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東,楊思宇,徐幸儀,劉元沛
(1. 湖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7; 2. 湖南省水資源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7)
近20 年來,水利部推動全國各地綜合利用水利設施和河湖水域及其岸線,大力建設發展水利風景區,水利風景區建設在維護水工程、保障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弘揚水文化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利風景區依托水資源、水工程、水環境、水文化營造水清岸綠、風景優美、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滿足了人民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要,也帶動了景區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崀山位于邵陽市新寧縣南部,擁有歷史悠久的古河川夫夷水,具有建設水利風景區的資源優勢、文化優勢。基于良好的水利風景資源,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為申報創建省級水利風景區開展上層設計工作,進行水利風景區規劃。景區規劃以夫夷江為紐帶,縱貫崀山丹霞山景區,規劃總面積108.28 km2,水域面積5.44 km2。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統籌兼顧、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以“生態保護、綠色共享、文化科普”為出發點,以“自然生態體系完整、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環境優美、水文化底蘊深厚、水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物理空間與文化空間相融合”為目標,建設江南水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利風景區。
水文化資源是指與水相關的文化景觀,涉及河流、岸堤、湖泊、濕地、島嶼等自然景觀和臨水建筑、水閘、水庫、水壩等人造景觀[1]。水文化資源是水利風景區規劃的重要素材,利用水文化資源,展示水文化景觀,對凸顯水利風景區特色和提升景區規劃內涵有重要意義。崀山夫夷江景區規劃從水利工程、水景觀、水文化遺產三個方面挖掘水文化資源,將其作為景區規劃要素的指引。
1)工程性水文化資源。景區內大壩、電站、渠道等水利工程依山勢、就地理條件散落分布,各自發揮著防洪、發電、灌溉等水利工程基礎功能,同時這些水利工程或是隱含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或是體現現代科技進步的成果和新的文明,是景區水文化的重要組成[2]。如夫夷江上游的崀山鎮田心村的田心壩水電站,電站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等綜合性水利工程,田心壩協同崀山鎮境內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使崀山鎮水田實現旱澇保收,造福于一方民眾,是一座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
2)景觀水文化資源。景區內水域景觀以夫夷江為紐帶,串聯起景區的水文化脈絡。夫夷江的得名與夫夷侯國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夫夷江曾是明清湘桂古商道的水上交通線,目前仍有碼頭、老街、古道遺址。夫夷江蜿蜒穿過丹霞群山,兩岸天然景點多,清徹的江水映照兩岸奇峰異石,構成十二灘、十二景,兩岸連綿竹海,襯托著連峰赤壁,營造出景區“江河為脈、山環水繞、人水相依、水綠相映”的格局。
3)水文化遺產資源。景區內各種留存的古代水利設施遺址、先民的水利實踐、以及其他各類治水思想和治水實踐,這些都是寶貴的水文化遺產資源。夫夷江作為湘桂古商道的水上交通線,保存有碼頭、老街、古道等遺址遺跡;自宋朝伊始聚居于新寧的瑤族人,在農田水利上進行了偉大實踐,創造出穿山越嶺的引水工具——竹筧,為技術、設備不齊全的農耕時代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現今這種古老的引水工具模型展覽在博物館,也在某些村落沿用。這些水文化遺產展現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勇氣,既是一種水利生產工具也是靚麗的水文化遺產景觀。
地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不斷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反映了地域的自然環境、經濟水平、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等多方面內容。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規劃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傳統建筑,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展示民間工藝,推廣地方飲食文化,凸顯景區的地域特色[2]。
1)民俗文化。瑤族文化是新寧民俗文化的代表。自宋朝開始新寧崀山就有瑤族人聚居于此,特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瑤族文化,古老的節慶活動、精美的瑤族服飾、動聽的瑤族山歌、優美的瑤族跳鼓壇舞蹈、獨特的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流傳至今。
2)將軍文化。新寧縣在晚清年代涌現了一種“將軍文化”,其中以晚清將軍楚勇最為名盛,以楚勇為代表的的將軍文化成為景區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江忠源、劉坤一等晚清“中興名將”的歷史故事和現存的大量將軍宅邸、宗祠等人文遺跡也是景區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景區規劃的重點。
水利風景區自然環境中的真山真水是景區規劃的本底條件,新寧縣地處湖南西南邊陲山區,城鎮化進程相對較慢,城市建設對資源的破壞較小,夫夷江源遠流長風景優美,世界自然遺產地崀山景區保護建設成熟,河湖田園村落等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保存完整度高,自然景觀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1)夫夷江水域景觀。夫夷江系資江南源,發源于廣西省資源縣越城嶺桐木江,與著名的漓江是姊妹江。蜿蜒的夫夷江與崀山丹霞群峰山水交融,為崀山注入靈氣,構成了崀山“丹山碧水”的詩畫風景,夫夷江兩岸奇峰異石,青山巍巍,千畝竹海、松林綿延,生物資源豐富;景區內群山之中還分布有多條溪流,蜿蜒穿流于森林峽谷之中,溪流幽靜神秘,是開展溪谷探險、溯溪、漂流等戶外運動的資源基礎。
2)丹霞地質地貌景觀。崀山是壯年早期密集型峰叢峰林丹霞地貌的典型分布區,“中國丹霞之父”陳國達院士譽之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是我國乃至世界稀有的最為奇特的大面積丹霞地貌景觀區,具有極高的美學、科學價值,是開展科學研究、戶外探索的資源基礎。
3)丹霞鄉村田園景觀。崀山地區人類農業文明傳承了數千年,成片的稻田隨四季變化,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的古式民居依山而建,古堡、山寨、寺廟隱沒山林,夫夷江沿岸有大面積的河谷沖積平地,自然分布著大面積田園和多個村落,形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了中國最美的丹霞鄉村田園景觀。
1)保護優先原則:景區以保護資源、水利工程、生物多樣性為前提,修復和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證水利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景區內崀山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還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國家級珍稀動植物,生態保護是水利風景區發展的基礎。
2)因地制宜原則:水利風景區的規劃需基于景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才能確保有序推進景區建設[3]。規劃以水利風景資源為基礎,充分、合理利用崀山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資源優勢,挖掘夫夷江、田心壩水利工程深厚的人文底蘊,融合將軍文化、瑤族民俗文化等進行景區規劃。
3)統籌兼顧原則:統籌水利風景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統籌旅游開發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統籌景區建設與水利工程監管的有機結合,統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發展,統籌土地利用與旅游開發的方式與強度。
4)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是風景區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實現風景區本質的重要標志[4]。景區內有山、水、田、園,需考慮水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水域與區域植被和人類生態系統的聯系,將人的旅游體驗和資源的保護開發相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以文化為傳承為主線,以夫夷江為軸線,構建水——鄉——山的發展軸線,形成將軍文化——瑤鄉文化的文化發展主線。根據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資源分布特點,規劃“一帶六區”的布局體系,“一帶”即夫夷江風情帶;“六區”包括八角寨景區、辣椒峰景區、天一巷景區、紫霞峒景區、天生橋景區、崀山湖景區。
景區內的真山真水是景區規劃的本底條件,歷史遺跡和人文環境是景區的內涵延伸,資源特色是景區規劃的重點。在水利風景區中如何對其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資源特色進行深入挖掘,通過適當的途徑進行展示和體驗至關重要[1]。針對各類景觀資源分布區域,因地制宜的進行各區域景觀規劃建設。
1)夫夷江水文化休閑帶。以夫夷江為紐帶,保護和修復夫夷江水生態系統,提升水岸景觀,打造“水上宜游、岸上宜行、宜居”的水文化休閑景觀帶;夫夷江東岸是“夫夷古商道”,結合古道遺跡從鋪路材質、沿線景觀小品等體現古商貿文化,定位水岸慢性休閑與觀光;夫夷江西岸是山水生態廊道,西岸結合田園、森林和鄉村景觀圍繞“自然生態”主題打造,展現夫夷江的生態山水景觀,通過多樣化的娛樂形式滿足游客不同的物質文化需求。
2)八角寨景區。八角寨景區是崀山風景名勝區中丹霞地貌最有特色,景觀價值比較突出的景區之一,是游客崀山之旅的必游景區之一。規劃重點理順湘桂兩省對其資源的利用協調,保護好森林植被,增加可游面積,擴大容量等。
3)辣椒峰景區。辣椒峰景區,峰起谷落,景觀豐富,層次完美,可游面積廣闊,規劃重點在保護好自然景觀(石峰、植被)的基礎上,新增部分人文景觀,增加游客的參與互動性景點。
4)天一巷景區。天一巷景區有壯麗的丹霞地貌景觀,波濤云涌的天象景觀、氣勢恢宏的古剎、原生態的瑤族山寨、古香古色的劉氏宗祠建筑群等景點,以上景區在保護崀山世界自然遺產的前提下,適度開展丹霞觀光旅游,輔以生態旅游、戶外運動和休閑活動,讓游客體會“丹霞之魂、國之瑰寶”的壯麗。
5)紫霞峒景區。紫霞峒景區環境優美,意境幽深。規劃重點是保護好現有的獨特自然景觀,加強封山育林,游道整治,增添觀景設施,合理組織游線。
6)天生橋景區。天生橋景區地處風景區的西南腹地,交通不便,游人難以到達,景觀開發利用程度低,規劃合理確定旅游交通,保持自然環境,適當建立觀景賞景設施,將其建設成生態景區。
7)崀山湖景區。崀山湖景區利用崀山水庫修建形成的巨大水域、湖島及半島、湖灣、湖叉、湖岸,開展水上、水下、水中、濱水、水岸等多種觀光、娛樂、養生、休閑度假活動,與崀山丹霞觀光產品實現山水互補、產品類型互補。
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規劃布局見圖1。

圖1 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規劃布局圖
水文化是水利風景區規劃的素材來源、內涵體現,規劃設計者需認識到水文化展示對景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區域資源特色,將區域資源特色的展示和水文化的展示融合并貫穿于整個水利風景區規劃之中,具體到空間結構、規劃分區、景觀設計等[3]。
夫夷江堤防工程、沿河閘壩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設既是景區水安全的保障也是水景觀的展示載體。通過整理夫夷江的水文特性、水利工程、重大水旱災害資料,以多樣的藝術形式展示、傳播水文化。如新寧曾在2012 年發生過重大水災,可以將重大災害的最高水位刻在石柱上,在田心壩水閘上設立展示銘牌,向游客進行介紹,喚起人們的記憶和關注,保持對河流的敬畏,增強對水利的了解,讓人們愛護河流,和諧相處;修繕夫夷江兩岸的古碼頭遺址,并利用碼頭開辟古商道游船路線,向游客講述夫夷江水上古商道的歷史,從聽覺、視覺上使水文化的傳播深入人心。
水利科普館的建立是水文化傳播系統、正式的渠道之一,通過水利科普館系統的展覽、解說模式,游客更為系統、明晰、理性地了解水文化[5]。梳理夫夷江兩岸的傳說故事、歷史名人及和水相關的詩詞歌賦,制作形式多樣的古風或卡通動畫影像或圖片,展示在水利科普館;復原瑤族用竹筧引水的生產生活樣貌微觀模型,展示于水利科普館,并在導游解說系統中增加瑤族人民在農田水利上的實踐解說,設立手工活動室,使游客親身體驗參與制作竹筧引水模型,將其作為具備賞玩收藏價值的手工禮物。
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規劃以水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為素材,考慮景觀資源分布特點,進行規劃布局,基于保護優先原則、因地制宜原則、統籌兼顧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規劃各景點建設內容,通過水景觀打造、水利工程美化、水利科普館建設展示傳播水文化。通過對崀山夫夷江水利風景區規劃的分析,筆者認為水利風景區規劃應從水文化資源、地域文化、景觀資源層層剖析、提煉,將其貫穿于景觀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水利風景區有持續發展力和活力,為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旅游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