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頂遙
同為單晶硅龍頭,體量更小的中環股份(002129.SZ)估值居然是隆基股份(601012.SH)的3倍。雖然主營為光伏產品,但中環股份卻享受著半導體等高科技企業同樣的估值。
中環股份(002129.SZ)2月20日公告,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57億股,募資50億元,其中45億元投入8-12英寸半導體硅片項目,建設月產75萬片8英寸拋光片和月產15萬片12英寸拋光片生產線。公司此番斥巨資投入到半導體,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分享半導體行業增量空間,加速建立光伏外新的業務增長極,力爭3-5年內成為全球半導體材料產業的領先供應商之一。
中環股份一直作為光伏行業單晶硅片雙龍頭之一,與隆基股份(601012.SH)并肩。不過回首公司歷史,1985年中環半導體公司正式成立,并在1999年改制為國有獨資企業,前身包括天津半導體材料廠和天津半導體器件廠,不管是名稱還是產品,公司一直擁有半導體基因。此外,市盈率(TTM)方面,中環股份是54倍,而同為光伏硅片廠商的隆基股份是18倍,晶澳科技(002459.SZ)是13倍。雖然主營為光伏產品,但中環股份卻享受著半導體企業的估值。
中環股份憑借光伏業務的強大現金流支撐其半導體業務研發和擴產,以戰養戰。
2012年,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國家下調光伏補貼并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國內光伏行業依賴出口嚴重,光伏出口額從2011年的358億美元,下滑65.6%至2013年的123億美元。這一輪行業低谷中,當時的行業龍頭尚德倒下。
2013年,國內出臺《關于促進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以挽救光伏產業。根據通知,確定的光伏上網電價在0.95元/千瓦時左右,遠高于同期的燃煤平均電價0.427元/千瓦時。行業在政策利好下開啟了長達5年的景氣周期。
與行業周期對應,中環股份于2013年開始加碼積極布局半導體硅片,同時增加光伏產能,期間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始終未低于當年營收的50%。光伏業務營收從2013年的27億增長至2019年的154億,年均復合增長率33.71%,不斷搶占市場,同時毛利也從12.5%穩步提升至19.43%,近三年光伏業務營收占比始終在90%以上。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半導體器件產品毛利2013年以來始終為負,2019年毛利更是降至-34.3%。盡管頂著“國內首家12寸功率半導體廠商”的光環,但半導體器件業務距離帶來穩定現金流仍需市場考驗。
另一方面,公司2017-2018年的半導體研發費用分別占到總研發費用的39.4%、20.6%,遠超半導體業務營收占比,后續隨著8、12英寸硅片生產線建設投產和開發支出資本化率提高,半導體研發費用占比逐漸減少至2019年的9.2%。
不難看出,中環股份憑借光伏業務的強大現金流支撐其半導體業務研發和擴產,以戰養戰。反觀半導體硅片龍頭滬硅產業(688126.SH),營收全部來自半導體業務,盡管市值遠超中環股份,達到800多億,但是近些年始終在虧損邊緣掙扎,研發費用也不及中環股份。
光伏行業2013年以來的景氣周期隨著2018年《2018中國市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即“531”新政的出臺被打斷,新政減少電價補貼,鼓勵光伏發電平價上網。
隨著補貼退坡,行業增長邏輯由“政府補貼增長”逐漸轉化為“平價上網后的新能源替代”,意味著一旦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發電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面對潛在市場空間來自傳統能源市場,規模巨大。此輪市場邏輯的轉化淘汰了落后產能,加速行業集中度提升。
由于電價下降是長期趨勢,光伏行業增長必然來自產能擴張,所以從量的角度考慮,現金流更充沛,毛利更高的公司,在這場產能競賽中優勢越大。
2019年,單晶硅兩大龍頭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的ROE分別為6.59%和24.0%,后者優勢明顯。差距主要來自盈利和運營能力,兩家毛利率分別為19.43%(僅光伏業務)和28.9%;總資產周轉次數分別為0.37和0.66。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環股份的非硅成本、設備成本要高于隆基股份。非硅成本方面,據EnergyTrend研究顯示,2017年以來隆基股份非硅成本比中環股份低10%左右。設備成本方面,隆基股份自主設計生長爐等設備,構件由連城數控、北方華創代工,之后自行組裝,節約了成本,體現到財務上就是固定資產初始計量少,總資產周轉次數高;結轉營業成本的折舊少,毛利率高。
擴產潛力方面,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8.2%和52.3%,資產總額分別為491.19億和593.04億,兩者擴產空間差距并不大。
產品競爭力方面,2019年5月隆基股份推出M6硅片,緊隨其后8月中環股份推出M12硅片,硅片尺寸越大成本、功率優勢越大,后者壓了前者一頭。
中環股份M12硅片的研發主要通過與晶盛機電合作增大爐體,實現了硅片尺寸的擴大,技術壁壘并不高,機會來自P 型技術向N型技術迭代。另外,目前行業主流供應鏈由于設備物理規格條件并不兼容M12硅片,中短期內舊產能的迭代成本是M12硅片推廣的最大阻力。
目前中環股份在12 英寸硅片制程和規劃產能上并未處于第一梯隊。
“隆基2020年新增產能后,一定會把產品賣出去,賣不出去就降價?!甭』煞莞邔釉诮衲?月西部電新的電話會議時強調。截至今年4月,隆基股份已多次降價,M6硅片價格降幅超過15%,“加劇競爭,淘汰對手”的意圖明顯。中環股份在產品和經營質量方面整體弱于隆基股份,業績將在中短期內承壓。

根據SEMI的報告,2016-2018年,全球半導體硅片銷售額從72.09億美元增長至113.81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5.65%。同期,國內半導體硅片銷售額從5億美元上升至9.92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40.88%,國產替代效應明顯。
供給方面,全球半導體硅片行業市場集中度很高,前五大廠商占比達93%,12英寸集中度更高,前五大廠商占比高達96%。2019年硅片銷售額為112億美元,國產替代潛力巨大。
需求方面,中國大陸是全球硅片重要需求市場,占比10%,且占比將不斷提升,對應國產硅片低于7%的市占率,需求大于供給,預計中短期內新規劃硅片產能都可以快速消化。
中環股份在8英寸和12英寸產能規劃上偏穩重,注重目前現金流更好的8英寸硅片。經計算,8英寸和12英寸產能分別占國內硅片總規劃產能的30.3%和8.1%。雖然12英寸是行業發展方向,但國內技術龍頭滬硅產業12英寸硅片量產毛利率為-48%,可見良率亟待提升。短期內大量的12英寸產能規劃可能拖累現金流,影響研發支出。
光伏業務方面,公司盡管弱于隆基股份,但競爭將加速行業步入“平價上網”時代,迎來新的增長邏輯。半導體業務方面,國內半導體硅片競爭格局分散,雖然目前中環股份在12英寸硅片制程和規劃產能上并未處于第一梯隊,打造公司營收第二增長極還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