干流及洞庭湖區自然岸坡、堤頂、堤外建房較為嚴重,其中被確定為亂建的有1 201 處,占四亂總數1 705 處的70.4%。各年代均有,也有大量新建的住房暫且無法確定是否有手續。
2)河道內堆砂現象仍然較為嚴重。河道內堆砂制砂現象較遙感識別疑似現象大幅度減少,主要是因為2018 年多部門開展砂石碼頭整治,取締了大量非法砂場取得的結果;而以市級為單位的砂場未整改到位現象則較為相似,一是到期砂場未繼續申請采砂審批,處于停頓未清理狀態;二是地方政府以無可用新堆場為由,河道堆砂未做整改;三是財政資金不足,執法不力,砂場以賠償不足拒絕整改。現場核查,以懷化市辰溪縣、常德市澧縣、株洲市淥口區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堆砂、制砂現象較嚴重。
3)遙感解譯成果與現場核查成果不一致性說明。現場核查中,受防洪規劃、移民搬遷、遙感影像時效性、河岸高程信息等限制,問題數量較遙感識別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也表明河湖管理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同時,全省河道劃界正在進行,但界線尚未公布,也有不確定性。
現場核查中確定為“四亂”的問題,受手續收集條件影響,與實際情況會存在一定出入,特別是房屋修建年限(1988 年前后),主要以現場詢問百姓為主,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核實。
由省級主管部門推進“清四亂”行動,得到了地方各級水利部門的高度響應和肯定,也強力支持了地方水利工作,對規范河湖管理行為、提升河湖管理能力、示范地方河湖管理具有深刻意義。主要建議如下:
1)由于河湖岸線范圍的利用具有代價小而收益高、伸縮性大等優勢,違規侵占的行為不斷且具有普遍性,為有效推進整改,建議嚴格制定整改標準,分類整治:針對亂建問題,建議逐步整改,對于特別是2016 年后出現的違法違規房屋,或規模較大的、違規堆放的、影響防洪的砂場等,建議重點督辦,并由各地方政府主導完成拆除恢復工作,確保整治到位;對于其它“四亂”問題,建議省級河長全盤交辦,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類處理:有城鎮規劃的、成規模的房屋,難以拆除的,由當地政府建立清單,提出有效整治方案,建立長效可控措施,以遏制“亂建”問題再生;對于零星、且無涉河審批手續的房屋,應分批拆除,逐步退出。
2)基于信息、數字技術,進行河湖水域岸線常態化動態監管。
3)加大河湖水生態及水域岸線利用治理資金投入。建議加大省級財政預算安排,大力支持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作。
4)多部門集中統籌,有效溝通,聯合執法。
5)加強河湖管理法規宣傳。
6)針對現有亂建、亂占行為,縣級政府應約束利用河道進行的經營生產活動。
7)應落實資金來源,專款專用,履行合法賠償,加快河道掃尾清理,有效推動“四亂”問題全面整改到位。
8)加強基層河湖管理工作人員專業技能,并通過提升全省監管能力,切實保護河湖生態環境。
9)應加強各部門信息溝通,形成河湖管理有效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