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
摘? ?要: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內驅力激活,離不開感性的教師去認識感性的學生。“一樣的家庭,一樣的學生”成為基于農村初中留守生內驅力的發展評價研究的新的視角。這是一個充滿教育情懷的語境,在這樣的思路之下,教師眼中的留守學生教學應當是這樣的:教師應當是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聯接體,教師應當是學生可以依賴的“家庭成員”。一樣的家庭,一樣的學生,本身也蘊含著一種評價觀,其樸實而真摯,是內驅力的源泉。
關鍵詞:初中留守生;內驅力;發展評價研究
對初中留守學生的研究,一直是農村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研究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研究都是比較學術的,科學地梳理教與學的原理,基于教學經驗而超越教學經驗,以后總結出來的教學收獲,也就成為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的經驗總結。筆者在這里強調研究中的感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內驅力激活,離不開感性的教師去認識感性的學生。在這樣的思路之下,“一樣的家庭,一樣的學生”成為基于農村初中留守生內驅力的發展評價研究的新的視角。
一、留守學生源于一樣的家庭
留守的學生是相對于非留守的學生而言的,本質上他們的家庭是一樣的,固然留守學生會因為無法及時接受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而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所以行為習慣容易出現偏差,但是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非留守學生身上,也容易出現這些問題,而相比較而言,有時候留守學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潛質,卻是非留守學生身上難以表現出來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在研究留守學生的時候,帶著家庭的情懷去尋找科學的評價方法,可以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樣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教育情懷的語境,這意味著教師在看待留守學生的時候,要給學生提供家的意境,要用家的目光去看待這個群體。在這樣的思路之下,教師眼中的留守學生教學應當是這樣的:
教師應當是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聯接體。誠然,即使學生留守,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渠道仍然是暢通的。盡管如此,教師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留守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往往缺乏教育意義——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要么是“吃飽穿暖”,要么是“好好學習”。這樣的話語是無法引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共鳴的,而要彌補這個不足,教師就可以充當兩者之間的聯接體:促進家長與孩子心理的聯系與銜接。
教師應當是學生可以依賴的“家庭成員”。初中階段的留守學生,其心理上對親情特別期待,而社會的發展決定了留守又是必然的選擇,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教師從“家”的角度,去給學生營造一種溫馨、可依賴的環境,嚴格來說,教師的這一角色是其他人無可替代的,如果農村初中教師能夠超越“應試”與“唯分”的層次,真正成為學生可以依賴的“家庭成員”,那教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師眼中要有一樣的學生
從家的角度營造“一樣的家庭”氛圍的同時,教師眼中還要有“一樣的學生”這樣的認識。所謂一樣的學生,是指教師要摒棄對留守學生的一些“偏見”,尤其要防止“留守學生缺乏家教”這樣的極端認識,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應當成為教師的自覺選擇。
在教“電功率”這一概念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去舉例,有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我爸說在工地上用電功率很大的‘熱得快”,這樣的發言讓不少學生一陣大笑,笑聲的背后可能隱藏著這樣的判斷:這個學生的家長是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熱得快”是被淘汰、禁止使用的加熱工具等。這個學生發言完畢之后,可能也有這樣的感覺,于是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語。筆者敏感的注意到了這一變化,于是在課堂上進行了這樣的引導:這個同學的發言,很好地將物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是學好物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其他同學應當向他學習。熱得快確實是一種功率較大的加熱工具,因其物美價廉,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其有可能導致干燒,而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份引導之前,筆者還做了一個過細的工作:讓家里有“熱得快”的學生舉手。陸陸續續的十幾個學生舉手,讓發言的學生少了不少孤立感。
其實上面這個教學環節,就是面向留守學生這個群體做出的一個溫暖的舉動:肯定并表揚學生將生活與物理聯系起來的意識,通過舉手調查抹平留守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差異,真正體現出一視同仁的教育理念,這種無差異的教育認識,讓“一樣的學生”真正成為現實。
三、內驅力發展評價走向“一樣”
“一樣的家庭”與“一樣的學生”,所展現的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樣態,這對于農村初中教學而言顯得尤為可貴。留守學生是農村教育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外出打工者將學生交給了學校,教師就要擔負起教育的重任,要知道改變一個農家孩子的命運,就可以改變一個農村家庭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這就要求教師心中不要存在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的差異,而要抹平這種差異實現“一樣”,所需要的是教師教育情懷與教育智慧的結合,而這很大程度上又體現在教學評價上。
教學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及其學習過程的判斷,本著促進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內驅力發展的目的,去認識評價、研究評價,才能讓評價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相對于其他的力量而言,這種驅動力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這正是對留守學生進行研究的目的所在。
總之,一樣的家庭,一樣的學生,本身也蘊含著一種評價觀,其樸實而真摯,是內驅力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李麗娟.讓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閃著生命的靈光[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7(9):28-30.
[2]申霞.如何激發農村中學學生群體的內驅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3(27):117-117.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天汾初級中學 )